首页 - 观点视界- 新闻资讯

赋能 | 生成式AI赋能名师基地腾跃式发展的路径与实践研究——基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经验的探索与反思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5-11-17 阅读:( 120 )  

(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观点文章)

本文作者:张广录,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特教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师大硕士生导师、浦东新区教师培训师培养项目负责人、张广录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曾任华东师大语文教师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语文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编者按: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始于2013 年,截至2025年已开展12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国内较早以课题形式对名师工作室进行研究的学术团队。众多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师参与其中,辐射教育教学思想与经验,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平台从即日起刊登课题组核心成员就新时代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路径、工作室发展瓶颈突破与迭代升级、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等探索性观点文章,希望对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691adb17b859f.png

摘要:名师基地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其“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闭环机制在传统模式下常面临“资源不均、精准度不足、辐射范围有限”等痛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 GAI)技术的“个性化生成精准赋能”“数据驱动投喂资源”“多模态交互辐射影响”等特征,为破解这些痛点提供了全新可能。

本文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等政策要求,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名师基地的实践探索,构建“生成式AI赋能名师基地腾跃式发展模型”,从研修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开发、成果辐射推广等维度,系统阐释GAI在“精准诊断—高效生成—广泛辐射—持续优化”全链条中的应用路径。研究表明,浦东新区通过“政策引领—平台支撑—案例孵化—机制保障”的四位一体策略,使名师基地的研修效率大幅提升,成果辐射范围扩大至全区大部分学校,教师数字素养测评通过率从52%提升至78%,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名师基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浦东经验”。


引言: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名师基地变革需求

教育数字化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能力建设”,将教师数字素养作为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核心支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式“孵化器”,名师基地传统运作模式正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研修资源依赖专家经验,个性化不足;二是教学诊断依赖人工观察,数据支撑薄弱;三是成果辐射受限于地域空间,影响力有限。

上海市浦东新区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自2021年启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来,已建成覆盖全学段的生成式AI教学助手、备课助手等工具。2024年,在浦东的名师基地中推出“数智教师”成长规划,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案例征集+生成式AI赋能教育革新的教师培训课程孵化”等项目,培养具备GAI应用能力的名师基地骨干教师。

在此背景下,探索生成式AI赋能名师基地腾跃式发展的路径,既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传统研修痛点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浦东名师基地的实践案例,系统分析GAI如何推动名师基地实现从“经验驱动”到“AI支持的数据驱动”、从“个体引领”到“AI赋能的群体共生”、从“区域辐射”到“AI多模态支持的全域共享”的腾跃式发展。


一、理论基础   政策要求与技术特征的双向契合

(一)政策框架:名师基地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指引

1.国家政策的明确要求

《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将教师数字素养界定为“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强调教师需具备“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开展个性化研修”的能力。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教师厅函〔2025〕13号)提出“研发教师智能助手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教师教育大模型”,直接指向名师基地的数字化转型。

浦东新区作为政策落地的“试验田”,制定《浦东新区教师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打造‘主体多元、内容多维、形式多样’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名师基地的GAI应用提供了政策保障。

2.地方实践的创新探索

上海市教委2024年发布的《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要求“构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浦东新区据此建构“三层联动”体系:区域层面建设AI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层面打造智能研修室,课堂层面推广“AI+教学”模式。例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开发《浦东新区中小幼教师DeepSeek等大模型使用指南》,为名师基地提供从教学设计到资源制作的全流程GAI应用指导。

3.国际框架的能力参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提出“AI与教学法融合”“专业学习”等维度,强调教师需掌握“利用AI工具设计教学活动”“分析AI生成内容的合理性”。浦东新区在名师基地建设中引入该框架,将“AI伦理认知”“技术理解与应用”纳入教师能力测评指标,推动GAI应用从“工具使用”向“素养培育”深化。

(二)技术特征:生成式AI赋能名师基地发展的内在逻辑

名师基地发展的本质是“以名师为核心,以研修为纽带,以成果辐射为目标”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其核心需求可概括为“精准诊断—高效生成—广泛辐射—持续优化”。生成式AI的技术特征与这些需求高度契合:

