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呼和浩特市小学语文张颖慧老师名师工作室成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淑章教授、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高林椿主任、杨春雁副主任的指导下,研究团队一路耕耘,一路成长。工作室在成立之初,提出了“提升专业引领力,打造发展共同体”的工作方针,经过对区域内语文教学的深入调研,确立了“小学语文读写训练研究”这一研究课题。2016年9月,名师工作室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将研究的策略与方法细化,初步的提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读”“写”训练的部分目标要求,并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内涵研修实践,外延引领辐射
(一)工作室内部学习、研修、实践、提升
工作室成立仪式上,主持人张颖慧老师对每一位成员提出三个要求:善于学习,记录过程,学会合作。针对每位成员现有的成长水平,为每一位成员量身打造了研修计划和研修目标。
两年多来,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在张颖慧老师的带领下,都自觉学习,勤奋钻研,珍惜每一次培训、研讨的机会,先后在关帝庙小学、呼市四中、土左民中等举行了沙龙研讨。每一次研讨,大家都进行了真诚、热烈的议论与发言,在共同探究中感悟到新的想法、新的理念。通过沙龙研讨,大家更懂得怎样去评价一节语文课,怎么去全面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怎么去悟“道”。
两年多来,工作室多次邀请知名专家李淑章教授为老师们举办专题讲座;两年多来,工作室成员走进兄弟工作室,一起学习研讨;两年多来,工作室成员多次走进中小学一体化学校参观学习。大家走进呼市四中,就中小衔接的读写结合教学问题开展讨论,大家正确的理念思路得到了初中老师们的认可,这些更加坚定了工作室成员探索的步伐;大家走进土左旗民中附小,和初中优秀的老师一起开展教学研究,就中小衔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大家的研究方向也得到了初中一线教师的赞许和肯定。
两年多来,工作室成员多次外出培训学习,并及时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带入课堂中,尽快地将新理念传播开来。2014年全体工作室成员参加了在桂林举办的在全国小学语文观摩活动中;2015年4月参加了第十届“名师之路”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会;2016年先后两次去北京培训学习,这些外出学习都使我们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开阔了大家的眼界,提升了各自的理论认识及专业水平。
(二)工作室对外引领、带动、影响、辐射
两年多来,工作室在每一次的课例研究后,负责人张颖慧老师都要进行专题讲座,就“读写训练”、“理解与表达”“青年教师培养”“如何备课”等内容向青年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传经授道,互动答疑中让名师工作室发挥了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工作室每位成员立足本职岗位,把自己的所学通过各种途径辐射开来。有的成员自己创办公众号,通过广播等方式举办朗读、倾听讲座;有的成员学习回来进行专题讲座,跟踪指导青年教师;有的成员培训回来现身说法,亲自实践新理念。
全体工作室成员秉承“语文教学要立足生本,拿语文教语文,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这一理念,践行“让教材饱满起来——有取有舍;让教材站立起来——感悟,积累,迁移,运用;让教材奔跑起来——领着,扶着,放着”这样的方法,良好的工作室学研氛围不但让成员自身受益,更带动了身边一大批的老师们,起到了很好的引领、辐射作用。“墙里开花墙外香”,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不但自己研修、实践,更带动了全市的青年教师一起进步提高,许多青年教师纷纷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在一节节研讨课例中脱颖而出。
二、立足读写训练,明确研究专题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反思日常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大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说、思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动笔的机会却不是很多。每一单元只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
工作室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一”:一条纵贯线:读写结合;一个着眼点:中小衔接;一个突破口:典型课例。工作室开展的“读写训练研究”,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解决学生读文章和写文章是两张皮,学生阅读积累和习作运用是两张皮的问题,提高学生读写素养。
三、围绕课例研究,落实读写训练
两年的实践研究中,工作室坚持以课例为研修的载体,以课例为培训的载体,以课例为辐射的载体,在大家一起努力探究下,呈现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功课例。诸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唯一的听众》、《我为你骄傲》、《为人民服务》、《陶罐和铁罐》《地震中的父与子》《长征》《题西林壁》、《藏戏》、《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凡卡》等等。这些课例通过读写结合训练,重视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特别是高段教学在中小有效衔接的着眼点上都有独特的探索,很好的落实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阅读课的读写延伸
阅读课的读写延伸是我们工作室各位老师针对二、三学段阅读和习作教学的特点开发出的新课型。教学理念是:立足单元,领悟学法;指导阅读,迁移学法;拓展练习,巩固学法;专题拓展,丰富阅读。
代表课例: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
小学三年级正处于初次尝试作文的阶段,其写作的一个难题就是不知如何把内容写具体。阅读课上,多数教师会进行读写训练,一般会在课尾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根据课的内容或表达特点进行练写,但相对不是特别细致,所以我们工作室团队想做一次这样的尝试。
教学重点是:
1.品读课文片段,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方法。
2.运用所学,能够围绕中心句,写好一段话。
课例启示:
1.课文引路,学习方法。教师抓住了“总分”的段落结构,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来写具体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这种写作方法。通过学习描写鱼和鸟的段落,进行方法归纳,除了教授学生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之外,也渗透了如何观察,如何取舍材料的内容。
2.依托文本,充实内容。老师根据课文描述,概括出三个中心句,让学生有选择地围绕中心句说具体,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最后的练写搭设了一个阶梯。
