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自书与解读

作者: 李彰有 发布时间: 2022-03-03 阅读:( 1377 )  

《父亲自书注解》

     父亲小名讳石娃,大名讳生厚,化用的古语“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父亲生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8日,1992年11月27日去世的。2022年是父亲去世三十周年纪念日,我想写篇追忆悼念父亲的文章,不知从何处着手。在父亲的遗物中,有一个封面空白的32K的作业本,偶然翻开,看到了父亲1992年4月25日亲书的遗书,我便把父亲珍贵的手书打出来,定名为《父亲自书》;为便于读懂父亲的自述,旁注《父亲自书注解》。

     

父亲自书

1992年4月25日

       我的情况讲谈:

       在患难之中回忆起我的一生所感:旧的社会我家很穷吃不饱穿不暖,寻求出路无法,只好给人放牛,一年才挣了一斗包谷。你爷爷见了你婆婆40元,结果被拉票出了80元,家里更穷了。62205e9e63e91.jpg

       又接着我能记忆起事来——在民国34年哪年你爷爷给乡约要款,一字不识,又给人家赔了钱,你爷爷才认识到不识字的坏处,我才进入小学上学。上了半年甲长要拉我的兵,又把我送到水道河你姨爸家住了四个月。又病了一月。这就是我上学的开端和前照。到第二年方正式上学。上到3年快要解放无法在校上学,又回到家里。

62205edb9d218.jpg

       那时我13岁了,整天寻找出路无法,人小,只好到县城卖柴,夏秋两季干零工。到洛南到山外割麦,直到1954年才参加公路做工。家里生活一直紧张,连包谷糊汤也吃不到肚里。我每天工资0.8元,伙食0.4元。过了两年后工资额每天1.3元。又接着国家困难时期,你母亲生了彰青,在家渡了一年,你爷爷和你母子二人分家了,更无法度日。我把奶粉邮回又无糖,确实无法可过,我申请按当时国家政策回家,下决心与人比与自然斗。我两头不见天劳动,把你们供应上学。每当上县卖一担柴回家,总要给你买了馍吃。到66年盖了房,一天天生活好转。62205eec2e813.jpg

《父亲自书注解》

      父亲生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家里很穷吃不饱穿不暖,父亲只好给富人放牛,从六岁放到九岁,放牛一年才挣了一斗包谷(包谷是玉米的俗称,一斗玉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5斤)。父亲放牛是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缩影,今天衣食无忧想要什么有什么的儿童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呢?

     拉票就是被土匪盯上绑票。爷爷被拉票,家里东挪西借出了80元才赎回来。旧中国社会治理低下,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父亲小时候对旧中国的痛苦记忆告诉我:多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老百姓才有了安定的生活。

     祖父在民国34年(1945年)要款因不识字赔钱的血泪故事,深深地镌刻在当时只有九岁的父亲的脑海中。我才明白父亲和母亲当年为什么宁愿吃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多的累,坚持让我们兄弟姊妹五人读书?从表象看是因为祖父让父亲上学的夙愿落空,父亲决心完成祖父的遗愿;本质是祖父要款赔钱的遭遇,让童年的父亲心里完全明白:读书才能避免欺骗和欺负。

     国民党为了打内战,开始拉壮丁扩充兵源。那时候拉壮丁,若无壮丁可拉,就逼迫少年儿童去充数。甲长要拉不到十岁的父亲当“童子兵”,祖父只好匆忙送上了半年学的父亲外出躲避数月。1947年父亲方正式上学,每天跋涉八九公里。上了3年初小,因学校关闭而辍学。

     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月,因家里太穷,父亲读书的出路被关闭, 13岁的父亲迫于生计,只能夏秋外出打零工,冬春季卖柴谋生。父亲的肩膀,卸下了不舍的书包,扛上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扁担。每当路过学校的时候,父亲总是满怀憧憬,渴望重回学堂。但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迫使父亲斩断上学的念想,为了生路去挑柴。这样的日子父亲一过就是四五年,瘦弱的父亲,挺腰扛弯了笔直的扁担,扁担也压弯了父亲笔直的腰杆。父亲,扁担,不断地弯着,弯着……父亲笔直的腰杆,也同当年笔直的扁担一样日渐弯曲,父亲成为了驼背青年。扁担记录了父亲年少时的苦难里程。父亲肩膀所挑的, 是生活的苦楚、艰辛,是人生的无奈也是希望!

      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启动,父亲终于有了去公路段做工的机会,虽然工资二三十元,但比起卖柴打零工谋生强多了。后来,因为父亲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有一定的文化,还做了省公路段的财会人员,应该说,父亲自小“寻求出路”初见成效。

     父亲名“生厚”,其意蕴为:人生的目的是“生厚”,人不仅为自己活着,还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世界。父亲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父亲一生的宿命。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父亲结婚后“家里生活一直紧张,连包谷糊汤也吃不到肚里”,爷爷和母亲分家,母亲一人养育孩子无法度日的艰难,父亲对孩子的牵挂对母亲的担忧等等因素,父亲终于在1961年下定决心,放弃了多年“寻求出路”已经找到的自己的人生之路,重新回到家乡探寻家庭的生存之路和孩子的成长之路,把自己的理想火炬交给子女,用牺牲自己来成全子女。

      于是,回乡务农的父亲,忍着饥饿,走出蜗居的草房,到外公家的荒山开荒种地,两头不见天劳动,初步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不久担任生产队干部,带领社员修梯田,平土地,勤耕作,初步解决了全队人的温饱问题。然后又利用工余时间,上县卖柴换钱的日子。父亲重新扛起扁担,左肩累就换右肩,右肩累又换成左肩,挑走太阳,挑来月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牙坚持。到1966年,父亲盖起了四间大瓦房,用他那双有力的肩膀撑起了我们这个家和我们头顶的那片天。如今家乡那栋父母含辛茹苦盖起来而无人栖居的孤寂瓦房,一定在不断诉说着哪个年代父亲艰辛坚毅坚强的人生励志故事,被风吹动的家门口父亲亲手栽种的参天大杨树,一定在不停地在天空比划着父亲被生活压弯的像弓一样脊梁!

    模仿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填词如下——

       回望父亲

      三十生死两茫茫,音容在,自难忘。坟茔劲柏,恰似您脊梁。卖柴只为读书郎,汗成河,腰似弓。寻找出路历沧桑,盖瓦房,家渐旺。父亲自书,读罢泪沾裳。欲反哺时亲不待,诲子孙,孝崇尚。

谨此,纪念父亲逝世30周年!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