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观点文章)
2025年10月14日上午,为了总结承德市卓越教师工作室的成功经验、分析面临问题并研制改进措施,承德市教育局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顾问张铁道博士和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李淑民精心策划主持了承德市卓越教师工作室研修工作坊活动。本次活动创新采用“众筹共创”研修模式,旨在总结承德市卓越教师工作室经验,研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50余名参训学员深度参与研讨交流,本次研修活动共分两段进行,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专题工作坊”和“基于观察的案例分析”。

一、众筹学习:专题工作坊核心成果
专题工作坊由30位承德市卓越教师工作室及河北省燕赵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分成5个小组,围绕以下问题:

分组讨论:工作室开展研修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工作室主持人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对策是什么?在张铁道博士的引领下,与会人员达成以下共识。

(一)工作室研修最有效的方法
各小组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输出差异化高效研修方法。经汇总梳理及张铁道博士系统归纳,形成覆盖“理论-实践-辐射”全链条的五种方法:
阅读交流类:以课题为引领,同步推进读书交流活动,强化理论积淀;
课例研修类:以教材为依托强化理论引领,聚焦新教材开展“磨课+成果展示”一体化课例研修;开展“上课—观课—评课”全流程课例研究,围绕中考复习课、新教材研读组织专题研讨;
专家赋能类:组织外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开展下乡送课扩大研修影响力;通过“师徒结对+任务驱动”机制,激发成员参与动力,夯实基础能力;借助专家引领提升研修专业高度,拓宽成员学术视野;
课题研究类: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研修内容深度;
形式融合类:开发校本课程丰富研修内容,融合线上线下研修形式提升参与灵活性。
张铁道博士强调,“众筹学习”模式通过整合多组智慧,让研修方法更具结构化与全面性,避免单一经验局限,真正实现集思广益、智慧共享,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室可按需选择适配路径。

(二)工作室主持人最重要的素养
各小组从教学实践、专业引领、组织管理等维度,梳理主持人核心素养要求。经汇总提炼及张博士引领,达成以下共识:

以下从五个维度整理名师工作室主持素养:
1. 教学实践维度
具备精湛课堂教学能力,能通过优质课例、教学研讨等形式,引领成员提升教学实践水平。
2. 专业引领维度
专业权威构建能力:拥有扎实专业素养,形成鲜明教育思想,树立专业权威,为成员提供精准专业指导;
学术方向把控能力:能紧扣教育改革方向(如2022 年课程方案与课标),确保研修不偏离 “立德树人” 根本目标。
3. 组织管理维度
统筹协调能力:具备高效组织协调与资源统筹能力,打破跨部门、跨成员协作壁垒,优化研修流程;
节奏把控能力:拥有明确目标意识,能科学规划研修节奏,避免研修“碎片化”“盲目化”。
4. 责任创新维度
引领服务素养:怀揣深厚教育情怀,有强烈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保持终身学习习惯,为团队持续赋能。
5. 教育情怀维度
人格感召素养:以鲜明人格魅力传递教育情怀,用教育理想感染团队成员,凝聚团队向心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使命。
张铁道博士指出,主持人的核心职责并非“事务管理”,而是在关键问题上推动团队“创建共识”——通过引导成员真诚交流、碰撞思想,形成统一教育主张,让团队从“被动完成任务”转向“主动探索发展”。
(三)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


