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沧区尹君名师工作室 尹 君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纲要》的改革目标中还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学校发展状况的需要。
我们学校这几年着力发展“阳光教育”,希望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使学生成为充满阳光的、幸福的学生。要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体验幸福,就要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生活技能与知识。但是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渐渐发现尽管我校在区市乃至国家级的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但是真正能够用参与这样的大的比赛的还是小部分学生,对学生的科学普及教育除了在科学课堂上的学习之外,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为了真正做好学校的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对学生的科学、科技普及势在必行。
(三)科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课程改革的基础在于不同的课程或相关课程之间都具有内隐的共同价值,以及相似的学习活动方式。而课程的共同价值需求,是课程目标整合的基石。因此,科学与科技的普及教育就要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继承性和实用性。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1.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阳光科普”课程依托科学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同时辅助开展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意在对学生进行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3.通过课程改革,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利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着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探索与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构建“阳光科普”课程并实施
基于课程建设的目标我们通过多方论证,构建了《科学》课程以外的基于学校特色的拓展课程---“阳光科普”课程,在一至六年级开设以“科普知识阅读”、“趣味科学小实验”、“主题活动研究”三类学校课程。
在课程建设之初,大家讨论科普教育一定要多方面提升学生素养,同时也不能给老师额外增加负担,一定要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于课程整合的要求。经过专家的引领、阳光科普工作室老师们的商讨,我们初步决定将课程从阅读、活动、实验三个方面实施。我们希望通过科普知识的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通过一些主题研究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活动的指导;通过趣味小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的兴趣。
最终我们确定了这三类课程的侧重点:科普知识阅读的侧重点以阅读指导写作为主,趣味科学小实验的侧重点以指导生活为主,主题活动研究的侧重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由科学、语文、综合实践、美术等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拓展的教育活动。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阳光科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阳光科普”课程教材内容。
为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学习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并通过“阳光科普”课程的学习,使之在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提高,我们在编写“阳光科普”课程教材时主要将课程教材分为了三大部分:
(1)科普知识阅读。其中又分为推荐阅读的科普类书籍目录:老师和孩子们搜集了大量的和本年级段知识有关的科普书籍;推荐阅读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目录:我们发现语文的《课外阅读》里也有很多科普文章,值得学生阅读,可以方便我们在学生科学小论文等的习作指导中使用;科普知识小文章:这些小文章能够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的阅读量;科学家的故事:在科学家的故事里收集到的都是和本段《科学》教材相符的科学家的故事,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科学家的认识。
(2)趣味科学小实验。每个年级精选了20个贴近生活、实验仪器也是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的趣味小实验。
(3)主题活动研究。每个年级每学期精选了3个和本学期《科学》教材有关的小主题。每个研究主题都有导引、主题活动目标、阅读视窗、实践乐园四部分。导引是告诉学生要研究什么;主题活动目标为学生的研究设定了基础目标;阅读视窗中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和主题研究相关的阅读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储备,也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视窗的内容了解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实践乐园则是让学生通过几个研究活动对本主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2.《阳光科普》课程的实施。
(1)一二年级开设以科普知识阅读、趣味科学小实验、小主题研究为主的校本课程。时间不宜过长,大约15—20分钟,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善于思考的生活态度。
(2)三至六年级开设以科普知识阅读、趣味科学小实验、主题研究为主的校本课程。科普知识阅读的侧重点以阅读指导写作为主,趣味实验的侧重点以指导生活为主,主题研究的侧重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由科学、语文、综合实践、美术等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拓展的教育活动。
3.《阳光科普》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
(1)阳光科普阅读。利用每周周五的中午时间由班主任带领学习。平日里书籍放在教室里,孩子们可以随时翻看。
(2)趣味科学小实验。一二年级利用活动课时间,由上课教师带领学习,三到六年级整合科学课时学习。
(3)阳光主题活动研究。一二年级利用活动课时间,由上课教师带领学习,三到六年级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学校课程课时学习。
4.《阳光科普》课程的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①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②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③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④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⑤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
⑥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对学生的评价。
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报告册及其它相关档案内。
(二) 打造有“生命力”的科学课堂。
1.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做学生科学探究路上的引路人。
