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73:必修一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4 第二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作者: 佘福强 发布时间: 2021-12-13 阅读:( 1846 )  

第二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思维导图

61b6d5450363c.png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概念

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二)人口迁移分类

根据迁移范围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根据移动方向分类:1.内陆到沿海;2.沿海到内陆;3.农村到城市;4.城市到农村;5.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最常见是1和3。

(三)国际人口迁移

61b6d561a0041.jpg


1.19世纪以前

(1)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2)方向:①欧洲—美洲、大洋洲 ②非洲—美洲 ③中、日、印等国家—南亚、美洲 ;

(3)原因: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②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4)影响:①开发了新大陆; ②传播了工业文明; ③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④利于文化的传播。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2)方向:①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迁入石油产区 (西亚) 。

(3)原因:①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4) 影响:①缓和迁出国国内人口压力,增加侨汇流入,但人才流失;②增加迁入国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造成社会压力和不安定因素。

3.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变化

(1)欧洲:迁出地——迁入地;

(2)北美:迁入地——迁入地;

(3)南美洲:迁入地——迁出地;

(4)非洲、亚洲大部分:迁出地——迁出地;西亚为迁入地;

(5)澳大利亚:迁入地——迁入地。

(四)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61b6d58b671f3.jpg


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2.1949年以来至改革开放

(1)特点:表现为有计划、有组织大批的人口迁移;

(2)方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东部向西北、青藏和东北等地区迁移;

(3)原因: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3. 改革开放以后

(1)特点: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自发迁移流量增大;

(2)方向:经济欠发达→经济发达;内地→沿海;山区→平原;农村→城市。

(3)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五)1850年以来,美国人口迁移

61b6d5b8aff47.jpg

61b6d63cb4cd1.jpg

(六)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

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

①  国家推出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

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

③流动不稳定;

④文化素质偏低。

3.“民工流”的变化

近几年出现“回流”现象和“民工荒”。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其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