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娜荷芽”幼教名师工作室是由2007年成立的幼教学科中心组演变发展而来,由四名教研员和24名区级名师和优秀骨干教师组成,并下设健康、绘本、科学、音乐、美术五个工作坊,工作室主持人为塔娜,各工作坊负责人分别由张世伟(优骨)、翔宇、李美、呼伦、裴艳冰(第二届名师)担任,每个坊的成员采取自愿报名与选拔相结合产生,为扩大辐射面,我还根据幼儿园的办园的特色与学区制结合,在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分别设了15个工作点,每个坊3个。在几个工作坊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健康坊60多名成员绝大多数是男教师,女教师只有4名。这些男教师多数兼职,白天杂事缠身,许多教研活动、学习分享都只能安排在晚上,但每次各小组的活动成员们都积极主动参加,他们的进步飞快,为我们地区幼教行业带来一股清风和一抹阳光。
一、完善研修平台,形成学习团队
2014年10月,随着在幼教学科中心组的基础上组建的以教研员、名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为主的“娜荷芽”幼教名师工作室,以及下设的健康、音乐、绘本、美术、科学五个工作坊的运行,工作层面扩大了,活动内容更加具体深入细致,无论幼儿园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更加明显有效。
(一)整合教师资源,构建多层面的教研体系
1.设立三级管理
第一级,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核心,制定名师工作室职责,策划、协调、组织名师工作室的任务,引领指导五个工作坊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步骤。
第二级,以各工作坊负责人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本坊的五年规划,策划与组织实施各坊的教研活动。
第三级,各工作坊结合学区制划分小组,以组长为核心,负责小组教科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保障每次活动的具体落实,是具体教研活动的执行者。
2. 充分发挥各工作坊的作用,开展层级式分层培训
工作坊中有新教师、成熟教师、优秀骨干教师、专家型名师,以“学习-实践-反思-重构”为主线,关注教师成长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根据教师的发展阶段、问题需求及个体差异,实施优化组合、自主管理和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积极性,既能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教学优势进行专业的引领,又能有针对性地共同研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使工作坊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无论是坊小组教研还是坊坊合作连片区域教研,我们始终贯彻教研活动理论、指导教研活动实践、总结教研活动经验,做好三阶段七环节的教研活动模式:新教师重点以选课、学课、备课,即教研的准备阶段为主,成熟教师在说课、讲课、议课、结课来进行,即教研的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以“集体备课”、“一课三研”推出精品案例课,收入资源库进行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学习。几年来凡我们推荐出的教师无论是哪个级别的教学能手评比都无一位落榜。音乐坊教师已经有四人次在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和创意戏剧游戏研讨会上进行了教学活动展示,收到来自全国幼教同行和专家的赞誉。健康坊两位男教师与上海著名的第一男教师潘浩瀚在全市培训会上同台献课,潘老师感慨到:你们的成绩不容小觑,比我年轻时出色多了。
(二)塑造和谐教育环境,积淀和谐教研文化
1.开放共享的教研文化
教研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作室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力求形式新颖活泼、户外与室内的互补,研前的互动游戏,帮助教师发现自身和同伴的特点和潜质,交融感情,树立自信。小现象—大研究”引导教师感悟教学研究的乐趣,认同自己研究者的身份,研究从“小”做起,解决“大”问题。轻松愉悦的教研文化氛围使得教师们想说、敢说,把内心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们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了教师团队的合作、研究与反思能力。
2.构建多项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着关键期和最近发展区”。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教师透过多层面、多种形式的学习,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气氛,使她们更为专注于自身的教学、学习。每个工作坊都有教龄相同、专业能力相近、有同种发展需求的;不同专业交错组成的;老中青结合的;骨干与新教师结合的群体。名师工作室成员发挥探究引领和推广作用,使教师队伍本身存在的差异达成能力和资源互补,相互产生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工作坊的建立,教研氛围的营造,使每个教师都明确了解自己在坊中的任务与职责,形成一支善于合作、善于研究、善于创新的学习型团队。借助“名师骨干的经典经验——QQ群共享”、《东胜幼教之家》电子杂志,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帮助教师体现价值,用积极的心态工作、学习与研究。
二、立足多元方式,寻求新的突破
打破以往一言堂、封闭式的教研方式,针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采取多元化的教研方式,鼓励教师间的质疑与观点的争鸣,遇到有争议的问题,会进行多次教研,直至问题的有效解决,寻求到了教研品质的突破。
(一)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教师知“研”
