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新闻资讯

证据 | 17 年证据物理”——工作室研修的迭代与升级

作者: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5-11-18 阅读:( 109 )  

(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观点文章)

本文作者:张世成,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特聘教学专家、无锡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编者按: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课题始于 2013年,截至 2025 年已开展12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国内较早以课题形式对名师工作室进行研究的学术团队。众多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师参与其中,辐射教育教学思想与经验,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平台从即日起刊登课题组核心成员就新时代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路径、工作室发展瓶颈突破与迭代升级、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等探索性观点文章,希望对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691c3d9910813.png

“张世成工作室”自2008年9月10号成立以来,一直以“证据物理”为轴心,以S=Vt为研修方程坚守长期主义,积极响应并践行国家方针,拥抱新时代并用新课标理念来促进“证据物理”研修的迭代与升级。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践行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成全学生发展的田野上实现教师奔向卓越的追求。


一、初心锚定:工作室核心价值与共同愿景的构建

1.价值追求与共同愿景

工作室的生命力,始于共同的价值追求。17 年来,我们始终以 “让教育有证据、让成长有痕迹”为信念,将这份追求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规范体系,具体凝聚为室训、研修方程与共同学科主张三大核心内容。

室训:“欣赏他人,成全自己”。这一训示宛如工作室的精神灯塔,照亮着成员们的成长之路。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工作室的日常里,我们秉持着谦逊的态度,从每一位研修伙伴身上汲取闪光点。无论是课堂观察时伙伴对学习目标的叙写,还是评价任务的设计和评价证据的收集与使用,我们都用心接纳。在课后会议中,通过循证研判实现共同成长,就像雅斯贝尔斯说的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在相互影响中,让教育的灵魂更加饱满丰盈。

研修方程:S=Vt。这个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公式,被我们赋予了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它像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着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又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教育者应有的精神底色,成为引领团队前行的“指南针”。

学科宣言:“证据物理,为提升素养而教”。明确了物理教学的本质—— 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以证据为基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与责任担当,让物理学习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就如同帕克所说:“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心、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我们致力于通过“证据物理”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实现全方位的成长。

691c3e81b0b8d.png

2.内涵解读:从理念到实践的逻辑

室训的源起与坚守:我们的室训并非凭空设计,而是源于2008 年一次课堂调研后的深刻反思。当时,团队听了 30 多节常态课,发现多数课堂看似流程完整,却缺乏对学生真实学习状态的追踪 —— 教师讲得是否有效?学生懂没懂?问题出在哪里?全凭经验判断,没有具体证据支撑。

于是,我们提出“循证的课堂研究”理念,从最基础的课堂观察记录表开始实践:细化到学生提问的次数、实验操作的规范度、回答问题时的思维卡顿节点、练习中的典型错误等具体证据。每次课后,大家围着记录单讨论“哪些证据能说明教学有效”“哪些细节反映了学生困难”,让教学研究从“凭感觉”走向 “靠数据”。这一做法,我们一坚持就是 20 年,成为工作室最鲜明的研究底色。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对教学的认知。

研修方程“S=Vt”的教育解读:对教师而言,专业成长就像一段有方向的旅程,S是成长的成果,V是前进的方向与速度,t是持续研修的时间。“V” 作为矢量,代表着不可偏离的教育方向 —— 这就是教育家精神。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创新,我们始终牢记 “成全学生发展” 的核心:备课时思考“这个知识点能培养学生什么素养”,上课时关注“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后反思“教学行为是否促进了成长”。我们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融入每一节课,总结出“证据物理”“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九字诀,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挖掘物理知识蕴含的科学精神与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创造中长大!“t”代表着科学家精神,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像科学家一样“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勇攀高峰”。

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教学同样需要永葆好奇心、探究欲和专注力—— 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好奇,对知识的本质好奇,对教学的可能性好奇。我们常说:“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三年就是一大步。”工作室的老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 “修炼”,让团队在 20 年里实现了从“经验型”到“证据型”的蜕变,真正践行了“日日新,苟日新”的成长哲学。正如荀子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S=Vt”是研修的长期主义,持续的努力与坚持,是工作室成长的关键。

