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名班主任工作室集锦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郑丹娜 - 愿景引领 共促成长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6-12-14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   郑丹娜

2008年10月,在教委双名工程的推动下,我被推选为第一届朝阳区班主任名师。同年,在教委、学区、学校各级领导地支持下“郑丹娜班主任工作室”建立起来。几年来,陆续有三十几位学员加入其中,涉及13个学区,4所直属校。去年,教委又支持成立11个班主任工作室,涉及小学、中学、职高多个学段,我所带的工作室目前被教委认定的核心成员有6人,他们是垂杨柳中心小学的宋为、八里庄中心小学的杨瑞霞、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的赵智慧、劲松三小的祖丽婷、首师大附属实验小学的李爽、新源里四小的穆晓媛,以及13名外围成员。大家为了共同的德育理想走在一起,缘分难得,倍值珍惜。

组建之初,我常思考这样两个问题:面对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到底能给予他们什么?用什么方法让这些性格各异、思想活跃的老师快速形成一个和谐团队?在不断地拷问中,我逐渐清晰了对自己、对工作室的定位,那就是:

做好自己,人格凝聚向心力;

精心引导,激发伙伴学习力;

专心研究,调动伙伴研究力;

提供平台,助推伙伴实践力;

几年来,我用这四句话支撑自己,做好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

首先,做好自己,人格凝聚向心力:

面对这些为理想而来的同伴,我所要做的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引领。工作室成立之初,我邀请徐安德教授为我们进行“撰写三年规划”的培训。应徐教授的要求我也以“在成长中体验幸福”为题,与伙伴们交流了我的成长:我谈到了自己虚心向教育专家、教学行家虚心求教的经历;讲述了加强阅读提高自身素养的历程;回顾了坚持与学生写“悄悄话”深入学生心灵的体验;谈到学校几任领导不断引导我,树立不怕困难、争做优秀教师的决心;谈到专家师傅引领我走上教育研究之路的经历;谈到周围同事、家人给予我真诚帮助的感动……我用自己的真诚交流告诉伙伴们,一个教师发展自己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所以,我们无需纠结于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还是深入研究学科教学工作,两方面都要去做,让自己成为专家型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一方面为学生们做个积极进取、终身学习的示范。

对成长的回顾,也让我的内心充满感激,更坚定了我不畏困难,一路研究的决心。这之后工作室要求每位研修成员都写出自己的“成长规划”,我也认真和大家交流了我的研修规划:做好研究,主持“全接纳 慢引导——师生沟通”的课题;加强学习,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笔耕不辍,每年至少发表三篇文章,在原有出版一本专著的基础上,再撰写一本班主任工作书稿。我用自己严谨的学习和研究态度,做大家的榜样,同时进一步修炼自己,真正做好领衔人。

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除了在业务上给予大家帮助和指导,在为人上,我也要求自己尊重每一位同伴,为大家的成长做好服务:组织研讨交流会,我设计方案,做好筹划,上下协调,并担任整个活动的主持和思辨中的指导;组织老师们外出参加全国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比赛前我帮每位老师设计展示方案、做好指导,比赛时,我做好后勤服务,帮助老师们拿衣服,为参赛老师备好热茶水;组织培训时,我联系专家,亲自开车接送,做好老师们与专家的联系人。

总之,我是工作室的主持人,我严格要求自己,用真诚凝聚工作室这个集体。

其次,精心引导,激发伙伴学习力;

先进的理论是做好班主任工作和德育科研的先导,现实工作中,许多班主任工作上也很努力,对待学生也很有责任心,但是教育效果却并不好,并不被学生所认可,有调查表明这正是缺乏正确教育理念的表现。为了帮助工作室的伙伴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理论修养。工作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自主研修、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学习力。

工作室先后聘请北京市教育学院张红教授,全国和谐德育课题专家徐安德教授、李德善教授,中国教学学会董柏林主任,全国著名的与专家王宝祥教授,全国班主任工作研究专家苏学恕教授,朝阳教研中心冯姬、王岚、梁志菊老师为我们工作室的指导专家,并多次聆听他们的讲座,为工作室成员的成长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