691adab6cf3d5.png


二、模型构建:生成式AI赋能名师基地发展四维腾跃模型

基于政策要求与浦东实践,提炼构建“生成式AI赋能名师基地腾跃式发展四维模型”(见图1),包含目标层、技术层、实践层、保障层,形成闭环式的AI赋能路径。

691ada8399d57.png

生成式AI赋能名师基地发展四维腾跃模型

(一)目标层:锚定“政策落地+教师发展”双目标

1.政策落地目标

将《教师数字素养》中的“专业发展”维度转化为具体任务,如开发AI赋能的研修课程、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测评体系。浦东新区已建成36个名师培养基地、28个学科工作坊,通过GAI工具将“智能研训建设”政策要求转化为名师基地的常态化研修内容。

2.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GAI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三力”:AI教学应用能力(如使用DeepSeek生成教案)、数据驱动决策能力(如基于课堂数据调整教学策略)、成果创新辐射能力(如开发可推广的AI融合课例)。浦东“数智教师”生成式AI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实施1年,参与教师的“AI工具使用熟练度”测评通过率从45%提升至89%。

(二)技术层:构建“平台+工具”协同支撑体系

1.区域智能平台

依托浦东新区教师培训数字化平台,整合名师基地资源库、教师画像系统、成果辐射网络三大模块。例如,名师基地的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自己的专业画像智能匹配资源,可在虚拟讨论区中完成与智能库专家的咨询、在数字工坊设计3D教学模型。

2.名师基地工具矩阵

研修助手:如使用DeepSeek根据教师学科、教龄、教学风格、教学案例数据库等生成机动性的研修路径。浦东语文名师基地使用该工具,将教师公开课视频转化为文本后,生成包含“信息梳理方法”“情感共鸣点设计”的优化教案。

资源生成工具:使用豆包、扣子空间、Kimi等辅助开发多模态资源。浦东师范附小名师基地利用ChatGPT、文小言等工具,为“小鸭学游泳”故事生成精准描述“paddle your feet”的语篇,备课时间缩短60%。

诊断工具:课堂行为分析系统捕捉师生互动数据。浦东中心小学名师基地在市级攻关项目中,用AI分析语文课堂的“提问有效性”“学生参与度”,生成教学改进报告。

691ada511bf2e.png

(三)实践层:四大场景的赋能路径创新

场景1:精准化研修设计——从“经验分享”到“数据驱动”

传统研修多采用“一刀切”模式,而GAI通过“教师画像—方案生成—动态优化”实现教学精准化。上海市实验学校名师基地的实践流程如下:

画像构建:基于教师的教学视频、学生成绩、研修记录,生成包含“AI工具使用薄弱点”“跨学科教学经验”等的多维度画像。

方案生成:针对“AI伦理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推送《生成式AI教育应用伦理指南》学习资料及“AI内容甄别”实操任务。

动态优化:AI助手实时跟踪研修进度,如教师在“AI辅助作文批改”中遇困,自动推送案例解析和微视频指导。

该模式实施后,名师基地成员的“研修目标达成率”从58%提升至82%。

场景2:智能化资源开发——从“个体创作”到“人机协同”

生成式AI打破资源开发的时空限制,实现“快速生成—专家优化—共享复用”。浦东进才教育集团语文名师基地的“三步开发法”具有代表性:

1. AI初生成:输入“‘梳理信息’单元”,DeepSeek 5分钟内生成含“圈画、提纲、表格”等方法的教案初稿;

2. 名师精加工:名师基地主持人结合学情,补充“批判性阅读任务”(如比较《背影》与《目送》的情感差异);

3. 集团共享:上传至集团资源库,通过AI匹配不同学校的学情需求,精准推送至集团学校成员校。

目前,该集团已通过此模式开发语文、数学等学科资源包120余个,辐射教师300余人。

691ada14bc2a8.png

场景3:数据化教学诊断——从“经验评课”到“证据评课”

传统听评课依赖主观经验,而GAI通过课堂数据采集与分析,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浦东中心小学名师基地市级攻关项目的“AI诊断三步骤”如下:

数据采集:用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录制公开课,捕捉“教师提问类型”“学生高阶思维参与度”等12项指标;

报告生成:系统自动生成诊断报告,如发现“教师讲解占比过高(45%)”“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不足(15%)”;

改进建议:AI推送“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小组合作任务”等具体策略,并附同类优秀课例链接。

