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自治区美育名师武建川工作室举行了金凤区·贺兰县小学美术联动教研活动,活动上午连续聆听了李琳瑶、许岩、孙婧、李筱四位老师围绕“童年”“旧时光”“家乡变化”开展的一年级美术课,每节课都如一扇窗,让我窥见中小学艺术新课标下“以美育人”的生动实践,更对“育什么人、如何育人”有了深刻感悟。
四位老师的课堂虽主题各异,却都精准抓住了一年级学生“爱故事、喜具象、善动手”的认知特点,以精彩的情境创设叩开学习之门。李琳瑶老师的“时光爷爷的百宝箱”、许岩老师的“时光宝盒探秘”、孙婧老师的“走进旧时光”视频、李筱老师的AI家乡变化视频,或充满童话色彩,或饱含怀旧温情,或兼具科技感,瞬间将学生带入特定情感氛围,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自然埋下“珍惜”“传承”“热爱家乡”的情感种子。这种“情境先行”的设计,让美术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成为情感体验的起点,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以情感人”的本质。
课堂中最动人的是“技能学习”与“情感育人”的深度融合。李琳瑶老师将竹蜻蜓制作升华为“情感的物化”;许岩老师让陀螺承载“家庭传承”的文化意义;孙婧老师通过老物件观察,让学生读懂“时光印记里的情感”;李筱老师引导学生用基本型畅想家乡未来。这些设计让美术作品不再是冰冷的“成品”,而是有故事、有温度的“情感符号”,学生在剪、画、做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能力,更悄然习得感恩、珍惜、热爱家乡等美好品质,实现了“以美润心、以美铸品”的育人目标。
跨学科融合与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更让美术课堂有了深度与广度。许岩老师在陀螺制作中融入“轴心”“视觉暂留”等科学知识,孙婧老师通过小小辩论会锻炼学生的表达与思辨能力,李筱老师结合国画作品解析建筑规律,将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贯穿始终。这种“美术+科学+语文+文化”的融合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也践行了新课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
同时,课堂中的不足与改进建议也给我带来启发:许岩老师课中“轴心”概念对一年级学生稍显抽象,提示我们低年级教学需多借助直观演示;李筱老师课上小组协作的分配不明确,提醒我们对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指导要更精细化。这些细节让我明白,“育人”需立足学生实际,在“精准适配”中让教育更有效。
总的来说,这四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小学艺术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核心是“育人为本”——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审美能力、有创意思维、有文化情怀、有美好品德的人。未来教学中,我也将借鉴四位老师的优秀经验,在情境创设中激发情感,在技能实践中渗透品质,在跨学科融合中拓宽视野,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育心润品”的沃土,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