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 收放自如 ——曹峰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课例点评

作者: 谭文淼 发布时间: 2020-03-23 阅读:( 6206 )  

5e78305110d2c.jpg问题引领  收放自如

——曹峰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课例点评

长沙市明德中学    陈立军

非常感谢《高中生》杂志李茂林主编、安化二中谭文淼老师给我们创造学习平台,感谢语文湘军联盟的名师们给我们提供学习机会,使我们得以有幸参加“高中名师工作室语文湘军联盟”第二届湘粤省际“同课异构”专题教学研讨会。

今天我怀着十分的敬意,学习了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的六堂精彩的语文课。特别能感受到授课的每一位年轻教师丰厚的教育才情和饱满的教育热情,更能够感受到每位年轻教师背后的师傅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对后辈不遗余力的提携和培养。

我点评的是来自胡平贵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曹峰老师所上的课。曹峰老师的这堂课精彩纷呈,可圈可点的内容很多,我选取教师施教过程这一维度说点我个人的感受和思考,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起始:从生活出发,贴近学生

曹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引入到自己的生活,又从自己的生活娓娓导入到地球的另一端——美国,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及他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就地域而言是由近及远,就内容和心灵而言是由远及近,逐步接近文本贴近学生。这样的导入,极具生命的张力,既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找到了一个自我人生的着陆点。

二、过程:以问题打开,收放自如

整个教学过程,让我俨然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美好的季节,一位翩翩美少年领着一群生气蓬勃的小朋友一起快乐地放风筝。

如何放飞风筝,曹老师匠心独运。

1.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提出问题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里,曹老师运用了一个很好的抓手,用一段填空形式的文字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梳理和感知。这个填空形式的文段,宛如抓在师生手中的线头,学生围绕这个文段的每一个空所做的开放性的发散性的思考就如一只只高高飘扬的风筝,风筝时高时低,时左时右,但不管怎样飞翔,一切都尽在曹老师的掌握之中,甚至有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时不时地和学生一起摇曳那一只只风筝。如,当指导学生完成“只要我们这样做,我相信(  ),(   ),(   ),(   ),(    )的梦想就会实现”这一填空内容时,学生直接用了课本中第27段的内容去填空,即我相信“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的梦想会实现。显然,这样的回答,没有充分理解文本内容,曹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是手段还是目的?而文段中的这几个空是填写达成什么目的还是运用什么手段呢?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茅塞顿开。又如用关键词概括第19段的内容,也是几经曹老师的引导启发才填写正确。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既从整体上梳理了文脉,又从局部扣住了重点段关键句的分析,加强了文本细读,使厚文读薄了,也使薄文读厚了。

2.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解疑答疑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境界。如果说前一环节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切入点着眼于文本解读,那么此一环节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思考点则更侧重于文本之外,并超出文本之上。曹老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头,又和学生一起摇曳风筝,这一环节他比学生摇曳得更起劲些,他多么希望孩子们的风筝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之一:马丁路德金作为一个普通人,为什么可以成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呢。曹老师从问题出发自然引出对马丁·路德金的介绍,并提炼了三个关键词,文学神学,精神,非暴力。如此,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不只是对马丁·路德金的介绍,还有对学生如何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引导:要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伟大的人,他需要丰富的知识,需要广阔的视野,需要坚定的信仰……还有一些脱离文本甚至超出语文学科范畴的其他问题,曹老师说“我本不想回答”,可是他又选择性地做了回答。从他的回答中,折射出一种方法论,授之以渔——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也折射出一种价值观——问题难以穷尽,但质疑解疑的态度须有,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精神须有。如此,才可以找到方法,打开视野,提升境界。这种小中见大大中藏细的处理,把教师这一隐性课程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结尾:用疑问收束,言尽而意无穷。这一节课快结束时,曹老师留了两个思考题,一是请学生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为参照,画出自己的梦想蓝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规划自己的人生,将语文教学与生涯规划有机融合,将课堂向课外有效延伸;二是提问学生,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的疑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收获离开课堂,也带着疑问走向下一个课堂;既让学生感到,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也让学生感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路没有尽头,永远在路上……

 

整个教学过程,曹老师从生活出发,以问题打开,用疑问收束;紧扣文本,又不以本为本;基于学情,又不囿于学情;引导层层深入,施教游刃有余。展现了曹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深厚的学术修养,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美好的教育之趣,教育之乐,教育之道,分明呈现在了今天曹老师的课堂,后生可畏,后生可敬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一定要找还可完善的内容,说两个:一是文本的细读还可更细。如学生问参加集会的25万人的名字是什么,曹老师以“追梦人”概括,已很贴近文本,但会不会太抽象,可否走进文本,以文本中第7段的段首句 “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加以概括?二是生生互动还可加强。如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更多的是老师在回答,可否先让学生交流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又如本文作为演讲稿,教师可否以学生领诵、小组比诵或全班齐诵等生生互动的形式加强对演讲稿语言、情感的把握。

题外话:曹老师的课堂,引发了我对以下四组词的思考。

1.文本与生本:文本细读者多多,如何让文本的细读与生本的关照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2.预设与生成:注重课堂精巧预设者多多,如何在预设的基础上基于学情巧妙生成课堂内容?

3.价值观与方法论:关注价值观和方法论者多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4.教师的个性与才情:教师的个性与才情是教育教学的隐性课程,如何避免个性才情收得太多而淹没了自己放得太多又掩盖了学生?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