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至28日,我有幸随自治区中小学美育名师武建川工作室赴湖南长沙参与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观摩。这座浸润着湖湘文脉的城市,以艺术的炽热与历史的厚重,为我展开一幅美育的立体长卷,让教育者的心潮随湘江波涛澎湃激荡。
一、舞台之上:青春与信仰的交响
(一)开幕式:寻光少年的序章
4月25日傍晚,暮色中的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宛若镀金的宝匣。舞台上,以《飞向星空》旋律为引,少年带着美妙音符同星辰共舞,在艺术浸润下梦想璀璨绽放。舞台无不以少年为主导,以“寻光”“追光”"闪光”三部曲诠释少年之志。“寻光”放飞春日想象,以少年之志焕新文化之光。“追光”赓续百年热血,以青春之我回应理想之光。"闪光”点亮未来图景,以开拓之力奔赴星辰大海。我仿佛看见百年热血在新时代少年血脉中奔涌。
(二)闭幕式:少年梦的当代回响
4月27日晚,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礼堂内,木地板吱呀声与历史呼吸同频。在毛泽东曾执教的第八班教室,触摸黑板凹痕间残留的粉笔印记,听讲解员讲述青年润之带领学生办夜学的故事。当闭幕演出中,孩子们用现代舞重构《光与梦同航》场景,以飞鸟与花的青春交响,托起少年赤忱与家国情怀的同频远航。
二、展厅内外:传统与未来的对望
4月26日,湖南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展厅内,汇聚了全国二百余件优秀艺术作品,包含绘画、书法和篆刻、影视、手工艺制作(剪纸、编织、刺绣、泥塑、综合材料)等。校园文化成果展现了美育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0个实践活动成果工作坊,呈现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教育特点的优秀传统艺术项目。这些具有前沿意义的工坊让我叹为观止,收获满满。
(一)非遗新绎:指尖上的文明密码
在梅溪湖艺术展厅中,纸尖风华融美纸艺工坊,用非遗纸浆艺术和文明进步史结合,叙述中国故事、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以纸为创作媒介,同学们通过精妙的构思与造型技巧,如剪切、折叠、卷曲、围合、拼接及编织等,塑造出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纸艺佳作。据介绍融美纸艺工作坊,以“纸”为轴心,开展“纸的阅读、体验、工艺及创造”等多维度活动。与语文、数学、物理等多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价值的物化成果。增进了学生对纸艺的认知与理解,传承并创新,进而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自信。依托“华文教育基地”,将纸艺向海外学校、华裔青少年及全球各国青少年进行推广与传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中国的传统艺术。
龙王草艺工作坊,同学们利用稻草、麦秆等随处可得的农事物料资源,对客家文化资源进行美术课程的再开发和再创新,积极探索“龙王草艺”美术工作坊综合育人课程实践,将美育广泛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和家庭美育实践全过程。她们感知本土材料的朴素之美;运用草编、捆扎、综合拼接等表现方式,体悟劳动和创造之美。草艺坊以龙王的风土物景为创作内容,前后创作“鸟瞰龙王”“劳作人物”等作品,潜移默化的提升了龙王学子的审美素养,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美的浸润。
观海版画工作坊,“以刀为笔镌刻乡愁,以墨为媒传承文脉”为教育理念,构建“扬版画艺术教育,创独具特色校园”的教育目标。五载深耕间,工作坊围绕“本土文化传承、校园生活观察、非遗技艺创新”三维课程体系,开发《五里桥的潮汐》《石敢当的守望》《石材人的脊梁》等主题课程,指导学生运用传统木刻、胶板雕刻及吹塑版画技法,将闽南红砖古厝的斑驳肌理、石材工匠的劳作剪影、海湾晨曦的流动韵律,通过单色版画的浑厚质朴与套色版画的层次韵律凝练为艺术语言,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在“版画+”跨学科实践中,师生以《寻痕觅迹一水头下街》项目为纽带,融合文学叙事、蓝晒摄影与数字技术,通过多次实地探访老街,用蓝晒定格时光碎片,以版画长卷再现市井画卷,形成建筑图谱、非遗绘本、文创衍生品等立体化成果,构建起文化传承的情感纽带。如今,这些镌刻着海丝印记的版画作品登上全国展演舞台,以刀痕墨韵讲述闽南乡土的文化故事,为乡村美育创新开辟了独具闽南特色的实践路径。
