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大课堂

【高中语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阅读教学训练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9-11-10 阅读:( 8279 )  

摘  要:高中语文讲读课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课堂形式,它在在教师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操作序列,以讲读课文为示范,阅读课文为练习,系列活动为抓手,激发学生在读写实践中自主探究、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升华,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讲读课 核心素养 训练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是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1]阅读课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有讲读课与自读课之分。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是以单元结构编排的,每个单元由3至4篇课文组成,包括讲读、自读和课外自读三类课文,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并附有单元知识和课后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不恰当的做法。一是不区分讲读课和自读课,逢课必讲,贯穿始终,解题解词解句,分段讲解、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和处理练习等等,“讲读课”成了 “一言堂”, 这严重的违背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二是干脆放开,或不组织、不引导,或案蜻蜓点水,一导了之。放任学生不闻不问,不检查效果,成了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还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学习,最终使大多数学生达不到教学的要求。这样的课堂失去了教师的应有的引导,其本质就是“以自由阅读之名而心安理得地放弃语文课的责任,放弃语文教师的工作,放弃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以致语文课沦为中学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庸”。[2]语文课堂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讲读课,不仅体现了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更应让学生享受到得鱼之乐。

那么讲读课应该怎样“讲”呢?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备课要在作者的思路上。”[3]就是说,“讲读课”教师应首先对文本有比较透彻的阅读,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思考和见解,然后再依据教学原则,采用灵活的教法,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思考和见解,最终使学生阅读理解和作者的思想同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引起共鸣。在此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激活,互相丰富,使学生动情服理,培养了阅读能力,并通过阅读懂得了构思行文的写作法则,即在教读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了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代价。孙绍振先生说,要“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耐心启发、等待”[4]。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发挥其独立自主性,分析论证、评价反思和自我修正等思维过程都不应被教师包办代替。课堂上应有预设,但决不能采用“诱供式”预设;课堂上应有引导,但不能是“请君入瓮”式的引导。预设和引导的应该是问题而不是答案,是思维方向而不是路径,是解决问题的要素而不是方法!在讲读课上,不能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剥夺学生对话者和质疑者的身份。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抓住课文精要、讲出课文精华、讲得精彩的前提下,尽量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朗读、讨论、质疑和练习。

美国心理学家J.R.安德森认为,一种活动如果满足三个条件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它必须是受目标指引的,它必须包含有一个序列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必须具有重要的认知成分。”[5]因此,我们中学语文讲读课的具体做法是以“疑”起始,以“练”作结,目标导控,有序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维语文素养。这里,我们以《兰亭集序》一文教学为例来简要说明之:

第一步:设疑。“疑,思之始,学之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设疑。课前的精心设疑是建立在教师课前对文本深入细致的阅读上。因深入细致的阅读,有了自己感受和体验、思考和见解。设疑,要从整体着眼确定训练要点、设计训练序列,力求目的性、灵活性、启发性得以凸显;设疑,要使各训练要点、知识序列相辅相成,力求使各个层级上目标均有所牵涉;设疑,可以以书面的、口头的多种类型习题形式出现;设疑,可以选取不同的切入口,或中间开花,或倒嚼甘蔗;设疑,要在难度、跨度、梯度、广度、密度等方面有适宜的“度”。设疑是讲读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学习《兰亭集序》,开篇设问:阅读三、四段,思考文章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及生命的思考。触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因子,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到的分析判断能力。

第二步:引导。教师将“疑”展示给学生后,让学生采用“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问一问”、“记一记”、“议一议”、“讲一讲”、“写一写”等方法进行自学、互学、探幽发微、释疑解惑、品味感悟。教师在上一步设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命境界呢?并设问:面对死生,古人有哪两种不同的态度。在此过程中,若学生处在感情蛰伏期,或处在思维抑制状态,或处在情感欲罢不能之时,那么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大胆地质疑、批判性思维,相机点拨,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顺利越过障碍,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思维境界。

第三步:浓缩。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强化读写,聚焦语用,把离散状态的言语抽象、归纳、概括为清晰的表述,把握内在的言语规律,提炼出丰富的言语精华,储存积累,丰富语言库存。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并思考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的; 第4段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首先,过滤信息,寻找规律。根据教师出示的“目标”(设疑),抽读重点句段,对语言信息进行初步感知,还原语言环境。然后组织学生互议,领会语言旨趣,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用语特点。其次,简单整合,比对异同。教师应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或作出比对分析,使之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文章的关键信息,或做线性处理,使思维的触角直逼文章内核,浓缩文中要义,凸显隐含信息;或作改写处理,以与原文对比以显露其高妙。如此取舍,定能使学生获得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第四步:操练。通过词语检测、模仿练习,使语例及其规律得到检验、巩固、校正与充实。或教师当堂出题检测语言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或由教师创设一种情境,也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取一个情境,进行遣词造句的模仿练习;或要求每人写一句话总结自己读此文后的感悟,并将结果口头表达展示给同学;或请学生将自己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这一步是学生将其概括所得知识,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广泛迁移的过程。

在这里,“设疑”是关键,重在激发学生自学、互学;“引导”是示范,是老师相机点拨;“浓缩”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阅读规律;“操练”是落脚点,目的是巩固。在每一个环节里,教师引导下的互学互议、相互展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最有益的社会互动发生在具有社会性对称(知识、权利)的同伴之间。[6]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对称的小组合作、同伴互助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意会效果。

在这里,恰当地设置问题,培养了学生听读中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勤于思考、急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讲读课文为示范,阅读课文为练习,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学生“读”、“查”、“想”、“问”、“记”、“议”、“讲”、“写”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注释:

[1] 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

[2] 徐默凡.多读就能学好语文吗?[J]语文学习,2015(10).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6.

[4] 孙绍振.钱梦龙的原则性:把学生自发主体提升到自觉层次[J].语文学习,2015(10):50.

[5] [美]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 :331.

[6] 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9.

 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二期上旬刊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