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八大误区--薛天涛

作者: 薛天涛 发布时间: 2019-09-29 阅读:( 5197 )  

摘要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课程开设上的形式化,在指导或教学上的专人化,在学习方式上的排斥化,实施过程中的结果化,在实施过程中的“放羊”化,在研究成果上追求高深化,研究课题求大化,在作用评价上的片面化等八大误区,从而使这项活动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更新育人观念,走出教育教学的误区,积极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正确途径,使其能有序、健康地发展,真正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误区;素质教育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与此同时,当前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有悖于研究性学习宗旨和原则的现象,从而使这项活动难以收到预期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更新育人观念,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走出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 课程开设上的形式化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进行研究活动、衡量学习成果的,一切围绕学生来开展,整个课程实施由学生来推动,它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决非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但现在有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提出,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抢占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新的制高点,要求本地区所有的学校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步到位,学校的领导要求教师全部上阵,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后勤保障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试点经验,导致课程实施流于形式,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问题百出,结果影响了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影响了研究性学习有效而持续的发展,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

误区二  在指导或教学上的专人化

研究性的题目一般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到不同学科和门类的知识。因此,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根据研究性学习全员性的原则,不但所有的学生要参与,而且所有的教师都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所谓“专人化”现象,是指有的学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等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由学校指定几位教师专门负责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研究、如何创新等。我们并不反对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上几节课,给予必要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但如果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式地上课,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仅仅靠教师在课堂里能够教会的,它需要学生在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接触中,在不断的探究活动中,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 教师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这是因为没有一位教师能够指导得了一个学校那么多的学科教学和那么多的学生的研究性课题研究。

误区三 在学习方式上的排斥化

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不是教材中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途径获得。有的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彻底否定。因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了片面强调“研究”,忽视知识传授进而制约了能力培养的现象。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接受性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而研究性学习则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在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如果没有接受性学习提供的知识储备,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会沦为无本之木而难以为继。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二者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互补关系。因此,我们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教学方式,而否定另外的方式,应是两种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以使教学效果更加出色。

误区四  注重实施过程中的结果化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下,研究性学习似乎成了教育的一种新潮,许多学校把它作为扩大影响的手段,不少教师把参与研究性学习指导作为评优评先的有利条件,非常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在实际的实施指导中,许多学校没有进行认真的组织、培训和管理,不少教师没有进行艰苦、细致、深入的指导,却热衷于评比、展示和出书,这实在是很功利的做法。

误区五  在实施过程中的“放羊”化

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研究性学习纯粹是学生的事,是学生去研究、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甚至可以撒手不管。研究性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因此,并没有降低对教师作用的要求,相反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时,教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和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信息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等有关方面的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提供依据;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指导,如着重资料收集工作,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学生形成结论,等等。

误区六  在研究成果上追求高深化

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为了根除传统课程的弊病,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研究过程,但是中学生的研究水平和理论背景毕竟有限,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要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复早已有定论的东西,但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在查找资料和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研究,那么就不管这位学生的研究成果是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诚然,研究性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但并非不要结果,只不过是期待学生的研究活动能取得重大的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因为成果的多少、大小也是衡量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效的一个方面。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出于展示和宣传需要或为了在评比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就脱离学生的实际,有意拔高,片面追求学生成果的“专业化”和“高深化”,那么这种做法有没有推广的价值,有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实在令人怀疑。

误区七 研究课题求大化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的目标,它的价值追求,它所要渗透的新教育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因此对不同年龄和知识背景的学生应设立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向,即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其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获得最有效的学习。可是,我们有些老师可能是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贪大求全,追求轰动效应,但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一定要明确我们要做的是最有可能实现的,而不是最有价值的。

误区八 在作用评价上的片面化

       在各类交流、推广的会议上听到的多是赞歌,看到的多是成绩,并且对作用有夸大的倾向,而对问题和困难却很少提到,有的是有意回避这些问题。人们知道,研究性学习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师资队伍的建设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和物质条件的投入,学校增加的这部分经费如何解决,应如何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的工作量,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成绩如何评价,等等。尽管有关研究性学习学业评价的理论和方案很多,但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真正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几乎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那么全社会应该如何做到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观,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但学生在课后与校外如何管理,特别是如何确保学生活动的安全等问题至今尚处于提出问题阶段,鲜有切实的解决办法。同时,研究性学习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对有些学生的作用很大,对有些学生也许没有多大的作用。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教师的长期努力,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如果只看到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和成绩,而不正视其存在的问题,显然是片面的;如果认为只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就能解决应试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并能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 则更是不切实际的。教育改革渐入佳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尽快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使其能有序、健康地发展,真正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