除此之外工作室先后两次引领伙伴开展读书活动:2011年,徐安德教授送给两本“北京教育丛书”一本是丁榕老师所撰写的《探索学生心灵的事业》,还有一本是孙蒲远老师的《班主任之歌》,我读后倍受鼓舞。丁榕老师的著作、孙蒲远老师的书籍,都没有令人仰视的“理论框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术语,没有时髦的学术包装,通篇只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只是真实教育故事的自然记录。这样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文字,其实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写。我希望工作室的老师们也能受到启发,于是,我抽时间驱车来到北京教育丛书的桃李书店,从“教育丛书”中精心为每位老师挑选8本:《探索学生心灵的事业》、《实践与探索——我在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挚爱——我的教育教学之根》、《我与宏志班》、《营造班级文化——铸造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当好今天的班主任》、《班主任之歌》、《为每个学生创造成长的条件——小学班主任工作札记》,把这本书作为工作室推荐阅读的书籍,同时我还鼓励大家不断积累,最终写成自己的专著。

5c249232c4d12.png

2012年,在班主任杂志的促成下,工作室老师们参加了和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交流活动,李镇西老师的乐于读书、与善于反思的精神十分让人敬佩:李老师每天坚持写随笔、写反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多本教育专著。这次交流之后,工作室为大家推荐了李镇西老师《最做好的班主任》、肖川教授《教师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两本书。

在对这些出自一线教育家论著的学习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就是在琐碎而辛苦的工作实践中,再加上思考并记录而已。而这个记录过程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的关键所在!

工作室的研修推进中,我引导同伴抓住阅读力,提升反思力,目的就是促进我的同伴向教育专家或专家型教育者迈进。

第三,专心研究,调动伙伴研究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

对于这句话我非常认同,回顾我的成长,王宝祥教授、董柏林主任、张红教授等多位恩师的指导,使我走上班主任研究之路,在研究之中体验到工作的价值,由内而外获得成长的幸福。而今天许多教师工作倦怠,缺乏干劲,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研究。工作室的几位核心成员,他们或是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或是朝阳区优秀班主任,自身已经具有比较好的一线经验,我要做的就是带着他们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让他们也像我在研究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意义,帮助他们实现教育理想。

几年来,我们分别确定了:“教育故事撰写”、“班会实效性研究”、“建立成长共同体的班级文化研究”“教师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等多个专题:我们沿着:“提出研究问题、设计专家培训、实践积累资料、开展交流活动”的步骤设计每一个专题的研究活动,几年来我们形成了多个研究系列:

做个有故事的老师是我们2010年提出的研究重点。2010年8月,我们邀请天津的李德善教授为大家进行了如何撰写教育故事的培训,我们提出每个老师都要会写、乐写教育故事:做个有故事的老师;2011年6月,我们和北京市教育管理局的预警共同开展“同为教育人 共话教育事”的活动,工作室教师代表讲述我们的教育故事、警官讲述自己对犯人的改造故事,老师深切的感受到,我们要从教育的起点抓好培育心灵的工作,让每个孩子从小树立人生理想,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爱心、有追求的人;2011年11月,老师们在全国和谐德育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生动感人,耐人寻味,获得专家的好评。同时我们积极向《班主任》杂志、《朝阳教育研究》、《朝阳课改》投送我们撰写的教育故事,2012年有13位老师,先后在以上杂志中发表16篇文章。

2011年,我们又确定了“班会实效性”的研究专题。2011年12月我们邀请张红老师做“什么是一节好的班会”的专题培训。2012年3月邀请全国班主任研究会会长苏学恕教授为大家做“如何召开班会活动”的培训。2012年4月我工作室推出三节现场班会“与爸爸妈妈真情交流”、“难忘的生日”、“走进老北京——走进我的家”邀请徐安德教授点评,2012年5月我们召开了“说班会”现场比赛,每位老师叙说15分钟班会设计,然后专家点评,2012年10月工作室部分老师参加全国班队会设计大赛,11人获奖,其中垂杨柳中心小学宋子男老师获得现场班会一等奖。2012年11月召开“班会实效性”研讨会,请工作室教师每个人指导一位学校的青年教师说班会,邀请“班主任”杂志的“班会栏目”主编——赵敏霞老师现场指导。这次活动之后工作室劲松四小的王小华老师、劲松三小的祖丽婷老师的班会设计发表在《班主任》杂志上。

从2013年,我们开始在北京德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建设学生、家长和学校成长共同体的探索。终于为班级文化建设找到了突破口,以往我们的班级文化总停留在一个口号、一个名字、墙壁妆点等外显文化的建设上,始终缺乏对内隐文化的构建,而“成长共同体”的理念使我们读懂:在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不简单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也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炬”,而是在帮助学生成为健康成长成才的同时,我们的专业素养也在得到发展,自身价值得以体现,所以说,我们和学生是一对成长的共同体。而作为老师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交往环境的构建,是学生们彼此在共同成长中得到社会化,学会彼此交往。所以学生之间也在构建着彼此的共同成长;而孩子的成长是家长的中心任务,学生的教育也是教师的中心工作,两个中心完美重叠就会使忠实的“忠”字,如果不和谐的重叠就会是优惠的“患”字,所以教师家长应该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建立家校成长共同体,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理念的研讨下,我们开展了“师生”、“生生”、“家校”的成长共同体研究。将班级问换向纵深挖掘和理解。两年来,以我校班主任工作室为核心,北京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为我们召开了三次北京市现场会。

