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观点文章)
本文作者:臧富仁,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督学、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名师界创界人,曾任清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专家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校长、中国中学生跆拳道协会主席。
编者按: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始于 2013 年,截至2025年已开展12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国内较早以课题形式对名师工作室进行研究的学术团队。众多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师参与其中,辐射教育教学思想与经验,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平台从即日起刊登课题组核心成员就新时代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路径、工作室发展瓶颈突破与迭代升级、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等探索性观点文章,希望对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一、名师工作室的时代意义与内涵界定
在当代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名师工作室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授牌、一位资深教师主持(领衔)、经自愿报名公开遴选或主管部门筛选一批教师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通过不脱离工作岗位的专业学习与修炼,以期达到带动更多教师发展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这种组织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师培训的局限,创造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专业发展新模式。名师工作室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也是教育改革的实验田,更是教育理念传播的桥梁。它通过团队学习、协同研究、实践反思等方式,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工作室主持人是整个工作室的灵魂人物。主持人的水平决定工作室的高度,主持人的能力决定工作室的效果,主持人的胸怀决定工作室的边界,主持人的情怀决定工作室的未来。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更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广阔的教育视野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二、主持人的道德底蕴与情怀担当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道德修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二是对教师成长的真诚关怀,三是对学生发展的深切责任。
奉献精神是主持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主持人要将“成就他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幸福,甘为人梯,乐于助人。这种奉献不是简单的牺牲,而是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正如一位优秀主持人所说:“看到工作室成员成长进步,比自己取得成就更加幸福。”
教育情怀是主持人持续前行的内在动力。教育情怀是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同,是对教师使命的自觉担当。有情怀的主持人能够感染和激励团队成员,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室氛围。他们不仅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关心教师的生命成长,帮助教师寻找职业幸福感和人生价值。
人格魅力是主持人的无形影响力。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其诚信、公正、宽容、睿智等品质。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主持人,能够自然而然地吸引教师,凝聚团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这种魅力不是外在的权威,而是内在的修养自然流露。
在价值认同上,主持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而道德是底牌。道德是一切发展的根基,没有道德底蕴的专业能力是危险的,没有道德支撑的学术成就也是脆弱的。

三、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结构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需要具备多元化的能力结构,这些能力既包括专业领域的深度,也包括组织管理的广度,更包括教育哲学的高度。
学科专业能力是主持人的立身之本。主持人必须在学科教学领域有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能够把握学科本质和教学规律。这种专业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水平上,更体现在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认识和教学改革的创新能力上。
教育科研能力是主持人的发展引擎。主持人要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带领团队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科研能力包括问题意识、研究设计、方法运用、成果提炼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超过27%的主持人存在"不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困惑,这正说明了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组织管理能力是主持人的运营保障。工作室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型组织,主持人需要具备团队建设、活动策划、过程管理、评价激励等组织管理能力。调查显示,38.9%的主持人不知道怎样调动成员积极性、主动性,37.53%的主持人感到缺少制约成员参加活动的相关政策,这些都反映了组织管理能力的不足。
沟通协调能力是主持人的关系纽带。主持人需要处理好多种关系: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与学校领导的关系、与工作室成员的关系、与外部专家的关系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为工作室争取更多资源,创造更好环境。
教育哲学素养是主持人的思想灵魂。主持人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主张,能够从哲学高度思考教育问题。这种哲学素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理性思考,是指引工作室发展方向的精神旗帜。

四、工作室建设的规范与文化
名师工作室建设需要系统谋划和规范运作。主持人首先要对工作室建设进行深度思考,明确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策略和活动方式。这种谋划最终要体现在工作室的各项规范文本中,包括发展规划、各项制度、各种职责、年度计划、考核方案等。
发展规划是工作室的路线图。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应该包括宗旨与思路、定位与目标、策略与措施、保障与验收等要素,回答“在哪里、到哪里、怎样到那里”三个基本问题。规划既要仰望星空,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也要脚踏实地,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制度建设是工作室的保障网。制度包括学习制度、研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不是束缚成员的枷锁,而是保障工作室有序运行的轨道。好的制度能够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比规范更重要的是文化建设。工作室文化是记在脑子里、落实到行动上、能够不断传承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工作室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
理念文化是工作室的精神内核,包括理念、目标、宗旨、原则等;制度文化是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取向;行为文化是成员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环境文化是工作室的人文和物质环境。文化是工作室的凝聚力、内驱力、影响力的来源,具有引领、激励、唤醒的功能。一个有文化自觉的主持人,能够打造出与众不同的工作室氛围。