691c468082f21.png

学科宣言:“证据物理,为提升素养而教”。 在物理课堂上,我们将“证据”视作精神茁壮成长的核心种子,全力营造让学生过一种基于证据的课堂生活。物理学科,本质上是一门依靠证据构筑起理论大厦的科学,其每一项伟大成就,都源自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洞察、对实验数据的精准把控。推行 “证据物理”,就是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知识的根源在于实证,课堂上应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力舞台。

我们推崇 “挖坑理论”,效仿科学家探索未知的关键步骤。

在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师需练就一双慧眼“找坑”,精心“挖坑”,学生如同置身于真实的科学探索困境,在 “坑” 中不断摸索、尝试、反思。他们在犯错中汲取教训,在实践应用中深化理解,在创新探索中突破自我,如同科学家在面对重重未知时,凭借坚韧与智慧不断前行。

最终,学生依靠自身努力爬出“坑”,实现从知识接受到素养内化的华丽转身。为此,我们始终坚守“少教多学、简教深学,艺术地教科学地学”的教育理念,教师以艺术化的“挖坑引导”,学生则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深入思考,充分赋予学生发现问题的权利和解决问题的权利,我们坚信,秉持“为提升素养而教”的宗旨,这样的物理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培育出一批批具备深厚科学素养、勇于创新探索、能够担当社会发展重任的栋梁之材。

691c46c999d57.png


二、迭代升级:从问题解决到时代融合

1.研究方向的形成:从课堂问题到教学主张

工作室的研究从不“闭门造车”,而是扎根课堂土壤,从真实问题中生长出来。第一阶段,我们通过大量课堂观察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物理课堂多以 “教师讲结论、学生记公式”为主,实验沦为“走过场”——教师演示一遍,学生看一遍,数据早已预设好,探究过程形同虚设。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遇到稍复杂的问题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科学素养的提升。就像教“牛顿第一定律”时,一些老师直接给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却很少关注学生观念的转变,忘记了学习的目的是“形成物理观念并运用物理观念去解决真实问题”。

这种“灌输式”教学,让知识成了冰冷的条文,而非滋养素养的“种子”。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总结出“基于证据的探究教学”策略,梳理出“提问有依、猜想有据、设计有方、改进有法、评价有思、交流有想”的实践路径。力求将“冰冷的知识转化为火热的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暴露前概念,在新证据的对话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正确的物理结论并通过考验(后测)、筛选和独立思考,最近成为“知行合一”的心智模型。

691c47164d8a3.png

2.新课标引领下的升级:学科实践的深度融合

2022 年 4 月 23 日,新课标正式颁布。当我们逐字研读 “学科实践” 这一概念时,内心充满惊喜 —— 这不正是我们多年探索的 “基于证据的探究教学” 的升级版吗?新课标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与我们“让学生在证据中探究、在实践中成长”的理念高度契合,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研究方向。我们迅速组织团队深入学习新课标,将 “基于证据的探究教学”迭代为“基于学科实践的证据课堂”。学科实践的内涵在原有基础上更加丰富:

第一,强调“了解学生,掌握学习起点”。这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研究他们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开始系统学习脑科学知识,通过前测、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强调 “解决真实问题,实现知行合一”。我们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为什么家里的灯泡会突然不亮?”“如何设计一个更节能的小台灯?”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开展真正的探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将教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第三,强调 “渗透学科思想、物理方法”。这正是我们原有证据课堂的核心 —— 在“力与运动”单元渗透“模型法”,在“能量转化”单元渗透“守恒思想”,让学生不仅学知识,更学“如何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这种升级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让证据课堂更贴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691c47459604e.png

3.学习评价的进阶: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地

“证据课堂”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基于证据探究教学”与“基于证据的学习评价”两大支柱。多年来,我们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升级。最初,评价多停留在“对学习的评价”—— 通过单元测试、期末考核判断学生是否达成目标。但我们发现,这种评价滞后于教学,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成长。新课标提出“为了学习的评价”理念,强调“学习就是评价,评价就是学习”: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实验记录、小组发言等即时证据,实时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当场调整教学;课后通过错题分析、探究报告等,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为我们的评价体系带来了更清晰的框架。我们开始从“教素养、学素养、评素养” 三个维度完善评价:教师在备课时就明确 “要培养什么素养”“通过什么任务评价素养达成”,学生在学习中知道 “如何证明自己的成长”,评价不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贯穿教学全程的“导航系统”,真正实现了 “改进教、促进学”的目标。