3.拓展思路,学以致用。在这部分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打开思路,说说他们想写的内容,然后根据课前调查,选择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练写。在学生动笔之前,老师特意出示了一篇同龄人写的片段,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个阶梯。中年级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所以在整个教学中,老师也努力教授一些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互评,如结合板书评一评,你想提出有哪些小建议……坚持这样做,学生的倾听、表达能力会一点点提升。
通过工作室教师的示范,让市里更多的语文教师在文本的解读和运用中明确了,要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拘泥于具体的课文类型。教师大胆尝试和放手的结果是学生能自觉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进行拓展性的阅读,从中领悟到相关的阅读方法及习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古诗词的读写训练
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段特点以及古诗本身的特点,工作室的各位老师在诗词教学方面也积极探究有效的读写训练方法。代表课例:《题西林壁》、《长征》等。
《题西林壁》的执教老师是呼市四中李俊兰老师,这首诗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学习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哲理诗。中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得古诗词教学方法有了新的特点。
执教的李老师先后在呼市和武川、托县的四年级和锡林南路小学的三年级执教这首《题西林壁》,虽然,因为地域、年龄的差别,每堂课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效果不尽相同,但是李老师在备课时紧紧围绕中段学生的学段特点和古诗词的特点展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启示:
1.体现学段训练点,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重点训练学生积累描写山的四字优美词语并准确运用的能力。
2.重视有目的的朗读指导,为学生学习搭建桥梁。
在诵读优秀诗文中,教师进行层层递进、有目的的朗读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由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出节奏和韵味,再到读出感情,最后熟能成诵。
3.课内外阅读相衔接;拓展描写庐山的诗句,进一步升华今天所学到的哲理。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古诗,从中感悟道理、了解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
4.观察生活进行练写,读写结合训练准确到位。《题西林壁》是一首古诗,可是老师很巧妙地将它与“山”的描写进行了结合。老师课前先与学生交流并积累了许多描写山的词语,课中在学诗时巧妙地进行了运用,课尾又用这些词语写了自己熟悉的山。将读写相结合,考虑到学情,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所去过的山川,将学生的思路打开。再为学生搭梯子,并将教师范写的小练笔与学生分享,鼓励学生用上刚才所积累描写山的四字词语,这样学生就容易下笔了;最后让学生读自己的小练笔,用到描写山的四字词语,教师将黑板上的描写山的词条送给学生,这样更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紧扣课标各学段的重点,找准训练点,将朗读、理解、领悟、积累、运用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由读到写便水到渠成了。
(三)略读课的读写训练
代表课例:《藏戏》。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科书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例启示:
1.引领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文字体会背后的内容,并能给学生明确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2.展开想象进行练写。在学习完《藏戏》一文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写法,随机播放了悠扬的蒙古长调,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将老师给出的资料进行润色,介绍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出示具体写作要求:
(1)尝试运用排比和多种写作方法对这段文字进行增删润色。
(2)写一写你熟悉的民间艺术形式,写出它的一个特点,用上排比及合适的写作方法。
对于六年级略读课文的定位,教参是这样解说的:在理解上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在方法上,尽可能的放手,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藏戏》一文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个理念。
(四)读写训练中小衔接课
代表课例:《凡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016年4月15日,我们工作室走进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民族中学附属小学,就中小衔接的读写教学展开深入的研讨。我们和初中的优秀教师一起上课,在细节中探讨中小衔接的读写教学研究方向。土左旗全旗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初中的优秀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后,我们总结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二十天后,我们再次走进呼市四中,就《凡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两课例,再次展开提升教学活动。
工作室全体成员在读写训练中小衔接课例方向上积极探索,研究出了《凡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中小衔接的小学高段的优质读写训练课,我们能够鲜明地感受“立足于中小衔接的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理念”、发展意识已在工作室成员中达成共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凡卡》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学习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最初的读写训练关注点很多,经过研讨后的习作练习要求,有层次,有高度。教师的范文,指向性很强。
附:
修改后的读写小练笔:
层次一:阅读中感悟表达
往年的圣诞节,去砍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
而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年的圣诞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次二:教师示范引路
春天来临之前,大地一片荒芜,没有生机,草木枯黄,黄沙卷地。一阵春雨过后,枝条抽出了新绿,小草偷偷地探出头来,桃花一夜之间竞相开放,白的、黄的、玫红的、淡粉的,放眼望去,一朵朵、一片片,真是叫人赏心悦目。
层次三:搭梯子,学生当堂练笔
