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两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回顾几年来和工作室一起走过的岁月,有辛苦、有焦灼,但更多的是幸福、是满足。
1、组建一个团队
我参加过各个层级的培训:从区级到市、省乃至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结合自己参加培训的感受,觉得培训最大的价值在于享受培团队的资源。所以,一个班、组建立起来后,一定要加强团队建设。这个团队指的是有精神、有灵魂的团队,不是一般的集体。一个有灵魂的团队,首先要有完善的制度,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们工作室成立后,建立了工作室的规章制度,提出了工作室活动宗旨,作为学员手册印发给学员。我还特别重视团队氛围建设,工作室6名学员,属于异质分组,学员特长不一、性格各异。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给他们的工作分了工:外交、学习、宣传、档案、策划等,使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共同的目标和经常性的团队生活,使学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以兄弟姐妹相称,一人有任务,大家共策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建设、共同享受这个集体。
我们主要的研修方式是固定与灵活相结合,平时除了每周三一次小聚会,一月一次的大聚会活动外,随时聚会,随时参与活动,如知道哪个学校来了外地来的名师有特色活动,知道信息后,马上通知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参与活动。教育局非常重视工作室开展,学校对学员参与工作室活动也是开绿灯支持。我们的工作室QQ群大家一直关注,随时发布最新消息。我们主要的交流是网络与现场的结合,网络通过博客、QQ群,现场通过茶室、学员的家、学校,当然更多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工作室,这个家每人都有钥匙,人人都是主人,不纯粹是我个人办公的地方。这样频繁、自然、轻松的交流方式,增进了学员间的了解和感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2、下达一批任务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觉得自己好像就是在完成领导、外界的一个个任务中成长起来的。我95年破格晋升小学高级,98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2000年评上特级教师,那年30岁。87年参加工作到2000年这12年时间里,除了前面三年,几乎每个学期都要接受来自校、区、市乃至省内省外的开课任务,每次从接到任务到完成任务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黑暗无比、艰辛万分,但每完成一次任务,就觉得自己提升了一层。所以,附小的老师都说,我是在一节又一节的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我的感受是,要想提高课堂执教能力,必须在课堂上千锤万击,所以,工作室的活动策略,我采用任务驱动式培训,通过任务驱动式的培训活动,使学员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如组织学员分点式送教下乡活动,让学员自己下到我区离中心城较远的乡镇学校去做“专场”——上课、讲座,分别去了弁南、梅峰、青山、八里店等学校送教做专场,极大地锻炼了学员的能力,也让这些学校的老师不出家门就欣赏到了小名师的精彩课堂。工作室学员的培训跟教师全员培训结合起来,2011年10月,在完成90学时培训任务时,在实践培训阶段,工作室学员就充当了小名师,承担带教任务,6个半天,每人承担半天的专题评课。“以练导学”专题研训活动,工作室的三位学员做了一个接力棒式的论坛活动。2012年11、12月,在区组织的短班研训活动中,工作室的12个学员人人亮相,承担了上课、交互评课、讲座的任务,组成了一个最强劲最有战斗力的区研修团队。两年来,工作室学员共承担区级以上公开课47节,讲座和观点报告30次。送教下乡16节。我们还给学员规定了两年研修的“十大任务”,用这些任务驱动学员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带着任务有目的、有效果地面对他们的日常教学,争取学有所得。对“招牌课”的磨练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研修过程,设计——讨论——试教——反思——小范围展示——研讨——再试教——成型,如此反复循环多次,直到大家满意为止。这样的研修历程,就是一个对教学本质不断追寻、不断深思的过程。我把它称之为“递增式”研修。学员们都在招牌课的打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又在招牌课的成功演绎过程中找回了自信,享受到了高峰体验,实现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在两年中,每个学员都能拿出2-4节比较精致的招牌课。
3、形成一个特色
和美语文的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我们一直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特点,扬长避短,找到自己,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齐白石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和美语文是一种教学流派、教学风格,但更是一种教学理想、教学境界。我们要求学员学理念,但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性别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徐虹老师善于思考,教学设计有创意,她的课逻辑性强,训练视角很独特,我就有意识引导她开发出了一系列说明文,在一组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领悟规律;孟丽老师文学功底好,语言感染力强,课堂有美感,这两年中,根据她的个性特点,开发了几个古诗、美文课例,在一组课文的开发、研究过程中,学员的研究和思考逐渐走向深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正在形成。在和美语文的大家庭里,正是有了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才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和美语文教学研究群体。
4、链成一个梯队
作为一名教研员,本身就承担着各个层次多个团队的师训任务,为了使工作室的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学会“弹钢琴”,我试图以工作室为基点,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小语教师的队伍建设。一年来,采用了“以点带面 层层挂链”式的培训,如让工作室带青改组、带学校教研组的方式,工作室成员带一至两名青改组成员,成立多个互动研修小组,根据各自的专长确定一个研究专题,如口语交际、作文教学、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等。这个模式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他们都认为这是双赢的事。在活动中,我们工作室采用流动下校的形式,由工作室主动下校跟学校层面的青改组进行联谊活动,一年中,分别跟八里店、文苑、月河、妙西、飞英、轧村小学等学校进行了“工作室、青改组、学校教研组”三个层次的挂链式研讨活动。这种层层挂链、以点带面的培训形式,使工作室的功能最大化,推动了吴兴区整个层面上的小语教师队伍建设。我们还应邀到外县区跟学校层面上的教研组进行了同课同构、同课异构、一课多构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5、贯通一个主题
