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新闻资讯

向深圳教育学什么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5-11-19 阅读:( 62 )  

(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观点文章)

本文作者:汪永富,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在《中国教育报》《教育家》《教师教育论坛》《湖北教育》《咸宁日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教研文章近30篇。2022年3月16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落实“双减”需处理好五对关系》,3月22日被四川省教育厅全文转发各市州教育局学习。咸宁市教育督导评估专家、新课程研究课改专家指导团专家、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教师教育论坛》《湖北教育》杂志社编委,主编《劳动观教育》《咸宁文化》,参编《引领卓越》《劳动》(副主编)。

编者按:10月11至13日,由成宁市教育局精心组织的骨干教研员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在深圳罗湖举行。三天的学习虽短,却足以窥见其以精神为魂、以系统为骨、以创新为翼的发展逻辑。向深圳教育学习,本质是学习其如何将城市精神转化为教育动力,如何用科学框架破解改革难题,如何以前瞻布局抢占未来先机,最终实现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核心目标。

691d7fac92345.png

10月11至13日,由咸宁市教育局精心组织的骨干教研员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在深圳罗湖举行。三天的学习虽短,却足以窥见其以精神为魂、以系统为骨、以创新为翼的发展逻辑。向深圳教育学习,本质是学习其如何将城市精神转化为教育动力,如何用科学框架破解改革难题,如何以前瞻布局抢占未来先机,最终实现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核心目标。


一、学精神内核:以城市文化铸教育之魂

深圳教育的活力,根源在于其背后“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贯穿在罗湖教育每一项决策、每一次实践中的行动准则,成为推动教育持续突破的“文化密码”。

其一,学“开放共享”的格局。“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理念,在教育领域转化为“乐于分享、共建共赢”的生态。罗湖教研不搞“信息壁垒”,全区共享20602节课例,首届课程博览会吸引800余名教师直播、播放量达68万人次,将优质资源转化为区域共同财富。这种开放不仅限于校内,更延伸至校外——通过“每周半天校外实践”“5条德育线路”,联动30余所学校、83个资源点,真正实现“以世界为教材,把万物当课堂”,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边界。

其二,学“敢闯敢试”的魄力。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改革等难题,罗湖从不“等政策、看先例”,而是以“拓荒牛”姿态先行先试。从“习本课堂”到“数智课堂”的三次迭代,再到联合武大、华为发布“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每一步都走在全国前列;即便是教师培养这种“慢功夫”,也敢于创新“五环一体”体系,将职称与星级认定挂钩,2024年累计认定区级名师932名,让新教师成长周期缩短30%。

其三,学“宽容失败”的生态。创新难免有试错成本,罗湖通过“容错机制”为教育探索卸下包袱——教研者鼓励成功更包容失败,教师在课程改革、技术应用中无需担心“一错定终身”。这种生态让“敢为人先”从少数人的选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也正是这种氛围,催生了32名博士扎根教育一线、152项校外实践课题结项的丰硕成果。


二、学系统思维:以科学框架破改革之困

区域教育改革最忌“碎片化”——今天抓课堂、明天抓教师,看似忙碌却难见实效。罗湖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一套“目标清晰、路径明确、评价闭环”的系统框架,以“1-4-10-4”变革模型为核心,让每一项工作都“同向发力、协同推进”。

这套模型的科学性,体现在“从宏观到微观”的精准落地。1个核心目标“打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罗湖样本”,明确了改革的“终点”;4个重点突破(教育数字化、教师发展、课堂创新、生态重构),锁定了改革的“关键领域”;10个实施路径(如党建引领、五育并举、评价改革),提供了改革的“操作手册”;4个满意导向(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确立了改革的“检验标准”。这种框架避免了“头痛医头”的被动,让罗湖教育改革始终走在“目标可控、过程可测、结果可评”的轨道上。