教师是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角色,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才能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教书和育人一齐抓,改变教书不育人,只看分数的旧观点,才能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全体科学老师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明确了科学学科的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2.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在科学课堂上,每节课除了知识目标之外也制定了德育目标。科学备课要求包括、活动方案、拓展教材、活动记录、感悟体会、活动评价六大块内容。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弘扬生命个性,拥有健康人生。
3.建立、健全在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体系和评估体系。
对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及能力方面的要求,我们已建立了一整套目标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同样,对德育方面的要求,也应该完成了一套目标体系及评估体系。这样,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便可有所遵循,学校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也就有了依据。
(三)特色活动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欢乐的最重要的源泉就是体验和感受到知识则是我的智力创造的结果,探索的结果,心灵劳动的结果”。对于我们教育者,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前进的动力。对于学校的特色教育工作尤其如此。我们在科技普及特色教育工作中注重了以培育科普特色为基点,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为每一个孩子成长提供展示的舞台。
1.做实科普基础教育。优化整合课程与资源,“阳光科普”课程中《科普知识阅读》为学生自学提供资源、《趣味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主题研究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多彩课程中“科技类”社团活动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平台。
2.做活各类竞赛活动。每年的校园“科技节”;李沧区科技节;青岛市创新大赛、头脑奥林匹竞赛;山东省航海建筑模型比赛;青岛市中小学科学才艺展示活动;青岛市中小学生海洋节等等活动我们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开展,使活动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进一步整体优化提高了育人效能,彰显了阳光科普特色。
3.做强科技特色项目。近年来学校扎实做好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和航海、建筑模型竞赛两个特色项目。学校组建头奥赛攻坚团队,分工协作,剧本编写、即兴题训练、道具制作、综合演练,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效果与反思
以“阳光科普”课程建设为学校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学校科技特色工作提升的同时,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多项荣誉:青岛市科普教育示范学校、青岛市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海航建筑模型竞赛优秀组织奖、青岛市海航建筑模型竞赛优秀组织奖、青岛市科技节优秀组织单位、李沧区科技节优秀组织单位等。
在这几年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能够自主进行研究方案的制定、组织活动进行实践研究并形成报告;学生的科学知识阅读量大大增强,除了学校编写的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外还利用学校图书室大量借阅相关书籍,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隐性增强。此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青岛市小学生科学才艺展示,我校学生的两项研究获一等奖。在青岛市中小学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活动中,我校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海鲜厨房》获一等奖。我校还承办了区第三届科技节开、闭幕式,还组织学生参加青岛市头脑奥赛获一等奖,2014年参加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团体一等奖。组建的模型类竞赛团队师生在2014年举行的山东省航海建筑模型比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同时获得“极光号”小学组团体第一名。
同时,课程的实施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发展。2015年12月尹君老师主持的《“阳光科普”课程构建与实施》教学成果在青岛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2017年9月“阳光科普”课程在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精品校(园)本课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精品课程。2014年尹君老师获得了青岛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了李沧区专项资金支持的校级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主持人资格,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多次在市区级教学研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2018年工作室升级为李沧区小学科学尹君名师工作室,由来自全区的小学科学、综合实践、中学生物老师组成新的团队;姜窈窈老师被评为李沧区优秀教师;李飞飞老师和李严真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市比赛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尹君、李飞飞、李严真、张巧、姜窈窈老师多次执教青岛市公开课和区公开课,在区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同时老师们也积极撰写论文,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多篇文章发表和获奖;学校开发的《“阳光科普”课程》教材作为李沧区的特色课程教材,在青岛市“steam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学术论坛上展出,学校还因“阳光科普”课程的开发承办了市区级教学研讨会4次、市小学科学教学实验基地校阶段总结会1次、李沧区校级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月工作例会1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得到市区两级领导的认可。2018年《“阳光科普”课程构建与实施》教学成果参评山东省教学成果评选获二等奖。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以及科技指导生活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当然,我们的改革还刚刚起步,还需在今后不断的完善和修改。一是我们开发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很多地方还需进行改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把教材的修订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二是结合刚刚发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及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的现状,部分研究性学习主题的修改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一个研究内容,我们将携手同心,砥砺前行,力争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