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悄然过去一半,8月3日-4日,蒋特携工作室成员来到了中国教育的前沿阵地——上海,参加“中国教育创新峰会:审辩思维素养”专题研讨会暨“2019·第四届中学生ETS大会”。
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词是“审辩式思维”,何为“审辩式思维”?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测量分会副理事长谢小庆博士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他认为“审辩式思维是有目的的、不断自我调整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做出判断所依据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和必要背景条件的理解。”并且,他将审辩式思维简单概括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同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也对“科学技术中的审辩思维”做了主题报告。褚院士借用多个科学技术发展案例,对“审辩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分析,指出审辩式思维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智力基础。
随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邵强进老师对“如果……那么……”从思考角度、逻辑分析、语用意义三方面阐述了他的逻辑思考,展现了审辩式思维的重要意义。
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围绕“核心素养5C模型与审辩思维”展开报告,介绍了新时代教育核心素养5C模型,剖析了国内审辩思维教育现状。
3日下午,研讨会分为案例分享和专题发言两个环节开展。
在第一环节案例分享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四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审辩式思维在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经济社会沙盘模拟活动中的建构与应用。
其中,来自台州市临海回浦实验小学的杨灵君副校长分享了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推理》一课的审辩教学实践。通过两次变换,深化了推理过程,更总结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对推理的基本方法从混沌发展为灵活。
在专题发言环节中,五位专家分别介绍了审辩式思维的测评方法、审辩式思维在中学语文、英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审辩式思维课程的开发指导。
会议第二天是中学生ETS(探索、思考、分享)大会全国赛的比赛观摩。ETS大会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课题展示分享平台。学生分组对自己小组的一个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最后进行总结,剖析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收获、研究方法与逻辑分析的缺陷和不足,分析课题潜在的多种可能性及影响因素。学生在大会上既“审”出了课题的优势与不足,也“辩”出了课题更多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更优的研究方法。
两天的学习让工作室的成员们了解了“审辩式思维”这一全新的理念,经过会后的讨论与分享,对如何开展审辩式思维教学也有了简单的构想。在接下来的工作室活动中,导师蒋特将带领成员们不断探索“审辩式思维”的教学实践,让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义乌生根发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