更值得学习的是,这套框架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与具体实践深度绑定。例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重点突破领域,罗湖没有停留在“买设备、建平台”的浅层阶段,而是同步推进“未来课堂”(任务型教学设计)、“未来教师”(AI骨干教师培训)、“未来学校”(数字画像空间),形成“技术+人+模式”的协同变革。这种“系统设计+精准落地”的思维,正是许多地区改革所欠缺的——不是缺想法,而是缺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科学框架。


三、学实践路径:以精准举措解育人之难

精神是“魂”,系统是“骨”,而具体的实践举措则是“血肉”。罗湖教育将抽象的改革目标,拆解为教师、课堂、人才培养三大领域的可操作方案,每一项举措都直指教育痛点,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在教师培养上,学“内生驱动”的设计。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罗湖针对“名优比例低、成长路径模糊”的痛点,构建“五环一体”体系:以“晋级导向”明确成长目标(职称+荣誉双轨),以“项目驱动”解决真问题(2023年以来获省市级课题71项),以“研训赋能”搭建平台(“百人听千课”覆盖新教师),以“实践历练”夯实能力(“破茧计划”考核10项教学基本功),以“积分达标”量化过程(选课人次超23万)。

在课堂转型上,学“技术赋能”的深度。罗湖的课堂改革从未跟风,而是始终围绕“精准教学+素养培养”的核心。从1.0“习本课堂”夯实基础,到2.0“思乐课堂”实现“课前诊断、课中引导、课后评价”的精准闭环,再到3.0“数智课堂”融合AI与模块化空间,每一次迭代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

在人才培养上,学“贯通协同”的视野。罗湖打破“小学不管初中、初中不管高中”的壁垒,印发《中小幼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行动方案》推进四学段贯通式改革,通过“少年数学院”“6个特色学院”“拓维课程”,实现学生成长的“全链条护航”;同时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美育一件事”,让“五育并举”不是口号而是日常。


四、学前瞻布局:以智慧眼光谋未来之势

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罗湖教育的领先不仅在于当下的成果,更在于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对标怀进鹏部长“三新四未来”(数字化新阶段、能力新标准、变革新路径;未来教师、课堂、学校、学习中心)框架,罗湖已明确未来发展的四大方向,以“智慧+素养”为核心,抢占教育变革的“制高点”。

在“未来教师”培养上,罗湖不局限于“技术培训”,而是构建“星级认定+分层培养+AI助手”的体系,印发《星级教师认定标准》,培育AI教学助手辅助备课、批改作业,让教师成为“技术的主人”而非“工具的奴隶”;在“未来课堂”建设上,推行“任务型课堂”,非考试学科开展PBL统整、考试学科用10%课时做跨学科学习,让课堂真正指向“核心素养”;在“未来学校”与“未来学习中心”布局上,接入DeepSeekV3模型、探索“5G+VR”应用、升级智慧教育云平台至50+AI场景,让学校从“封闭的校园”变为“开放的学习空间”。

这种前瞻不是“空想”,而是有明确的落地路径——36个“数字化转型共同体”、300名AI应用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让“未来教育”从概念变为可执行的计划。正如罗湖教育人所说:“我们不是在等待未来,而是在创造未来。”

当前,咸宁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新课程改革深化落地问题,缺乏的是改革创新精神,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研部门,向深圳教育学习,从来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学习其“精神内核+系统思维+实践智慧”的融合逻辑。对于咸宁而言,既要传承“厚德尚学、勇毅笃行”的本土精神,将其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动力;也要借鉴罗湖“1-4-10-4”模型的系统思维,基础教育阶段系统设计,在教师培养、课堂改革、数字化转型中科学规划,系统促进学生潜能的阶梯化释放和个性化成长;更要立足本地实际,将“五环一体”“数智课堂” 等经验转化为“咸宁方案”—— 比如搭建“教研智慧平台”、组建“城乡教研共同体”、完善“教师分层培养计划”等。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