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智慧点亮心灯——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实践

作者: 王宏越 发布时间: 2025-05-21 阅读:( 20 )  

用爱与智慧点亮心灯——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实践

——贺兰张莉名班主任工作室培养对象王宏越

一、案例背景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小马是一个让各科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学生”。他经常课堂上随意插话、顶撞老师,与同学相处时也总是充满攻击性,一言不合就会发生冲突。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小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他过分溺爱,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他养成了任性、自我的性格。在学校里,多次的批评教育不仅没有起到效果,反而让他更加叛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二、问题分析

(一)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缺席小马的成长过程,缺乏情感交流与正确引导。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得小马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边界,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合理解决。

(二)心理因素

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小马内心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调皮捣蛋的行为来吸引他人的关注,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

(三)教育方式

以往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方式,让小马产生了抵触情绪,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愿意配合老师的教育,也难以融入班级集体。

三、解决策略

(一)建立信任,给予关爱

我主动拉近与小马的距离,每天早上都会在教室门口迎接他,和他打招呼,询问他生活中的小事。发现他衣服脏了,会提醒他换干净衣服;看到他情绪低落,耐心询问原因。一次,小马在体育课上不小心摔伤了膝盖,我第一时间带他去医务室处理伤口,全程陪伴、细心照顾。这些举动逐渐消除了他对我的防备,开始愿意和我交流。

(二)挖掘优点,树立自信

我细心观察小马的行为,发现他虽然调皮,但在劳动中非常积极,力气大且不怕脏不怕累。在一次班级大扫除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让他担任劳动小组组长。此后,每次他出色完成劳动任务,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慢慢地,小马在班级劳动中找到了成就感,自信心也逐渐建立起来,在其他方面也开始有了积极改变。

(三)家校合作,协同教育

我多次与小马的爸爸沟通,让他意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的重要性。建议他们每周至少和小马进行两次视频通话,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与小马的爷爷奶奶交流科学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明白过度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在生活中要适当对小马提出要求,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制定规则,明确奖惩

和全班同学一起制定了详细的班级规章制度,明确了迟到、旷课、不尊重他人等行为的后果,也设立了各种奖励机制,如“进步之星”“文明之星”等。对于小马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及时给予奖励;当他出现问题时,也按照规则进行适当的批评和引导,让他明白行为的对错界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实施过程

在最初的一个月里,我坚持每天和小马聊天,倾听他的想法,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在班级劳动中,我不断鼓励他发挥优势,带动小组成员高效完成任务。同时,每周与他的爸爸、爷爷奶奶保持联系,反馈小马的在校表现,共同商讨教育方法。

随着时间推移,小马课堂上也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随意插话。两个月后,他还因为帮助同学解决矛盾,被同学们推选为“班级小调解员”。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我持续关注他的变化,不断强化他的积极行为,让他真正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五、教育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小马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不仅改掉了迟到不良习惯,还成为了班级里受欢迎的同学。在学习上,他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变得开朗自信,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非常融洽,还经常主动帮助他人。

六、案例反思

通过这次对小马的转化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作为班主任,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而应该用爱心去发现问题的根源,用耐心去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用智慧去制定合适的教育策略。同时,家校合作至关重要,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他们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