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桥,共探育人新径——小学美术跨区域联动教研活动心得
永宁县丰盈学校 李筱
参与金凤区与贺兰县联合举办的“育人目标导向下的深度教学”小学美术跨区域联动教研活动,于我而言,既是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更是一场关于美术学科育人路径的深度思考。作为《家乡变化大》一课的授课教师,我在“课例实践—文化观摩—研讨碰撞”的完整闭环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与启发。
课例展示环节,三位同仁的课堂为我打开了多元教学思路的大门。李琳瑶老师以“爷爷的竹蜻蜓”为线索,用情感串联时代记忆,让我看到“小物件”如何承载“大情感”;许岩老师将传统玩具搬进课堂,通过实景游戏与历史溯源,让“玩”与“学”自然融合,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孙婧老师以“老物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层层探究背后的时光故事,让我深刻意识到,美术教学不仅是技法传授,更是对生活与文化的感知培养。
而我的《家乡变化大》,则是一次“以生为本”的教学尝试。在设计时,我摒弃了传统“说教式”的家乡介绍,转而以“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用“图形拼摆添画”让学生亲手为老城“换新貌”。当看到孩子们用简单的图形拼出熟悉的街道,再用画笔添上高楼、绿植与笑脸时,我忽然明白:美术学科的“育人”,正是让学生在创作中主动发现美、表达爱——家乡的变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笔下鲜活的画面,对家乡的热爱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抒发”。
文化观摩环节的红高粱文化长廊,更让我对“本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有了新的认知。用宁夏本土的红高粱为创作素材,将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具象化、艺术化,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更是美术教学的生动灵感库。它让我意识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方水土,都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只有扎根本土,美术课堂才能更有温度、更具特色。
下午的研讨交流,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教师代表们从“教学目标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等角度提出的建议,让我看到自己课堂中可优化的细节;卜强教研员对单元整体教学逻辑的解读,帮我理清了《家的故事》单元“情感—文化—认同”的内在脉络;武建川教研员对“美术学科育人维度”的详细阐释,更是为我指明了后续教学的方向——美术育人不是空泛的目标,而是要落实在“观察感知、创意表达、文化理解”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此次跨区域教研,不仅是一次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视野的拓展。它让我明白,美术教学的深度,在于跳出“课堂”看“育人”,跳出“技法”看“素养”;而教研的价值,在于通过区域联动汇聚集体智慧,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碰撞中成长,在交流中共进。
未来,我将带着此次活动的收获,把“育人目标”更扎实地融入课堂,继续探索“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让学生在画笔与色彩间,不仅学会审美与创作,更能读懂生活、热爱家乡、传承文化。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区域联动机会,以美为桥,与各位同仁携手,共同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