由管理者和不同层面的教师作引领,通过讲座、新理念分享、实践操作等方式加强学习与实践研究,在集中与自主学习中,扎实深入地学习相关理论,弄清、弄懂教师在教研中的研究内容、问题从哪里来、教研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解决不同层面教师的困惑和实际问题,以教师自己或他人的行动为基础,寻找专业误区,转变教师的教研观念,在实践探索中使教师知“研”。
(二)创新多元化的教研方式,让教师会“研”
1.案例式教研——关注教师成长中的差异性
以体验式课程的教学课例或典型案例为载体,再现日常幼儿学习、生活的小片段或教师工作中“小现象”,每个典型课例或案例代表了教师的个体差异,分析教育对象的行为及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升解决的策略与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不同层次教师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参与教研的教师既是活动者又是观察者,更是研究者、评价者,教师团队通过剖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育行为,从而让教师会“研”。
2.体验式教研——体验中发现与反思
以体验式教研来支持教师参与情境再现、模拟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它为两个阶段:一是亲身经历、体验尝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二是发现反思,层层深入、解决问题、共享经验。例如,“冬青教科研论坛”区域专题教研“让鄂尔多斯民间音乐走进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通过《圆顶帽》、《送亲歌》、《酒歌》、《鄂尔多斯蒙古人》几首典型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乐曲来体验分析辨别,哪些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律动、歌唱、游戏、欣赏、舞蹈的教学活动。
3.主题式教研——持续性研讨性的探索
主题式教研将“着眼点”放在关注教学实践中最突出又最急待解决的问题,形成系列的研究“主题”,例如针对主题音乐教育开展“专题沙龙”、“焦点透视”等活动,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研发本土化民族化的原创课《请到草原来做客》、《我是草原小射手》等活动时,在确立主题后,对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反馈等环节的全程管理,确保游戏化教学贯穿始终,至此这样的课才得以参加全国的展示。
4.继续秉承骨干教师示范式教研---案例引领与积极参与
名师工作室成员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预设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把握指导与引领教学的策略来展开案例示范。在活动中,骨干教师要以自己的行动做以示范、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设置障碍,适时等待,给每位教师现场的示范和思考。
5.随机教研——弘扬个性与共享经验
随机教研是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独创的新型教研模式,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困惑进行设问,抛出一个研究内容,例如12年“冬青教科研论坛”《狼与小兔》的音乐游戏展示课中,出现了幼儿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就此开展了“区域游戏中,幼儿不遵守规则时教师应如何应对?”的讨论,由园所组织或利用qq群发表教师的策略研究。快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分享观点,大大提升了教师的观察能力、问题的提升能力、思维的快速反应能力、观点的精炼阐述能力,使教师在共享中习得经验。该课在去年的不断研修中也推向了全国展示,广受好评。
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教师队伍教科研素质
幼儿园课题研究在前期的指导中实现了由区、市、自治区、国家级跨越式的发展。一幼《小绘本大世界》、三幼《绿色教育-幼儿园亲近泥土、亲近自然》、伊幼《如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教研中心《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与民族化的研究》、二幼《礼仪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蒙二幼《园本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利用》等分别立项为国家和自治区级课题,由我区承担的自治区创新教育实验基地《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的课题,在全市阶段性交流汇报中得到自治区专家和市区两级领导的高度称赞和好评。去年我们又有22个课题成功通过自治区审核立项。
四、深入挖掘内涵,完善资源库建设,助推教师成长
我们通过研究幼儿的个体差异、原有经验和发展需要,不断探索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策略,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与需求。教师们从“在学习中适应与成长的学习型教师”向“在研究中突破和超越的研究型教师”过渡发展。现在我们的课程资源库已经实现国家与地方、本土与民族、文本与视屏、线上与线下、工作室与工作坊的结合,课程资源库在不断完善中。
以上是“娜荷芽”幼教名师工作室在运用多元教研方式,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做法。团队教研成为地区学前教育的教研文化品牌,很好地推动了幼儿园教学研究的发展,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提升地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一路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