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正高特级引领工作室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邵素珍 - 细数在名师工作室成长的日子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邵素珍 发布日期:2019-05-17

 一、 牵手,穿越成长的风景

我与工作室结缘,和其她成员不同,既不是导师钦点,因为我当时在乡镇联小上班;也没有高人介绍,因为我只是一个刚毕业的黄毛丫头。

那时,我刚参加工作2年多,在全县的培养对象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2009年东营市第二批小学语文培养对象之一。我收到的通知上赫然写着师父——崔燕。崔燕是谁?她会怎么带我成长呢?……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心头,我迫不及待想与师父相见,一探究竟。与师父初见,源于邀请我去听她的常态课。她温柔尔雅、睿智大方、语言温和、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浓厚和不可遮挡的文学素养。听她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更是沉浸在智慧的殿堂里。那时我才顿悟:原来语文课可以演绎的这般曼妙,也可以这样“润物细无声”。从她身上我不仅学到了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悟到了“为师者、育人者、博学者”的真谛。跟师父一学便是三年,为我以后的成长牢牢地夯实了基础。

我正担心三年的重点对象培养期结束后,和师父的联系就会越来越少。然而让人惊喜的是,2015年1月,崔燕老师被遴选为东营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欣然加入。7月,我们竟然都调入到了同一所学校。

一次次的提升与实践让我感受到破茧成蝶的快乐。自己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师父的悉心栽培与谆谆教导,为期三年的培养已经让我变得成稳重、睿智,但是成长没有终点。

二、 汲取,追寻教育本真

年轻教师上课一大忌就是自己能出多少“亮点”“彩头”,紧紧抓住“我该怎么去教”不放,常常忽视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定位“教什么”。这一转变是刚认识师父时所学到的。后来,我的课剪去了不少“乱花”,更多的是去钻研文本和考虑学生。课是如此,育人亦如此。有一次,师父正在给我指导课,她的学生急冲冲地来告状,这样的现象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已熟视无睹。只见师父听完后并不生气,仍旧和蔼地说:“这件事你们能自己解决吗?”那几个小家伙惊喜又自信的回答到:“能!”这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流露出师父的育人智慧。“别小瞧我们的孩子,他们既是麻烦的制造者,又是麻烦的终结者。”师父如是说。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父的影响下,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快进入了朴实而又踏实的崭新阶段。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读书是必不可少的台阶。丰富的积累沉淀才能成就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和那份充满自信的气定神闲。我也效仿古人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向师父借起了书来。师父因我的勤奋而高兴,一些好书她还没来得及看完竟让我得先。一本本书在师父与我之间来回穿梭,既成了我们师徒交流和探讨的对象,也增进了我们浓浓的师徒情。

书不仅为我积蓄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且让我在班级管理上也得心应手。当时恰好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孩子们很喜欢打小报告,班里的琐事多如牛毛。以前碰到这种事我首先是暴躁、批评或大讲道理,但是对于7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收效甚微。读完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平静与理智多了,处理学生间的事情操纵自如。读书,让我获得智慧的同时,更拥有了较为广阔的教育视野。

用书中的精髓作导航,让我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2014年10月,我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获得全国协作区孔子杯小学课堂教学大赛暨第十七届尝试教育学术年会(小学分会场)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至今回想那一遍遍磨课的过程,都觉得上一节好课也正如文中那颗沙粒一般,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艰苦乃至于痛苦的过程,才能孕育出那“美丽的珍珠”。同年11月,东营市教学能手的评选,恰逢自己晋职称,一连串的事情堆积如山。还记得,那是周一上午第一个讲课的就是我,周日学生们不在校,根本没有试讲机会。前一天晚上,我赶紧抽时间写出初步设计,周日打电话与工作室的专家张翠枝老师沟通,随后,又向师父请教。于是,带有自己风格的一节《玩出了名堂》圆满地落下了尾声。若不是我在工作室的学习和锤炼,在没有试讲的前提下,是不可能这般气定神闲的顺利通过的。

三、拔节,在团队超越自我

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开,是一种幸福;在阳光下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筑梦,是一种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在语文的丛林里来来回回行走,更是一种幸福——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幸福的人。

在崔燕名师工作室里,我作为工作室的一员“笨鸟先飞”类型,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师父向我们带来了课程开发的春风。首先,胡希霞老师制作了《仲秋诵读课程》,师父以此为例,向我们讲解了如何开发和研究课程。“我们是在实践意义层面最有话语权的一群人,”师傅的话又一次提醒了我。课程也在我的头脑中依稀有了模型,我的“惧怕感”也在渐渐淡化。正当自己在慢慢消化这些理念的时候,胡希霞老师的一期“小音符诗歌朗诵会”,给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胡老师借助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设计了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及文本资源,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语文味已经非常十足了。

我们工作室围绕《一线教师如何亲近课程开发》进行了线上的论坛活动,大家对课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更可喜的是我们的第一期微论坛成果被《小学语文教师》刊登报道。

在加入工作室之前,我是个老爱想不愿意动笔的人。平时有什么感想,或者一闪而过的念头,总是没有及时捕获住,而让它随风而去。可是,进入工作室后,我不自觉地变得勤快起来,是工作室的凝聚力和推动力“逼迫”着我不得不多动笔。写写小随笔,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了,也养成了好习惯。让读书与反思一起成长,让读书与课堂一起成长,让读书与写作一起成长,成了我这一学期的追求目标。作为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句话:要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习惯。

弹指一挥间,在工作室已经有两个年头了,可是,没有人愿意毕业。因为工作室,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享受到了成长的喜悦:在师父的一再“逼迫”下,我终于也有文章在核心刊物发表了,2016年我也评为了垦利区名师。看看周围工作室里一起的同事们,也都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陈成君被评为东营市第二批名师,她也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张洁、万雪燕也被评为了东营市教学能手。李芳,现在是我们学校的副校长。许娟娟、谭爽、程亚男这些85后的加入,让我们的工作室又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路行来,一路思考;不断地动手实践,不断地丰厚思想;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付出辛勤与劳累,在失败与成功中感悟到人生的遗憾与快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我愿和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倾注辛勤的汗水,浇灌满园的蓓蕾,收获成功的快乐,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丰厚,更有价值!

很多年前,我喜欢上了两个字——惜缘。总觉得人与人的相识是多么的不容易,如若有缘相处更应珍惜。如此,一路走来,便会收获许多美好。即便将来,当梦想渐行渐远,我们依然能从岁月的缝隙里拾取一些美丽的过往,以便将来依靠这些回忆来喂养寂寥,典当一些日子来滋润情怀。和工作室的每一个同伴在一起,在教育的道路上结伴而行,且行且思,这本身就是一种缘分。我珍惜!在记忆的埂上留下几朵娉婷,而工作室的幸福就像这娉婷一样,在每一瓣静处的月朗下,静静地绽放……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