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大课堂

落实“双减”需处理好五对关系

作者:汪永富 发布时间: 2022-03-21 阅读:( 3982 )  


6238174bda41e.png

 “双减”政策出台已经大半年时间,各地各校正在积极探索,但目前来看,距离“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前,除了要坚定推进“双减”的决心、提高对教育质量内涵的认识外,还要着重处理好几对关系,更好地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6238178e13ff1.jpg

一是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要处理好“加”和“减”的关系。“双减”的核心在于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有所增方能减,减负不减质是关键,那么,对学校来说,具体加什么、怎么加? 加强课程建设。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构建起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课程体系,是学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要补齐短板,突出劳动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综合实践课程的优势,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突出育人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课程体系建设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加强课堂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双减”的根本。学校和教师要在课堂上下功夫,深入研究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扭转“以教为中心、以教定学”的传统授课模式惯性,打破以刷题、知识点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在“研”,学校要重视教研,教研部门也要引领学校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变革课堂。加强因材施教。教育焦虑产生的根源是没有正视并承认学生的差异,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家长总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考试分数。学校、教师要有勇气破除“唯分数”的顽疾,从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方面给予多维评价。

623817adcedd9.jpg

二是提高作业设计能力要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如何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切实发挥作业的育人作用,做到减时、减量、不减质,学校作业改革正面临新的挑战。高质量的作业设计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内容、发展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进一步认识作业的价值,将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能力;把作业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像备课一样“备作业”;把作业设计作为重要的教研方向,鼓励教师创新作业形式,作业类型要多样化,作业内容要注重贴近生活。

623817c726f09.jpg

三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要处理好“内”和“外”的关系。“双减”对推进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可以说,课后服务的质量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为学生减负的效果如何。 课后服务如何让学生受益、家长满意、教师更好地接受,需要学校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从现实情况来看,要积极探索学校课后服务模式,并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科学定位学校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重新构建学校课内+课外育人体系,形成学校教育的新样态,并维护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主体的权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623817f4a0de3.jpg

四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处理好“管”和“服”的关系。“双减”取得实效,关键在教师。随着作业时长和课外“补餐”的减少,家长、学生和社会对校内教育质量的追求和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下更大功夫、投入更多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一方面,要“管理”好教师队伍。通过培训、教研、信息化等途径为教师赋能,重点抓好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 另一方面,要“服务”好教师。“双减”之后,教师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特别是课后延时服务和托管,无形中拉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切实为教师减负,比如弹性上下班要拿出具体的举措,减轻教师的担忧,兜住教师的身体健康,校长要身体力行,为教师的事务性工作瘦身,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业务工作中来。

6238182c822d0.jpg

五是提高协同育人效能要处理好“分”和“合”的关系。落实“双减”,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统筹推进、共同治理,不能一抓就紧、一放就松。要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边界,形成合力。
家长观念的转变、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是当下的一个核心议题。“双减”背景下,学校尤其要努力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积极沟通、引导,实现家校良性互动。目前家长普遍存在两种焦虑:一是不参加校外培训,孩子在学校能学好吗?二是家庭作业减少了,课外班不能去了,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面对家长的焦虑情绪,学校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家长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一个对孩子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不能认为给孩子多报班、多陪课就是尽到了责任,而是要真正参与到教育和陪伴的过程中,避免因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而产生“5+2=0”现象。

  (作者系湖北省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原文刊登在2022年3月16日《中国教育报》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