691c476ee2502.png

4.技术融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突破

2025年,人工智能全面铺开,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解决“因材施教”难题的契机。长期以来,我们基于证据的评价始终追求一个目标:“看见每个学生的思维”,但受限于精力,教师很难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思维细节。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 “智慧的双眼”。我们尝试在课堂中嵌入 AI 评价工具: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验操作视频,识别操作规范度;通过抓取学生的答题过程数据,判断思维卡点;通过汇总小组讨论的关键词,了解合作中的困惑。这些实时生成的证据,让教师能快速定位每个学生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指导。

这不是用技术替代教师,而是让技术成为辅助工具,让“因材施教”从理想走向现实。就像一位老师说的:“以前我要花两小时批改作业才能发现的问题,现在 AI 能实时反馈,我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维成长。”我们借助技术的力量,正将孔子的千年理想“因材施教”转化为现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691c479b3a776.png


三、拥抱时代:方向不变,与时俱进

17年来,我们的教育目的从未改变:通过 “用手触摸证据”—— 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真实,在探究中积累经验;“用心培育学生”—— 关注他们的思维成长、品格养成,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我们希望学生走出课堂后,可以忘记物理公式,却带着“用证据说话”的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面对生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我们努力唤醒学生内心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我们始终坚信,教育的核心是“人”。无论理念如何更新,手段如何升级,“成全人的发展” 这一方向从未改变。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让我们对育人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人工智能提供的新手段,让我们对育人过程有了更精准的把握。但这些都只是工具,最终目的是将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召唤,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证据的滋养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人是初心,人是目的。”就像蒙台梭利说的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四、成果与辐射:17年实践的沉淀与延伸

1.核心成果

历经近17年研究,我们构建了以 “证据物理” 为核心的完整课堂体系:从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量表,到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范式,再到基于证据的学习评价标准,形成了配套的课程资源、实施策略。这些成果在 2021年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2023年江苏省新教材实验成果优秀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我们坚持循证研究的肯定。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将继续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前行。

691c4a5bcf3d5.png

2.教师成长

工作室最珍贵的成果,是教师的成长。17年来,一批批年轻教师在这里蜕变:蒋文远从刚入职时略显青涩的新教师,凭借对“问题链 + 证据链”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成长为“全国科学领军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顾红霞深耕课堂,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江苏省模范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她的探究课例凭借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徐志红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获评正高级教师、“无锡教育名家”。他们的成长,印证了 “S=Vt”的力量—— 方向正确,坚持就有收获。

691c4a8f515ac.png

3.辐射影响

我们深知,好的教育理念需要分享和检验。多年来,借助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及“名师界教育智库”等平台,我们形成了 “理念分享、实际操作、行为跟进”的推广模式,不搞“一言堂”,而是带着课堂案例、实操工具走进各地学校,让老师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践行证据课堂。目前,我们在全国建立了十多个“证据物理”工作室,辐射到深圳、西安、昆明、鄂尔多斯、新疆、福州等多个地区。每次外出培训,我们都坚持“问题导向”:先让当地老师暴露课堂中的真实困惑,再一起诊断问题、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同课异构看改进效果。

2025年3月至5月,受南京大学邀请,工作室为云南省200名教师开展“学习目标的叙写与达成”主题培训,通过“目标叙写 —设计研讨—实践观察 —反思改进”的闭环培训,让老师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用证据改进教学”的力量,培训结束后,许多老师主动发来课堂改进案例,这正是教育理念扎根生长的样子。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我们在分享中共同进步。

银川29中的党立宁老师评为省劳模、特级教师和正高,成都的汪强评为教学名师,丹阳三中的张步青、南京29中的张兴安等评为正高......如今,全国已有上千名物理教师在践行证据课堂的理念,他们的课堂里,学生提问更积极了,实验更投入了,思维更活跃了 —— 这就是17年坚持最温暖的回报。

691c4aca0cb0a.png

结语:17年“证据物理”研究,是一段“守正创新”的旅程。我们守的是“育人初心”,让教育始终基于证据、面向“人”的成长;创的是“实践路径”,在问题中寻方法,在时代中求突破。未来,我们仍将带着“欣赏他人,成全自己”的研修心态,在构建“证据课堂”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每个教育瞬间都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