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观点文章)
本文作者:汪永富,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在《中国教育报》《教育家》《教师教育论坛》《湖北教育》《咸宁日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教研文章近30篇。2022年3月16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落实“双减”需处理好五对关系》,3月22日被四川省教育厅全文转发各市州教育局学习。咸宁市教育督导评估专家、新课程研究课改专家指导团专家、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教师教育论坛》《湖北教育》杂志社编委,主编《劳动观教育》《咸宁文化》,参编《引领卓越》《劳动》(副主编)。
编者按:全国当前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重心理咨询室建设、重危机事件处理,却轻日常预防、轻生态构建。作为校长,要深刻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绝非“补救性工作”,而应是贯穿学校管理、教学、服务全过程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治未病”理念融入办学治校的每一个环节,推动工作重心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变“教育手段”为“教育目的”。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小切口”为突破,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如何据此有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恰能提供富有智慧的启示。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广为人知:大哥善“治未病”,在疾病尚未形成时根除病因;二哥善“治欲病”,在病症初现时及时干预;扁鹊则擅长“治已病”,在病情危重时妙手回春。然而,世人多知扁鹊之名,却鲜闻其兄长之能。这一现象折射出普遍的社会认知偏差——人们往往更关注“补救式”的干预,而忽视“预防性”的作为。这恰如当前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重心理咨询室建设、重危机事件处理,却轻日常预防、轻生态构建。作为校长,要深刻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绝非“补救性工作”,而应是贯穿学校管理、教学、服务全过程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治未病”理念融入办学治校的每一个环节,推动工作重心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变“教育手段”为“教育目的”。

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为预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学生成长的根本目标,也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然而在实践层面,“五育并举”仍存在落实难题:部分学校和校长理解片面,将“五育”简单等同于课程叠加,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未能把握“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面对有差异的学生,仍采用“无差别”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并非“享受学习”,而是被动接受、勉强应付,甚至产生厌学、恐学情绪,无形中加重了心理负担。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五育并举”是教育部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必须把握“心理健康即教育质量”的深刻内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质量新的增长点,将“预防”理念融入办学细节,统筹教学、德育、后勤等部门,重点抓好“课程、课堂、关爱”三个关键环节。

课程:打造“多元选择”的素质课程体系,缓解学习焦虑。丰富多样的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个性需求,有效缓解学习压力,避免因单调学习引发心理问题。例如,学校可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让学生在创作中释放情绪、陶冶情操;开设体育竞技、户外活动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精神与抗压能力;开设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树立正确价值观。但当前部分学校仍存在“重学科、轻素质”的倾向,素质教育课程被边缘化。对此,学校需优化“五育并举”课程结构,尤其是构建好德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丰富课程中建立自信、获得归属——正如北京101 学校、重庆谢家湾学校的课程实践所示,在多元选择课程体系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幸福感显著提升。试问:当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怎能不快乐?

课堂:推动“填鸭式”向“互动式”转型,激活学习内驱力。传统“填鸭式”教学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重心理负担;而自主、互动、探究式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自由表达观点,获得师生的认可与尊重,进而增强自信心与沟通能力。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精神,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变革教学方式,变“教为中心”为“学为中心”,建立素养导向的新教学。湖南岳阳十六中、湖北咸宁梓山湖学校的实践便是典范:两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更激发了自主学习意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意义和价值。试问:当课堂成为自主成长的舞台,学生怎能厌学陷入抑郁?

关爱:建立“一生一档”的精准帮扶机制,温暖特殊学生心灵。特殊家庭学生(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贫困家庭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他们因缺乏家庭温暖,更需要学校的关怀。对特殊学生而言,“一份关爱”就是最好的“预防药”。作为学校,要建立“特殊学生关爱档案”,实施“一生一策”的精准帮扶:全面摸排,动态更新,建立档案并每月更新,确保不遗漏一名特殊学生;组建“帮扶小组”,为每名特殊学生配备“1名教师 + 2名学生”的帮扶小组;搭建“展示平台”,开放校园社团活动室,组织特殊学生参与音乐、舞蹈、手工等社团活动,定期举办“特殊学生才艺展”,让他们在展示中获得认可。湖北崇阳二小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针对特殊学生,周末组织音乐、舞蹈等社团,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弥补了家庭关爱的缺失,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发生。试问:在学校充满真诚的关爱中,学生怎能失望走向极端?

此外,心理健康预防还需家校社协同推进,学校应主动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作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氛围对心理健康影响深远;社会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然而,当前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复杂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生命无价值感、社交无能力”的“四无”现象。学校虽无法彻底改变家庭与社会现状,但绝不能无视、推诿、放任自流。湖北咸宁崇阳县面对特殊家庭多、家庭教育薄弱等现实,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学校如何弥补”,通过系统性帮扶措施,为学生找回自信与温暖,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责任担当值得所有学校学习。

段永平先生曾言:“企业文化要做正确的事情(方向大于努力),正确地做事(采取高效方法),把事情做正确(实现可持续价值最大化)。”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也应遵循这一逻辑:树立“心理健康就是教育教学质量”观念,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以“五育并举”为路径,抓实课程、课堂与关爱;以家校社协同为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让每一位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