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蒋玉清 发布时间: 2020-02-03 阅读:( 5659 )  


 

关于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南昌三中  蒋玉清

(成果类别:  论文  立项编号: AM2013-038)

    回顾南昌三中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历程,我校在关注学生的差异;民主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多元发展的前提,提供更多选择以适合每一个的发展需求;以及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方面收益颇丰:

1.国际化过程中师生共学——开发了师生的能力与潜力

   近三年,我校连续扩大了与国际友好学校的交往,同时建立了更多友好学校。这么做的最主要目的是为学校创设一种国际化的氛围,让师生获得一种国际视野。教育国际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几个老师或学生的几次国际交流,首先要从课程入手进行国际化,因为97%的学生不可能出国,国际化要求教师、学生出访、交流,但更需要的是在校园内的国际交流。因此一定要创设一种频繁交往的氛围,通过师生的广泛参与,实现师生视野下的不断拓展、境界的不断提升。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师生外语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英语角活动,广受师生的欢迎,参加的师生人数众多。

通过基础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我们的学生对于全球化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同时我们积极尝试、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班级里开展的关于全球性话题的讨论。在参与广泛的国际教育交流中,我校的师生越来越能意识到在世界其他国家人们眼中中国国家的形象,还需要我们做出更积极的努力,为中国国家形象增光添彩。目前我校的多数学生有能力说出和理解至少一个重大的国际性事件,并说明此事对自己国家的影响。我校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讨论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信仰和观念。在与不同宗教信仰的国际教育交流中,我校的学生逐渐认可和理解非本族宗教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师生的观点、行为。在长期坚持的国际交流后,师生有能力发现学校或他们所在社区里能够被改进的一个地方,并积极思考如何参与其中,这成为我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附产品。

2.课程共建—建设具有国际化元素的校园文化,丰富了学校的课堂与课程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出了两个关于国际课程和课程的国际化的概念:国际课程是指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取向,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一种国际和多国背景中行动(包括职业和社会方面),课程是面向国内以及国际学生设计的。课程的国际化含义是课程发展或者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正式课程和课程操作中,所谓正式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资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学生群体、课程时间地点等。教育国际化有多种形式和内容,但其核心在课程上面。中学的使命是教学,而课程的国际化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课程国际化,即将国际跨文化内容引入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要培养适应一个全球化的,变化不断加剧、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所需求的人才。

课程共建项目突出了课程的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使学生敢创意、想创意、能创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与时俱进,坚持改革与实践的精神,做到了“课程适应学生”,实现了培养目标。

通过开展中英课程共建项目活动,我们尝试根据每个学生的要求、兴趣、能力的差异来开设一些课程,使学生能在具有多种教材、学具、知识以及趣向相似而年龄不求一致的同质群体环境中,自由地展开自主的学习活动,探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广泛的人际交往核对社会的探索活动中,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人格的真正发展。

3.教师国际化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参与国际化项目挑战了教师的教师观念,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们日常的教育实践。在交流活动中,老师们发现:在英国的校园里,多才多艺的小孩会受到最高褒扬,而不是在标准化考试中高居榜首的优等生;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们发现“活动”而非“讲授”成为贯穿课堂的显性线索,随着活动的一步步展开,隐性的知识脉络才渐渐显露出来;在新加坡,课堂教师和“电子教师”通力合作打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课堂;在澳大利亚的语言课上,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而非大书特书语法、句法、修辞。南昌三中的老师在观察、思考,在吸收。教师的思想在震荡后意识到对外交流是改进、提升、重塑自我的极佳机会。了解的越多,吸收的越多,在学生身上倾注得越多,学生就能得到越多。今天,教师们纷纷主动要求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学生社团的组建指导,对赴海外学习考察的热情更是势不可挡。

参与国际化项目让我们更有信心帮助我校老师教授学生世界公民的概念,同时让我们更有办法帮助我校老师开展世界公民和其他课程领域的有效教学;对于课程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外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结束后,我校将继续在世界公民教育学习上投入时间。

通过参与中外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培训,我们的教师学到至少一个新的管理学校和师生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在国际化课程的设计开发和教学中的具体操作上,教师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比如案例研究、研讨会、小组学习等。其中一种模式是融合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一起从事小组学习,另一种模式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网络学习,通过互联网,异国的学生对共同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中外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培训中,我们的教师已能做出至少一个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从而提升我校学生的学习质量。

4.运用国际化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1)资源共享,扩大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课程共建的实施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而融入了社区、家庭、友好学校等外在因素。课程共建项目的实施涉及诸多因素的整体协调。项目主体既包括教师、校长,也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大家秉持一种整体的观点,相互尊重,相互调试,形成合力。因此,项目实施处理好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协调关系,这样课程共建项目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力,才不至于被视为“花边”教育而受到排斥。

(2)外籍教师和实验班英语教师的合作教学

一支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南昌三中学子成长的肥沃土壤。要走国际化之路,就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师角色的划分。只要有一技之长,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不管中国人、外国人、专家教授还是职场干将,南昌三中都想方设法将他们请上学校的讲台,与学生交流互动,为教师讲课培训。往往,常规课堂以外的外来智力资源反而能为学校注入更多活力与生机。

我们在起始班作研究,创立了共同备课制度,将现用教材合理分工,发挥外教的语言专长来攻克学生弱项(例在听力和写作方面),进行强化式训练,从面上整体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3)借助外教,校本培训显特色

如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周一次,进行培训,内容为英国文化,英国法律政务,英国民俗,英国教育,英国历史等,提高青年教师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高。如45岁以下中学高级教师通过培训,能更关注自身专业再发展,从“英语教学”和各类学科整合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教学问题,发现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向建立“专家学者型”的教师队伍。

(4)充分发挥外教作用,带出一支英语竞赛队伍。

我们先选择英语学习中的有稍好基础,有发展潜力的苗子,成立集训队,利用兴趣拓展课,专门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训练,为他们全方位全过程培养,使他们不仅能在比赛中表现出色,更能把自己所学知识融入平时学习,并将学习成果带回班集体,在班中英语学习中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借助于外籍教师的力量带出了一支高质量的英文辩手队伍,参加一年一度的沪港高中生英语辩论赛,在更大的范围展示我校英语教学成果。

国际化教育的思考―――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各异,政策缺少国际视野的前瞻谋划

1.对基础教育国际化认识各异,政策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有些人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指中小学阶段,与国际其他学校在人员和项目上的交流互动,在高中阶段就是努力寻找毕业生海外留学的出口。也有人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办国际部,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使用国外或国际通用课程,方便将来留学。但我们忽视了国际化和民族化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完全有可能造就“既有国际眼光又有中国灵魂”的新一代人才。这种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内容、形式和内涵不同层次的认识,导致了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践推动方面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2.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滞后缓慢,对实践缺乏实际影响力。

  由于基础教育的国民性和学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性,对于基础教育“国际化”问题,无论政府还是学校都十分谨慎,专门的指导性文件不足,政策方向不明朗,实践也是半遮半掩。

由于缺乏对本土学校国际化探索的有力政策支持,本土学校的国际化之路走得异常艰辛。现行教育体系对教材、学生的管理的严格要求使得在基础教育国际化上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为国外学校对于教材和学生的管理更趋于宽松与灵活。而政府在本土学校国际化办学的诸多配套政策方面,“管”的多,“支持”的少。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