项目实施半年,参与教师的“课堂学生参与度”平均提升25%。

场景4:全域化成果辐射——从“单点辐射”到“网络辐射”

依托生成式AI的资源匹配与推送能力,浦东名师基地构建“成果提炼—智能推送—效果反馈”的辐射闭环。以上海师范大学附中数学名师基地为例:

成果提炼:AI将工作室成员的《勾股定理》公开课转化为“问题链设计”“生活化案例库”等可复用成果;

智能推送:通过浦东教育云平台,向“几何教学薄弱”的学校精准推送,如长三角联盟校;

效果反馈:AI跟踪成果应用数据,生成“教师采纳率”“学生成绩提升率”等报告,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

691ad9e3de7f9.png

(四)保障层:构建“制度+资源+伦理”三维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

浦东新区制定《名师基地AI应用管理办法》,明确“三审三查”机制:研修方案AI生成后需经名师基地主持人审核、专家委员会审查、教育局抽查,确保科学性。同时,将“AI应用成效”纳入名师基地考核指标,与主持人津贴、评优晋升挂钩。

2.资源保障

硬件支撑:为每个名师基地配备“AI研修终端”,含高性能电脑、课堂行为分析摄像头等设备;

课程开发&孵化:开展“AI技能培训”,通过实操研修班提升教师工具使用能力,如2024年浦东教师“生成式AI应用教师培训师课程孵化”开发教师培训课程16门。

专家支持:组建“高校+专家+一线名师”联合指导组,如华东师大教授与AI应用研究专家定期驻点名师基地做教学指导。

3.伦理保障    

制定《名师基地教师AI使用公约》,明确“三不原则”:不使用AI生成虚假数据、不泄露学生隐私、不替代教师核心决策。师范附小在“AI+HI”模式中强调“教师主导”,如名师基地老师在生成语篇后,需人工核对“脚蹼划水”等专业表述的准确性。


三、实践案例:浦东新区名师基地GAI应用场景深度剖析

(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语文名师基地:“AI+HI”模式重构研修生态

名师基地聚焦“生成式AI赋能语篇资源开发”,创新“AI初构—教师优化—学生反馈”三阶流程:

1. AI初构:以沪教版一年级上册“Have a go(小鸟学飞)”为蓝本,让AI读取教材语篇后,生成“小鸭学游泳”的故事初稿。测试发现,文小言能用“paddle your feet”精准描述脚蹼划水动作,优于其他工具; 

2. 教师优化:老师结合学情,补充“小鸭与同伴互助”的情节,强化“合作精神”育人目标,并修正AI生成的“池塘生态”错误表述;

3. 学生反馈:将终稿用于课堂,学生阅读兴趣提升40%,语言表达流畅度测评通过率从65%升至88%。

该模式被纳入浦东《教师AI应用优秀案例集》,辐射全区200余所小学。

(二)上海市实验学校跨学科名师基地:“双向课程”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名师基地以“用AI学”与“学AI”双向课程为核心,探索GAI赋能拔尖人才培育路径:

“用AI学”课程:课前,AI分析学生数学错题数据,推送个性化预习资源;课中,智能课堂工具实时反馈“高阶思维参与度”,教师据此调整问题链;课后,AI生成分层习题,如为“几何证明薄弱”学生推送动态演示视频;

“学AI”课程:开发十年一贯制AI特色课程,从小学“AI图像识别”到高中“机器学习算法”,形成贯通式培养体系。学生在“AI+物理”项目中,用DeepSeek模拟千次实验数据,抽象出“单摆运动”数学模型。

项目实施2年,工作室成员指导的学生获市级以上科创奖项36项,其中“AI辅助文物修复”项目入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691ad9956fdf4.png

(三)进才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名师基地:“双导师制”促进成果辐射

工作室采用“高校导师+一线名师”双导师制,利用GAI突破成果辐射地域限制:

1.成果提炼:将公开课转化为“信息梳理方法库”,包含圈画、提纲、表格等6类工具,AI自动标注每类方法的适用场景;

2.跨区辐射:通过“云端联合教研”,向长三角联盟校推送成果,AI根据当地学情调整案例(如将“上海弄堂文化”替换为“淮安运河文化”);

