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哲学,终身受益。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教导我们:学哲学应该学习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统一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研究化学现象和解决化学问题中训练辩证的思维方法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化学是学哲学的资源,哲学是学化学的工具。在教学实践中我从“用化学学哲学”和“学化学用哲学”两个方面对有关化学和哲学的知识、方法进行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用化学学哲学
用化学学哲学的目标: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哲学观点的渗透,促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初步接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基础自然科学,构成大千世界的几千万种物质均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利用从原子、分子、离子研究化学物质可从微观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观点的认同;溶解平衡建立后溶解与结晶仍在进行,化学平衡建立后正反应与逆反应并未停止,通过对动态平衡的研究可培养学生建立起物质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观点。
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物质性质制约物质用途;苯酚分子中由于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使其分子中羟基具有酸性、苯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通过这类知识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建立起事物间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观点。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与还原,离子键中的静电吸引和排斥,化学平衡中的正反应与逆反应,都属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一对矛盾。这种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导致了物质间的电子转移,稳定的离子键的形成,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移动。结合这些知识的研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氮的多种氧化物由于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个数不等,浓、稀硫酸由于溶液浓度不同均导致了物质性质差异;原子序数的递增导致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这些事实都可认证质量互变规律:物质方面量的积累可以导致质的变化。
化学反应的过程从化学键的角度来看是旧的化学健的破裂与新的化学健的形成过程。旧化学键的破裂就是对原反应分子结构的否定,而新化学键的形成则是一次否定之否定;化学平衡的移动中,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变化后,V’正≠V’逆是对原平衡中V正=V逆的否定,而新平衡建立后,V”正=V”逆则是对平衡移动过程中V’正≠V’逆的否定。这些知识可认证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是促进事物转化的动力,否定之否定不是对旧事物的回归,而是事物发展的更高阶段。
化学以物质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研究基础,实验探究是化学新课程中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建立起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均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历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通过元素周期律发现史等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感受认识的辩证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自然界的规律”的科学信念。
二、学化学用哲学
学化学用哲学的宗旨:在学化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理解、解决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决定事物发展过程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观点掌握从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去认识、理解问题。如浓醋酸稀释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分析这一现象时只要抓住溶液导电能力主要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影响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因素有电离程度的增大和溶液体积增大这一对的矛盾,开始稀释时电离程度的增大是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而后来溶液体积增大转变成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
因果关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复杂多样性的关系。在化学学习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化学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注重分析有关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的因果关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如:在判断往3NO2+H2O 2HNO3+NO的平衡体系中通入O2,平衡移动方向时,抓住反应2NO+O2=2NO2的发生导致c(NO)下降,c(NO2)增大,
而c(NO)下降,c(NO2)增大是平衡3NO2+H2O 2HNO3+NO移动的原因,而不是平衡移动的结果。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分析和判断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纷纭复杂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可以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如溶液概念的教学,可做一组对比实验,使学生注意到构成溶液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可以是水、酒精、二硫化碳等,溶液可带色、可无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从而加深对溶液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运用这一观点可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许多化学现象。如催化剂为什么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通过分析学生可以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由物质的性质这一化学变化的内因决定,而催化剂仅是化学变化的外因之一,因而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可能使原本不能进行的反应得以发生。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经常运用的辩证思维方法,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是学生能力全面提升的基础。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一种思维方法,而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元素周期律是科学运用归纳法的结晶,而运用周期律准确预言新元素的性质,则是正确运用演绎法的成果。通过依据某一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从研究盐酸、硝酸、硫酸的性质导出酸的通性,抓住官能团的特征掌握一类有机物的性质都可用来训练学生掌握归纳的方法;运用元素周期律推测物质的性质,由一类物质(如酸、碱、有机物)的通性掌握该类物质中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可帮助学生掌握演绎的手段。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虑的一种思维方法。物质的鉴定都要经历先通过实验对有关成份加以分析,再结合实验现象将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利用葡萄糖结构的探究设计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在已知葡萄糖的分子组成C6H12O6之后,为测定其结构,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可知分子结构中含醛基,能使新制氢氧化铜溶解为绛蓝色溶液可知分子结构中含多个羟基,能与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加成转变为直链的已六醇可知分子结构中无支链且只有一个醛基,将这些信息综合即可得出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为CH2OH (CHOH)4 CHO。
用化学学哲学,充分发掘化学知识中的哲学资源;学化学用哲学,准确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恰恰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教育教学目标!
(文章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