(二)科技赋形:未来已来的少年宣言
在梅溪湖艺术中心展厅,文印部落用3D打印民族团结、瓦当、蓝印花布等纹样,让文化在缩影瞬间呈现;让人驻足良久在还要数开福少儿戏曲艺术团建设探索与实践,它将非遗项目戏曲制作成头饰、皮影、立体书、文创产品等,不仅如此,他们开发出一款AI产品,扫码对准头饰就能观看这个头饰的故事以及它的历史文化,方便又快捷。科技+艺术“旺旺旺”创意科技纸塑工作坊,利用科技投影狗狗三维效果,让作品更加生动。这些作品不仅是技法展示,更是Z世代对世界的宣言——艺术即未来。
三、文化之内:历史与AI的融合
(一)湖南省博物院:解密千年文物的美育基因
4月27日,我们走进湖南省博物院,穿梭于马王堆汉墓陈列馆与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馆之间。那些凝固时光的器物、跃动文明的符号,如同穿越千年的对话者,不断唤醒我们对艺术教育深层文化基因的思考。
在幽光流转的马王堆汉墓陈列馆,T形帛画以天地人三界的瑰丽想象震撼人心。素纱襌衣的0.2毫米经纬间,藏着古代织造工艺的巅峰密码;漆木礼器上的云气纹如凝固的汉风,在朱黑金彩中演绎着楚汉交融的审美哲学。这些器物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蕴含着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生命观与艺术观。在美术课堂上,我们可引导学生从纹样解构中感知东方造型思维,在器物形制中体悟礼乐文明的视觉表达。
漫步于湖南人陈列馆,商周青铜器上的虎噬人纹彰显着湘楚大地的野性张力,里耶秦简的墨迹里流淌着中华文字统一的史诗。湘绣《荷塘清趣》的丝线间,我读到民间艺术对文人画境的创造性转化;《湘江评论》发黄的纸页上,触摸到红色美学萌芽的温度。这启示我们,在地化美育应构建“器物-技艺-精神”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让学生在熟知宁夏当地文化时亲手拓印贺兰山岩画、临摹邸吻纹样时,建立起与本土文化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
(二)虚实共生:在数字光影中重溯汉代生命美学
我走进湖南省博物馆全新打造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在流动的声光电中,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两千年的生命艺术对话。展览分为“时空”“阴阳”“生命”三大板块,通过超高清文物扫描、三维投影、裸眼3D等前沿技术,将马王堆汉墓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哲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场突破物理展柜限制的数字化演绎,不仅重构了观众与文物的认知关系,更为美育教学提供了“技术+人文”的双重启示。
当T形帛画被拆解成三界九重天的粒子特效,星斗云纹化作流淌的银河漫过穹顶,漆器上的菱格纹在数字投影中如细胞般裂变重组,我突然意识到:传统纹样教学或可突破静态临摹范式。展览中《纹道无极》交互装置,允许观众触摸屏幕将蟠螭纹与当代几何图形叠合,这种解构-重构的数字化实验,恰能启发学生理解传统纹样作为“文化基因”的演变逻辑。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心灵的触动、选择一个人静静漫步展厅,你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
(三)参观李自健美术馆:艺术教育者的精神寻根之旅。
站在美术馆穹顶洒落的天光下,我以美术教师的双重身份凝视画布——既是艺术朝圣者,更是教育反思者。李自健先生笔触间跃动的不只是油彩,更蕴含着当代美育亟需重拾的精神火种,这场视觉洗礼让我重新校准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坐标。
在《孕》系列画作前屏息凝神,透过放大镜观察裙褶处若隐若现的三十层透明色层,突然惊觉这恰是艺术教育缺失的“慢哲学”。画家用两年时间反复罩染出的丝绸质感,与当下短视频时代的快餐式创作形成强烈对冲。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在素描课上教会学生体会铅笔与纸面摩擦的触感?这启示我们应设计“笔触考古”课程:让学生用显微设备观察画作局部,在像素级细节中领悟艺术创作的“时间重量”。
《南京大屠杀》巨作前,遇难儿童眼中凝固的恐惧被处理成模糊的灰绿色块,这种克制的表现手法比直白渲染更具穿透力。画家用视觉留白唤醒观者想象的行为,恰是美育的核心法则——艺术教育不应是技法填鸭,而要像画中那簇穿透硝烟的野菊,在心灵土壤播撒思辨的种子。我计划在战争主题创作课中,引导学生借鉴这种“隐喻式表达”:用破碎的瓷片指代伤痛,以重生的芽苗象征希望,让艺术成为理解历史的第三种语言。