各小组直面当前研修困境,梳理核心问题及深层成因。经汇总提炼,达成以下共识:
1.教师研修方面
问题:教师研修在目标、层次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导致培训效果打折扣;
原因:对研修的“六性”(目标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任务性、闭环性)重视不足,未形成完整的“培训—实践—反馈—优化”体系;
对策:确保师资培训具备“六性”,构建“培训—实践—反馈—优化”完整体系,同时建立研修效果长效追踪机制,定期回访成果落地情况。
2.成长保障方面
问题:研修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资金、资源与制度支持;
原因:跨部门、跨成员间综合协调效率不高,资源整合意识薄弱,未形成“协同支持”机制;
对策:统筹学校、区域多方资源,强化部门协同推进,建立“资源共享清单”;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如将研修成果与评优、晋升挂钩);适度引入行政干预,规范研修流程与协作模式,明确各主体职责。
3.理论学习方面
问题:团队整体理论水平薄弱,研修创新动力不足,成果转化效果有限;
原因:理论引领力度不足,师资培训缺乏针对性,对“新课程实施”“核心素养落地”等方向把握不精准;
对策:组织成员深入学习2022年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推荐专业书籍开展专题深度阅读;引入前沿研修方式(如跨区域研学、线上专题论坛),拓宽理论视野与实践思路。
4.时间协调方面
问题:成员研修参与度不足,活动频次与效果难以保障;
原因:成员跨校、跨年级工作分散,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时间难以统一协调,缺乏灵活参与渠道;
对策:增加线上研修活动占比,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微研修”,提升时间灵活性;提前制定季度研修计划,明确时间节点与任务分工,争取行政部门支持优化成员工作安排;加强工作室资源网络平台高效管理,实现“随时学、随地取”。
5.综合协调方面
问题:跨部门、跨成员间协作不畅,资源整合与工作推进效率低;
原因: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各部门、成员间资源整合与协作意识薄弱,未形成高效的“协同推进”模式;
对策:强化跨部门、跨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常态化的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各方资源,明确各主体在研修中的职责与任务,形成“协同支持、高效推进”的工作格局。
张铁道博士进一步补充,教师研修成长需经历“做出来(实践落地)—讲出来(表达分享)—写出来(总结提炼)—带出来(辐射引领)”四个关键阶段。例如“下乡送课”需突出“适切性”,下沉一线经历“听课诊断—协助备课—同课异构研修”完整流程;同时强调本次研讨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教育、相互教育、互为资源、共同学习、成就体验”的生动实践,其方法论可直接迁移到后续研修中。

二、案例分享:微信互动研讨成果
参训学员通过培训群(2025卓越教师工作室培训群)实时分享感悟,围绕“案例研修”三个核心问题深度交流,形成基于实践的评价与反思,核心观点均来自学员真实反馈。

(一)问题1:我们有哪些深刻印象?
聚焦“模式创新”“过程实效”“实践迁移”三大评价维度,核心反馈如下:
模式创新评价:众筹学习富有“画面感”,输出性学习让知识内化更深刻,真正实现“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chen反馈);头脑风暴式研讨效果显著,跨学科大型教研打破壁垒,形成“集体反思、众筹解难题”的共赢生态;
过程实效评价:张铁道博士培训方式“接地气”,用小黑板展示替代泛化讲解,沉浸式学习体验强;精准设问引导主持人锚定研修痛点(如时间协调难),通过逆向思考实现自我梳理,而非被动接受答案;
实践迁移评价:学到了可直接应用于课题研究、课堂授课的新型组织学习方式;本次活动本身就是“工作室活动范例”,小组合作讨论模式可直接迁移到课堂教学,驱动成员深度反思与梳理。
(二)问题2:成效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理念更新”“能力提升”“方向明确”“成果协同”四个维度总结成效,核心反馈如下:
理念更新成效:真正以学员为主体,在参训者头脑中根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替代“被动听讲座”;体验式、众筹式研修激发主动思考与经验碰撞,实现专业理念更新;
能力提升成效:汇聚多元智慧破解复杂问题(如研修时间协调、资源整合),为后续工作室活动提供具体方法指引;清单式梳理帮助主持人沉淀既有经验,打造“实效性研修”样板;
方向明确成效:为工作室选择研修内容、组织活动、解决难题提供具体指导,明确发展方向,实现“启迪引领、思想碰撞、学科交汇、总体提升”;
成果协同成效:生成集体智慧,创造“1+1>2”的协同效应;众筹式学习可迁移到学生小组合作中,成为小组学习的“高阶版本”。
(三)问题3: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结合学员需求提出优化方向,聚焦“资源平台”“长效机制”“深度交流”三类改进需求:
资源平台改进:希望获得“工作室资源网络平台高效管理”的示范指导,解决资源杂乱、利用率低的问题;建议加强工作室之间的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壁垒;
长效机制改进:期待针对工作室当前困境,提供“迭代式解答”与高站位指导方案,持续跟进问题解决;需完善研修效果“长效追踪”机制,确保成果落地,避免“一研了之”;
深度交流改进:希望了解更多“前沿研修方式方法”,拓宽视野、借鉴外部经验;后续可围绕专题或学科开展“深度交流”,进一步深化研讨成果,避免泛化讨论;建议优化工作室成员结构,实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明确成员分工并关注个体专业成长。
研修尾声,张铁道博士对本次工作坊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提出我们“五本学习”我们理念(书本学习:符号性、知识性学习;事本学习:实践性、经验性学习;话本学习:表达性、沟通性学习;文本学习:总结性、固化性学习;人本学习:根本性、自我修炼学习),为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提供“从基础到根本”的系统路径,突破“成长无方向、提升无抓手”的困境。


