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起思进 ,生成精彩
——《分数的意义》教学赏析
王素芹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的东西。”强震球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像小猪拱白菜一样”自探自悟,把知识拱透,拱清晰,拱出味道,拱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课堂精彩,给学生留下的不仅是令人愉悦的学习经历,更是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一、在情感的共鸣上着力
师:认识新事物的方式就是要学会用眼睛看、耳朵听、大脑想、嘴巴问。
(屏幕出示: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强震球)
师:这行字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生: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强震球。
师:怎么有笑声?你再读一遍!
生: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师:那是哪儿?
生:老师的单位。
师:接着读!
师:那个同学把那三个字读对了,你们为什么要笑?
生:太好玩了!
师:什么叫他读得太好玩了?
生:可能他觉得你的名字搞笑。
师:我名字很搞笑?哪个字你觉得特别好玩?
生:我觉得球字特别好玩。
师:读到那儿你们脑海中想到什么了?
生:我想到了一个很胖的人。
生:我想到了一个震动的球。
师:怎么想到这个?
生:这不有个震吗?
师:那前面还有个强呢。
……
师:我突然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的很会想象。
情感能否加温是思维启动的动力源。学生面对一个新的老师,思维、情感都处在一个“惺忪”期,强老师聊天时巧妙嵌进学习方法“学会用眼睛看、耳朵听、大脑想、嘴巴问”,给情感与思维的复苏添了一把“好柴”,借名字将幽默艺术发挥到极致,笑言中有巧思、妙语中含智慧,师生情感和谐共振,为思维之花的盛开提供了心理基础。
二、在知识间的联系处思维
师: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
生:两根筷子。
生:在考试卷子上,我们看到1会高兴,代表后面会有两个零。
......
师:关于1,还有更深刻的含义,想不想知道?
问题1:(屏幕出示:1表示1个○)今天我们的研究从这个○开始。如果这个○用1表示,○○○○用几表示?
问题2:(屏幕出示:1表示2个○)○○○○表示几?为什么?
问题3:(屏幕出示:1表示8个○)○○○○怎么表示?为什么?
追问:刚才的三个情景中,明明每一个情景中第一行○都是一样多,为什么表示的结果不同?引导学生感悟“标准”的含义。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就是比较的标准?”学生联想到长度单位(米、千米),质量单位(吨、千克、克),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公顷)......
师:在数学世界里,比较的标准简单点儿说,可以说成是一个单位,为了突出这个1,是比较的标准,还可以说是1个单位,我们就在1的上面加上一个双引号,读作——
生:单位“1”。
1.以变化的视角,引探单位“1”。
多数教师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性材料举例,如: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到一组,丰富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强老师另辟蹊径,引领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比较的标准”即是1个单位,引出单位“1”。首先赋予“1”不同的感性认识,发散思维,然后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的过程:第一个情景“1”是1个○,第二个情景中“1”是2个○。第三个情景“1”是8个○,三幅情景都是用同样多的○去和不同含义的“1”比较,在追问中抽象出“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在此基础上揭示,“比较的标准”即是1个单位,也就是单位“1”,这样的教学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2.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理解数学问题。
强老师立足于知识的大背景,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理解数学问题。
(1)在整数与分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刚才的三个情景中,明明每一个情景中第一行○都是一样多,为什么表示的结果不同?”引导学生感悟“标准”的含义。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相互启发思维,发现整数与分数背后的连接点:比较的标准不同,得到的可能是整数,也可能是分数。在整数与分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2)和“量的计量”建立联系。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有没有学过比较的标准”,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回顾中深入理解: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等都是“比较的标准”,都是一个单位,打通了分数与量的计量间知识的壁垒。强老师不拘于1课时的教材内容,站位于知识联系的大教学观,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
三、在知识的本质属性上思考
屏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涂其中的一份。
师:如果把这个圆看成单位1,这个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
师:为什么是?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
师:能不能这么说,把一个圆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
生:能。
师:你也能这样来说吗?
(屏幕出示六个苹果。)
师:谁是单位“1”?
生:把6个苹果看成单位“1”。
(屏幕上6个苹果下面出现了2个苹果。)
师:把6个苹果看成单位“1”,2个苹果打包出来,怎么表示?(同桌交流得出。)
师:为什么也是?
生:把六个苹果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是。
(屏幕出示:第一行:一条长线段被平均分成三份;第二行:其中的一份。)
师:下边这条短线段,怎么表示?
生:。
师:怎么想的?
生:把一长条线段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是。
师:这3个情境当中,单位“1”都是不同的,表示其中1份的数量也是不同的,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
生:因为它们分的份数都是一样的,都是平均分成了三份,取其中的一份。
师:照这样说,无论是把1个圆、6个苹果,还是1长条线段平均分,重要不重要?
生:不重要。
师:我都可以把它看成——
生:单位“1”。
师: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三份,一起说表示——
生:这样的1份。
师:就用分数——
生:。
……
(屏幕出示:1朵红花,2朵黄花,4朵蓝花)
师:把蓝花看成单位“1”,红花、黄花怎么表示?
生:红花用表示,黄花用表示。
师:把黄花看成单位“1”,红花怎么表示?
(小组内讨论得出红花用表示。)
师:还是那朵红花,为什么前面用表示,后面又用表示?
……
1.遵循学生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强老师先从研究1个圆形的入手,类推出6个苹果、一条线段的。在基础上探究、、、,的含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使知识的获得水到渠成。
2.从“根”上追问。
强老师注重在追问中明理,在问题的关键处设疑,“问题又来了,情境中的单位“1”都是不一样,表示其中1份的数量也是不同的,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呢?”“为什么4朵蓝花用2表示,1朵红花用表示”,“还是那朵红花,为什么前面用来表示,后面用来表示?”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3.渗透思想。
强老师的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注重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利用数形结合,创设情景,通过变换单位“1”,相同的花就用不同的数表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质疑,向归纳、概括抽象高阶思维发展迈进,让学习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