五、工作室运行的法宝“读、课、动、研、成、范”六字经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名师工作室运行形成了“读、课、动、研、成、范”六字法则,这六个字如同帆船的主要结构,少了任何一个都无法顺利航行。
“读”是基础:包括读书、读人、读法。读书是阅读教育专著、学科杂志、教育哲学、传统文化等,改变中国人读书少的现状要靠教师,教师读书要靠名师带动。读人是学习教育名人、学科名师、身边成功教师的经验,联系实际、联系自己。读“法”是研究法规、教育部门文件,使工作室工作与当地教育发展合拍。
“课”是核心:包括课标、课堂、课程。课标是国家纲领性文件,要反复研读,不断深化理解与认识;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要通过磨课、赛课、课例研究提升教学能力;课程不仅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还包括工作室活动课程化,为优秀教师成长创建发展课程。
“动”是关键:包括活动、驱动、带动。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要克服活动时间难于协调的困难,坚持线上线下结合。调查显示,36.16%的工作室利用工作日+休息日+寒暑假开展活动,23.34%在工作日开展活动,20.82%在工作日+休息日开展活动。驱动包括真情驱动和项目驱动,主持人情怀具有感染力,有价值的项目具有吸引力。带动是一人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动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带动一个区域,这是名师工作室的使命。
“研”是路径:包括研题、研述、研修。研题是研究问题、研究课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名师必备素养;研述是研究表述、研究论述,包括课堂展示、讲座陈述、撰写文章和著书立说;研修是研究与修炼,通过寻找问题答案过程,改造思想和行为。
“成”是目的:包括成长、成全、成名。成长是工作室核心任务,主持人与成员共同成长;成全是帮助每一个人实现更好的自我;成名是成为明白之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据统计,《引领卓越》书中的120个名师工作室中,职称晋升为正高级、获特级教师称号的教师有262位,被评为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的有638位,这充分证明了工作室的成效。
“范是使命:包括示范、典范、垂范。示范是在学科范围形成影响;典范是在区域范围形成影响;垂范是在教育领域形成影响。这是工作室的理想追求。
这六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读的内容要与课堂、课题、项目等整合,课堂要与课题、项目等整合,研究的课题要与现实的问题整合,引领示范要与取得的成果整合。

六、工作室的组织特点与运行困境
名师工作室具有独特的矩阵型结构组织特点。矩阵式结构具有机动、灵活的优点,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但其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人员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组织结构造成了名师工作室运行面临两大困难:
其一是:活动时间难以协调;
其二是:由于没有行政管理权力,导致责任、任务等落实困难。
针对活动时间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活动内容要有价值(酒香不怕巷子深);活动时间提前协商公告;活动时间合情合理,工作、休息时间统筹安排;线上线下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活动次数恰到好处(每年不少于12次,不宜过多)。
针对没有行政管理权力导致任务落实困难等问题,可以采取多种驱动方式:高尚人格、深厚情怀驱动;人性关怀驱动(满足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精品成长课程驱动;项目驱动(问题变课题,课题变项目);成长机会驱动(唯一能够给予成员的"好处")等。

七、教育哲学:主持人的思想根基
为什么现在一些教师只盯着冰冷的分数,在应试教育面前被无情地绑架和摆布?为什么还有不少教师在教育的乱象面前六神无主,躬身屈从?为什么有个别教师被教育的功利、社会的浮躁所湮没吞噬,丢失宁静而美好的教育心?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自己的教育哲学与教育主张。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进行哲学探讨,以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它具有概括性、规范性和批判性等特点。正如乔治·奈勒所说:“教师应当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
名师工作室需要的是教育实践哲学——从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联系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一起进行系统思考与探讨,以为教育实践的指导。教育哲学是一种反思追问的智慧。没有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寻根究底的反思,没有对“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追问,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就很可能是肤浅的。
教学主张是教师对教学是什么和怎么做的意见和见解,其内核是思想、是观点。教学主张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它一定是在自身丰厚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主张是名师的“第三只眼睛”,是“天眼”。看得见的是教学行为,看不见的是教学主张,教学主张的根基是教育哲学。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清晰的个人教育哲学是名师的基本标志。名师要有教育哲学的自觉,带头阐明自己的教育哲学。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发展一个慎思明辨、全盘考量的教育哲学,并以此回答平时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八、主持人的使命与担当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肩负着多重使命:首先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使命,通过工作室平台,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职业价值;其次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通过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第三是传承教育文化的使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弘扬优秀教育传统,创新教育文化;第四是服务教育决策的使命,通过实践研究,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面对这些使命,主持人需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开阔的教育视野、创新的教育勇气和奉献的教育情怀。主持人要成为教师成长的助跑者,而不是裁判员;要成为教育改革的探索者,而不是跟风者;要成为教育文化的传承者,而不是守旧者;要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而不是经验主义者。
教育方向的引领是最根本的引领。中国的教育哲学还在象牙塔中,名师工作室是教育哲学从象牙塔中走到普通教师的桥梁。西方有西方的教育哲学,中国有中国的教育哲学,名师工作室承担起继承发展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使命。

九、结语:主持之道的境界提升
主持之道,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更是心术。它需要主持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提升。从操作层面的方法技巧,到策略层面的规划设计,再到理念层面的哲学思考,最后到信仰层面的情怀担当,这是一个逐级提升的境界过程。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应该达到“道术合一”的境界——既有高明的方法技术,又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既有精准的操作能力,又有超然的价值追求。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修炼、沉淀、升华的结果。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持人需要具备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既要关注个体成长,也要注重团队建设;既要重视专业发展,也要注重精神引领;既要着眼当下实效,也要谋划长远发展。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更应把握历史机遇,勇于担当使命,不断创新工作室建设模式,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教育理想。
主持之道,道在得人,道在成事,道在育人,道在传道。得人才者得发展,成事业者成格局,育人心者育未来,传道义者传精神。这才是主持之道的最高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