三、收获梳理:从研修活动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本次研修活动绝非“一次经验的简单记录”,而是为承德市卓越教师名师工作室提供了“研修如何做才有效”的框架、方法与路径。本次研修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把“众筹学习”从理念变成了“可复制的流程”。以往大家都在说“要集体研讨、要形成共识”,但具体怎么设计问题、怎么引导讨论、怎么提炼共识,很少有清晰路径。这次通过“问题链设计+三步研讨流程”,150名学员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创”,五种研修方法、主持人素养框架、五类问题对策,都是学员自己研讨出来的,不是专家“灌输”的,所以更贴合实际、更有落地性。

我们从张铁道博士的引领中,我们学到了研修设计的系统思维
张铁道博士以我们“问题为导向、众筹为核心、实效为目标”我们的研修设计思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优质研修活动需具备完整的逻辑链条:从精准定位核心议题,到引导群体智慧碰撞,再到系统提炼共识对策,每一步都需围绕我们“解决真实问题、促进专业成长”我们展开。尤其是他提出的我们“五本学习”我们理念,清晰构建了教师从基础学习到自我修炼的成长路径,打破了传统研修我们“重形式、轻实效”我们的局限;而我们“做我们-我们讲我们-我们写我们-我们带”我们的研修成长四阶段,更是为研修成果转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让我对研修活动的本质有了全新认知。
我们从各小组的研讨成果中,我们学到了实践创新的多元路径
各小组分享的五大研修方法,展现了主题式教师研修的丰富样态:新教材实践类方法聚焦教材落地,通过我们“磨课我们+我们展示”我们推动理论与课堂融合;师徒结对类方法以我们“任务驱动”我们激发成员动力,夯实教师基础能力;资源拓展类方法通过我们“外出学习我们+我们下乡送课”我们扩大研修辐射范围。这些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让我们明白,优秀的研修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模板,而是需根植于工作室实际需求、结合学科特点灵活创新的系统工程。同时,各小组对问题的精准剖析与对策思考,也为我们今后应对研修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
我们从微信互动的实时反馈中,我们学到了研修反思的深度价值
学员们在微信互动群中分享的感悟,如我们“众筹学习让知识内化更深刻”“精准设问引导锚定研修痛点”“体验式研修激发主动思考”,让我们看到研修反思的重要性。这种我们“边学习、边反思、边交流”我们的模式,不仅让学员们及时梳理所学,更在相互启发中深化了对研修方法的理解。尤其是学员提出的我们“希望加强资源平台管理”“完善长效追踪机制”我们等改进建议,既反映了一线教师的真实需求,也为今后研修活动的优化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意识到研修活动需始终以学员需求为核心,在动态调整中提升实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