《美国流浪汉》系列中,纽约街头的破旧毛毯竟用宋代山水画的皴法表现织物质感,流浪者眼袋的紫灰色调藏着青花瓷釉的色谱智慧。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转译,恰是全球化时代美术教育的必修课。我们可构建“名画基因库”教学项目:让学生将《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线条解构重组为城市速写,用敦煌壁画的矿物色系诠释当代环保主题,在古今对话中培育文化自信。
离馆时,《汶川娃》画中女孩捧着的烛光,与美术馆玻璃幕墙外的城市霓虹悄然重叠。这光影交织的瞬间,我突然看清了美术教师的使命——我们不仅是技法传授者,更应是文明基因的转译者,用人性之光点燃学生的审美灵性。当教育回归到画布前那种纯粹的凝视与思考,或许我们就能在调色板纷繁的颜料中,调和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原色。
四、美育迭代:第八届艺术展演研讨启示录
4月27日夜,工作室的灯光与星城月色交织,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观摩成果在此凝聚成美育改革的能量场。这场持续三小时的思维碰撞,以“科技赋能、文化寻根、价值引领”三维建构起新时代美育坐标,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注入了鲜活的变革基因。
杨雅婷老师解析的“智慧魔方屏”案例极具启发性:当AI算法将《千里江山图》解构成粒子矩阵,观众手势可重组宋代青绿山水时,传统艺术教育“临摹-创作”的线性模式遭遇根本性质疑。这启示我们可构建“数字美育实验室”:
1. 开发AR名画解构工具包,让学生用平板扫描《富春山居图》局部,触发隐藏的创作过程全息演示。
2. 设计AI艺术基因交互装置,将本土剪纸纹样导入生成式算法,形成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动态视觉实验。
3. 建立虚拟策展工作坊,指导学生运用3D建模技术打造线上红色艺术展厅,实现美育与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
罗思瑞老师提出的非遗转化策略,我们可创新“非遗基因库”教学模式。
武建川老师引导围绕“美育特色化发展路径”研讨,对于“如何平衡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成员提出“基础课程+特色工作坊”模式,兼顾全体学生基本艺术教育与特殊兴趣才能学生发展空间;针对“城乡美育资源不均衡”现状,建议采用“线上直播课”“流动美术馆”等形式推广优质艺术课程,以促进教育公平。
深夜散会时,窗外岳麓山轮廓已隐入暮色,而工作室成员脑海中未来美育方向却愈发清晰。这场研讨不仅是对全国展演的技术解码,更是对新时代美育本质的深度叩问——当科技基因、文化血脉与红色魂魄在教学设计中熔铸共生时,我们终将锻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审美教育新范式。
五、未来展望:美育绽放放新声
此次赴长沙参加全国第八届艺术展,如同推开了一扇艺术教育的全景视窗。在湖南博物馆,将马王堆汉文化与数字光影完美交融;李自健美术馆的儿童美育成果展中,稚嫩笔触里跃动的生命张力令人动容。通过与工坊各专家“围炉夜话”式的深度对话,更让我领悟到新时代美育工作者的多维使命。
未来教学实践中,我计划构建四大育人模块:其一,开发“数字宁夏”虚拟写生课程,运用AR技术让学生在教室即可体宁夏景观的四季变幻;其二,开设“非遗工坊”系列课程,邀请宁夏著名传承人驻校指导,寻求减少制作步骤的方法,增强艺术性;其三,创建“城市美学发现者”项目,带领学生用微距镜头记录银川老巷砖雕纹样,用速写本收集市井生活美学;其四,推行“成长艺术档案袋”,通过持续跟踪每位学生的300件创作轨迹,绘制个性化美育发展图谱。
在岳麓书院参访时,“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让我深省:美育不仅是技法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工程。我将以湘绣“千针万线不离其宗”的匠心,深挖宁夏文化,让本土文化的鲜活韵律流淌进课堂节奏。
此次经历犹如在湘江之滨拾得一把金钥匙,既打开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育宝库,更点燃了作为教育者的文化自觉。我愿做一簇星城带回的火种,在孩子们心田播撒审美的星光,让每个年轻生命都能在美的浸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