地震突如其来,__________。几年之后,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__________。
走进考场,看着陌生的环境,_____。考试卷发下来了,瞧着那鲜红的100分,_____。
高烧40°我难受极了,__________。病好了,整个人也变得快乐了,_________。
……
层次四:学生读练笔,教师指导,修改,完善。
修改后“写”的训练承接了阅读教学中“读”的核心,在对比中学习中感受凡卡乡下生活的清苦快乐,在城市里生活的悲惨黑暗,这正是作家塑造小说人物的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抓重点句品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整体把握文章,避免出现细碎的分析环节,体现本文的文体,培养学生的阅读文章,整理,归纳的能力。
中小衔接课例启示:
1.紧扣课标要求,关注篇章教学
例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我们平时学的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而这篇
文章是证明一个观点,这种文章叫——议论文。
然后通过探究三个具体事例与论点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最终理清课文的整体结构:提出问题——不断探究——得出结论
最后,教师巧妙设计小练笔:用一件具体事例证明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分别找三位同学读具体事例,再找同学给这三个具体事例补开头提出观点,再找一位同学补一个结论做结尾。课堂上即完成一篇议论文。
这是这篇课文在总体结构上的特点,在深入学习三个事例时,教师又挖掘了每一段的构段特点: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三个自然段有相同的构段方式:现象+质疑+探究+真理。这样长的篇幅,我们教学的出发点是树立文体意识,挖掘结构特点,习得表达方法。站在篇的高度,问题的设置从篇章去考虑。这样的理念和方法符合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
2.板块推进的学习方式
《凡卡》全文虽然有很多段落都在讲述凡卡生活的悲惨,但唯有第8段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了他的悲惨。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以板块式推进教学,一个大问题直入这一段的学习,“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受最深?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教师整合三件事例,引导学生找共同点,进而探究事例与观点的统一。板块式教学,避免了教师牵制学生细碎地分析,浓缩问题,激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
3.关注表达方法进行练写
读写结合重在迁移写法,以语言的积蓄、内化与运用为基础的“写”的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奠基工程。以写促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将之前琐碎的内容进行整合,凸显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凡卡》在学习了“比较”这一表达方法后,老师通过举例、交流、提供练写素材等方法,让学生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之中。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典型事例突出观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孩子们学习了插叙和对比,尤其是对比在文中反复出现,通过读来体会它的好处,通过小练笔来尝试运用,能够让孩子从课文中真正学会一种写法,也是很重要的。
4.要有中小衔接的发展意识,即:理解与表达一脉相承,扎扎实实做到一课一得。
工作室成员一致认为重视读写训练,走读写结合的路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效果,学习表达的方法,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让阅读教学成为吸收、同化、顺应、模仿文本语言的过程,这是实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的有效途径。放开眼界,面向学生的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去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在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有中小衔接的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搭梯子,找路子,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踏踏实实的!
四、脚踏实地收获,翘首以待展望
两年多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回首来时路,每位成员的的进步都是沉甸甸的。
张颖慧老师的论文《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发表在《教育》杂志。
张颖慧老师的论文《开展课内外阅读衔接 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发表在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
扈佳老师撰写的论文《基于表达的阅读教学策略》,发表在《天津教科院学报》上。
张艳春老师撰写的《阅读中积累 拓展中运用》一文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第15届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年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张艳春老师撰写的论文《开发教材 读写结合》经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和当代教育教学杂志编委会审核,已被当代教育教学杂志刊用,并评为一等奖。
张霄鹏老师“名师之路全国中小学名师同课异构大赛”特等奖、第五届全国“教坛新星杯课堂学习指导大赛”一等奖。
张艳春老师送报的《课例第六组——23美丽的小兴安岭》被评为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内蒙古自治区“优课”,并被推荐参加教育部优课评比。
张艳春老师2016年8月,在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之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华北分分赛区中),荣获综合组(粉笔字、现场作文、朗读)比赛一等奖。
2015年4月,张艳春老师辅导本校呼市四中田月玲老师参加了“呼和浩特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比赛,被评为呼和浩特市第七批学科带头人。
张艳春、李菊萍老师被评为呼和浩特市第十批“优秀教学能手”,张霄鹏、王婧老师被评为教学能手。
王雪洁老师被评为呼和浩特市第七批“学科带头人”。
工作室通过具体实践、科学研究总结出的课型及策略方法,为区域内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提供了了可操作、具体化的意见,找到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力量”。“德不孤必有邻”,在探索适合的教育这条路上,工作室全体成员将与更多的小语同仁一起,行走在探索求知的语文路上,我们会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