我们的研修一直有鲜明的主题,这一点,从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可见一斑。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的课程设置只是围绕和美语文的一系列专题如“和美语文的理论源头、和美语文的优课观——雅俗共赏;和美语文的学习观——显隐结合;和美语文的师生观——主客相生;和美语文的性质观——言意相谐;和美语文的程序观——点线圆和;和美语文的课堂境界;和美语文的课例诠释;和美语文课堂面面观;和美语文与有效教学”等,学员们在对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与他们的观点进行碰撞,激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看法,2012年初,我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张新洲老师的新书约稿信,在构思我的和美语文新作时,我突然想到,何不在我的新书里,让学员们也留下思考,既督促他们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又给他们提供发表的机会,也可以用书稿的方式把学员们的这段研修经历永久记录下来?于是,在我的新书中,我特地给每个章节留下一个版块——圆桌讨论,让学员们围绕我每个章节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案例,发表讨论,以实录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学员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凑在一起商讨,进行观点碰撞,完成了八个“圆桌讨论”,它将作为一个永久的纪念保存在我的书稿中,学员们的名字也将为全国各地阅读此书的老师们所熟悉。经过这样的圆桌讨论,学员们对和美语文的理解更深了,他们在阅读、思考我的教学主张的同时,滋生了自己的思想,看着他们不断成熟的进行理性思考,看着他们对语文教学不断深刻的理解,我心里由衷的高兴。在后阶段,主要围绕区重点课题“优化作业设计”展开,小学语文学科从“以练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这个小切口进入。在区域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工作室的学员们充当了主力军,他们积极思考,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勇于实践,课堂呈现出特色,他们还对自己的实践成果和理性思考及时总结,写成了专题稿“吴兴区以练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发表在全国小学语文一级刊物《语文教学通讯》上。今年,《教学月刊》杂志还刊发了一组工作室专题稿。2014年10月,工作室做了一期《小学语文教学》人物专刊,共计10多万字。
但“专”应跟“博”联系在一起,专题性研究是为了使学员的研究形成深度,博,是为了培养学员整体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提出让学员争做和美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个“勤奋的读者、沉静的思者、积极的行者”。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觉得是在课中泡大、在书中泡大的。前面10多年一直在实践,后来能够从实践中提炼,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美语文,也是源于自己大量阅读,把经验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结合,创造了建构性理论。注重“读——思——写”的融合。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学员“内外兼修、整体提升”,如举行“好书阅读、读书摘录、读书报告”等活动,假期,我们布置每个成员读几本好书,开学后举行读书报告会,每人用多媒体展示读书感悟。此外,我努力使培训的内容丰富多彩:基本功训练、上课、磨课、研课、说课、评课、批课、课题研究等,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员从修内功到修外功,内外兼修,整体素养得到了提升。这次培训的内容安排,除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展示外,还穿插了演讲、朗诵等,目的就是让工作室学员的语文素养有个整体的亮相,也是对我区语文教师提升整体语文素养的一个导向。在研修过程中,我们的学习涉及到“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文本细读、好书共赏、说课历练、文学欣赏”等各个领域,这样既培养学员看得见、实用的教学技能,如会上课、会说课、会评课、会写作的技能,还着重培养学员看不见,但终身需要的文化素养、人格修养。所以平时,我们除了紧张的教学研究活动外,还经常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文化活动。参加当地的文学社团活动等,我本人就是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6、搭建一个平台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经历了“无视——外视——内视”的过程,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个人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把工作室的宗旨定为“关起门来练功、走出门去交流”,在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中,学员们开阔了视野,练就了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心理素质。一学年来,我们多次与外区、市、省的工作室进行交流互动。先后与外区的旧馆小学进行了互动,与外市的杭州拱宸桥小学的王菘舟工作室进行了2次交流,与绍兴嵊州市的名师班进行了交流。2011年11月底,在山东日照举行了和美语文教学专题研讨,工作室的全体成员都做了展示,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同台上课,接受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检阅,极大地推进了学员们的专业成长。此次活动真正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和美教育理念。2012年12月,应河南省教育学会邀请,我们与安徽淮北的陈金龙名师工作室在河南洛阳举办了全国首届南北工作室联谊会既高峰论坛,来自河南省的1200多名老师参加了活动,其中有来自河南全省200多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都参加了活动。在会上,我们两个工作室采用擂台式上课、交互式评课、链接式交流经验的方式,为与会老师精心捧上了我们酿制的大餐,晚上,我们两位导师还与全省各地的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互动交流,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2012年12月,我们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工作室进行联谊,我们学员的课受到薛老师的高度赞扬。
两年来,在与外地工作室、名师班的交流互动中,我们分别聘请了全著名教育专家杨再隋、高林生、王崧舟、张祖庆、李卫东等做指导。多向的交流互动,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展示机会,更重要的是使学员开阔了眼界,认识了自我,有助于学员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为自我的发展更准确的定位。
如果说带学员外出上课是有形的平台,那么联系媒体,加强宣传则是无形的平台。我们工作室每人有明确分工:资料整理、宣传报道、对外联络、文娱活动等都有专人负责。每次活动,我们都会在区内网、区小语博客、我个人博客、湖州晚报乃至《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上宣传报道。我们还专门做了一个工作室网站,详细陈列学员的资料。本学期,绍兴越城区名师工作室的11名导师团成员到我们的工作室进行了考察,我也简单地把我们的做法做了介绍。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报道,极大地推进了工作室的工作,鼓励了学员的学习热情。2012年6月,我们工作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封面人物,被全国语文老师所熟知,学员写的文章“和美路上,记一犹新”,给全国小学语文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我经常说:我有一种语文孤独。自从工作室成立以来,我觉得自己不再孤独,因为有了一个团队,有了一批怀抱理想的语文人跟我一起上路。工作室成立以来,忙碌了很多,付出了很多,虽觉得累,但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