在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中,工作室“全接纳 慢引导——师生沟通研究”的课题研究获得朝阳区教育教学成果提名奖。“全接纳 慢引导——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研究”获得北京市教育学会评比科研成果一等奖;工作室马静、周翠霞、陈铁平老师分别被推选为“朝阳区班主任名师”;和工作室老师们在一起,彼此帮助,共同成长,我也取得了新的进步,成长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几年来,工作室边研究边积累,编写便出版了《给小学班主任的建议》、《给小学班主任的建议2——主题班会活动》两本书,我和周翠霞、陈铁平、马静老师还分别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在全国发行。同时,我们还广泛联系《班主任杂志》、《朝阳教育》、《朝阳教研》、《朝阳教育报》为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外围成员投稿。几年来,工作室的核心和外围成员共发表了文章34篇。“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希望借用一篇篇文稿,树立大家的写作自信,激发大家的写作兴趣,最终成就老师们各自的教育专著。

第四,提供平台,助推伙伴实践力

人的成长需要舞台,各级领导、各位专家指导我成长,给我提供了许多锻炼的平台,使得胆小而内敛的我,变得自信而坚强。如今帮助工作室伙伴成长我也要努力为他们提供平台:

一是,任务引领。

任务引领简单讲就是通过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学到一些知识、技能和态度,获得实际的工作能力,任务引领型对职业教育来说很有效果。在工作室活动中,我结合教委重点工作,确定重点研究任务,带领伙伴们以出色完成任务为目标,推进我们对班主人工作的研究:

2010年,教委布置给工作室一项任务——编写《给小学班主任的建议——主题班会活动》一书的。接受这个任务后,我们首先认真学习“德育纲要”,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每一年、每一月的主题班会框架,经过和专家的几次研讨,使框架逐步合理科学,之后工作室伙伴,各自结合自己的工作年级领取编写任务,经过多次磨合、梳理,一年时间,《给小学班主任的建议》编写成稿,经过专家论证,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本书在当年得以出版,直至今日还在新华书店发行,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二是,组织交流:

交流能使我们不断清晰自己。实际上交流前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思考,总结时,就必然要学习提炼自己,这是一个把自己读懂自己,推荐自己的过程。于是我多次组织大家的交流活动:刚开始我们的交流很具体:讲一个教育故事、保护学生视力、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等方面的一个招数、一个班会课例等等,后来逐渐有部分老师可以比较系统的交流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了:比如陈铁平老师:家校共育的方法、宋为老师疏通教育的任督二脉的思考,这些老师主见了由教育理念,他们在交流中已经向教育专家或专家型教师迈进。

三是,鼓励参赛:

参赛对于伙伴们来说是业绩上的积累,同时也是胆识上的锻炼和能力上的提高。我们组织老师们参加和谐德育课题组组织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大家用一个月时间边工作,边磨练,最终工作、比赛两不误:有两位老师获得三等奖、两位老师等奖二等奖、一位老师获得一等奖,马静老师在全国二百名参赛教师中获得特等奖(亚军)。在比赛最后一天的总结会上,马静老师还与田华小学的赵智慧老师应邀代表二百多位参赛选手做了大会展示,受到了专家评委和各地教师的一致好评!除此以外,我们还组织老师们参加全国教育学会班主任研究会的班会大赛、组织老师们参加班主任杂志和中国教育协会组织的论文评比。2012年,在北京德育研究中心以及朝阳教科所梁志菊老师、冯姬、王岚老师的帮助下,整整一个暑假我们没有休息,最终工作室成功推荐出13位老师录制了北京市网络德育课。

几年来,我所在的学校——垂杨柳中心小学为工作室的活动充分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的领导也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这些年,我们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获得朝阳区教育教学成果提名奖,北京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工作室被评为朝阳区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获得朝阳先锋号和朝阳区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工作室马静、周翠霞、陈铁平老师分别被推选为“朝阳区班主任名师”,她们也建立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室,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如今教委推出了更喜人的规定,每年都要以工作室为单位推出名师,也就是大家成才、成功的机会更多了,对此许多外区县,外省市的老师都十分羡慕。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我愿意珍惜和工作室伙伴的缘分,共同认识学生、理解教育,以愿景引领,互促共进。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