3. 效果评估:联盟校教师采纳率达75%,学生“信息梳理能力”测评优秀率提升30%。

工作室因此获评“浦东新区优秀学科工作坊”。

(四)浦东中心小学语文名师基地:市级攻关项目破解教学诊断难题

名师基地承担浦东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2024年市级攻关项目,探索“AI+语文”教学诊断模式:

1. 数据采集:在《诘问》公开课中,AI记录教师提问类型(事实性问题占60%、开放性问题占40%)、学生回答时长(平均15秒)等数据;

2. 诊断报告:系统指出“开放性问题占比不足”“学生深度思考时间短”等问题,并对比优秀课例,生成改进建议;

3. 课堂迭代:教师调整后,开放性问题占比提升至65%,学生回答时长延长至40秒,课堂生成性资源增加2倍。

项目成果被纳入《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指南》。


四、成效分析:生成式AI赋能浦东名师基地的“腾跃式发展”能力提升与辐射数据

(一)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1.数字素养提升:参与GAI应用的名师基地成员,《教师数字素养》测评通过率从32%升至78%,其中“AI应用能力”维度得分最高(85分);

2.教学创新能力增强:2024年浦东“AI助力教学”案例征集中,名师基地成员提交作品占比60%,其中12项获市级奖项,如“AI+语篇开发”案例;

3.研究能力突破:名师基地成员以GAI为主题申报课题,获批区级以上课题28项,发表论文45篇,如《“AI+HI”模式在小学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二)研修成果辐射范围扩大

1.区域内辐射:浦东36个名师基地开发的AI融合课例,通过教育云平台覆盖全区163所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访问量达120万次;

2.跨区域辐射:实验小学教育集团、12个名师基地与江苏、贵州等地开展“云端教研”,成果辐射至全国10个省份的200余所学校;

3.国际影响力初显: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双向课程”案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实践案例库,向全球推广。

691ad9531451c.png

(三)学生发展成效凸显

1.学习兴趣提升:参与AI融合课的学生,课堂参与度平均提升40%,如浦明师范附小语文名师基地“小鸭学游泳”语篇教学中,学生主动提问次数增加2.3倍;

2.核心素养发展:浦东新区2024年学生“数字素养”测评显示,名师基地辐射学校的学生“AI工具使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得分分别高于区域平均水平15分、12分;

3.创新成果涌现:名师基地指导的学生在“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中获奖86项,其中“AI垃圾分类机器人”“虚拟历史教师”等项目获国家级金奖。


五、挑战与对策:浦东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1.通用大模型的准确性局限:名师基地的教师反馈,通用AI生成的教学内容存在“知识点错位”(如将人教版教材内容混淆北师大版)、“学情适配性不足”(为低年级设计复杂操作步骤)等问题;

2.教师AI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存在“技术恐惧”,青年教师过度依赖AI导致“原创性缺失”,如某基地成员的论文因直接使用AI生成的“研究争议”章节被退稿;

3.伦理与隐私风险:课堂数据采集可能涉及学生隐私,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也存在争议。

(二)浦东的应对策略

1.开发学科专用模型: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基于通用大模型微调“小学语文学科模型”“初中数学模型”,将教材、课标数据融入训练,使内容准确率提升至92%;

2.分层培养教师AI素养:

基础层:开展“AI工具入门”培训,确保全员掌握DeepSeek等工具的基本操作;进阶层:通过“技能比武”“微课题研究”提升应用能力,如“AI辅助错题分析”课题研修;

专家层:选拔骨干教师参与“数智教师”联培计划,培养AI课程开发能力;

3.建立伦理规范体系:制定《浦东名师基地AI应用伦理指南》,明确“数据采集需家长同意”“AI生成内容需人工审核”“成果标注AI贡献度”等规则。


结论与展望

生成式AI为中小学名师基地带来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个体引领”到“群体共生”、从“区域辐射”到“全域共享”的腾跃式发展机遇。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实践表明,通过构建“四维腾跃模型”,名师基地可实现研修模式、资源开发、教学诊断、成果辐射的全方位创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浦东经验”。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三大方向:一是深化“AI+HI”融合机制,在技术赋能中坚守教师主体性;二是构建“区域—学校—工作室”三级AI资源库,实现成果的智能复用与迭代;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将浦东经验与全球AI教育实践对话。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发展,而非替代人的价值。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