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温利广劳模创新工作室 温利广
温利广 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学化学正高级教师,现任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北兴中学教导处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出版专著2册,发表文章40多篇。
2012年,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开始建立“温利广教师工作室”,之后又成立了“广州市温利广劳模创新工作室”。 从此,我有了新的自我定位:基于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到发展自己,带动他人。下面从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感悟。
一、我对工作室的三层定位
作为主持人,我常常在思考“工作室是什么?”多年的带岗指导实践让我对工作室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2016年度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跟岗学习开班仪式上,我给出了自己的新的理解。
1、工作室是一个团队共同成长的平台
首先,从教育厅、教育局层面来讲:名师工作室定位为骨干教师(学员)展示的舞台、骨干培养的基地、教学示范的窗口、教育改革的论坛、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和试验场。在这个平台上,通过“跟岗学习”的方式我共指导了七批次省(市、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学员)。通过跟岗学习,学员普遍反馈在教学、教研和科研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例如,学员黄慧芳老师说:“在温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同伴们的帮助下,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学员饶甘林老师在日志上写道:“通过工作室这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极大地锻炼了我们处理教材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员林雄飞老师觉得跟岗学习使自己“更加明确了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学员李汉勇老师在总结会上说通过跟岗学习自己“在评课方面的收获特别大”。现在,这些学员大部分都已经成长为当地的化学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例如,邱惠芬老师因教学教研成绩突出被聘为中山市化学教研员;再如,高庆、刁海胜、张志青、赵洁琼等老师因教学教研成绩突出多次应邀在各种教研会议上开设讲座;还有,古玉平、吴见周、梁洪波、刘付海等老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
其次,从成员层面来讲: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创设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打造一流的专业团队,创建学科的特色和品牌,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水平。除培养学员外,我主持的工作室也非常重视对本区域的工作室成员(第一梯队)和工作室成员培养对象(第二梯队)的带动和培养,每年均会组织工作室成员围绕某个主题开展研讨活动或组织外出交流学习。同时,工作室的博客、QQ群、微信群也进一步拓展了大家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在这个平台上,一批青年化学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如工作室成员广州市16中的胡绮妙老师被评为广州市越秀区名教师,同时被遴选为广州市基础教育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又如工作室成员花都区雅居乐中学的洪接年老师和花都区实验中学的陈贤芳老师等人都已成长为广州市骨干教师;另外在工作室的培养带动下,再如工作室成员陈贤芳、梁淑霞两位老师在2019年广州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双手获得一等奖;学员赵晓芬、骆洁敏等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也迈上了新台阶。
第三,从科组带动层面来讲:以工作室为平台,我带领北兴中学化学科组积极申报课题获得立项,围绕课题坚持16年指导学生开展化学环境专题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被广州市教研院化学科誉为“广州市农村中学开展‘我与化学’活动的最优秀代表”。2018年6月,我申报的成果“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与环境教育整合研究”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虽然我校化学教师起点和潜质并不理想(4名化学教师中除笔者外,另3名化学老师都不是化学专业的,其中2位还是中途转教化学的),但在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下,北兴中学化学科组曾红英、梁煜华等老师的专业成长速度明显加快了,教学成绩也取得很大进步。
第四,从主持人层面来讲:工作室充分发挥主持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师傅、带徒弟,做到发展自己,带动他人。在这个平台上,我把“被他人学习”的过程当做梳理、总结和提升自己的一个契机,从而推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突破、不断成长。近几年来,由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我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学化学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先进个人、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市名教师和中学化学正高级教师,先后被遴选为广东省基础教育新一轮 “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师培养对象和广州市基础教育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专家培养对象。自2012年9月组建工作室之日起,广东电视台、《教师报》、《少男少女.教学管理》杂志、《广州师训》杂志、花都电视台、花都电台、今日花都报等媒体先后共10多次对我和我主持的工作室进行专题报道。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发展自己、带动他人”的新定位,既让一批中青年化学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也促使我本人的专业发展也更上新台阶,真正实现“让骨干教师成名,让名师更出名”的目标。
2、工作室代表一种追求
“有情”“有趣”“有效”是工作室的课堂教学追求。我一直在广州市花都区最边远的农村初级中学任教,所在学校生源属该区第七类(最差的一类),学困生较多,学生厌学情绪也比较明显。为了改变当前理科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轻情”的现状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自2012年起,我带领工作室团队开展化学“以情优教”策略研究,先后有一项省规划课题和一项市级规划课题获得立项。我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情优教、以趣渡学、整合提效”的教学风格主题,基本表述为: 1、以情优教,感受有情的化学课堂;2、以趣渡学,享受有趣的化学课堂;3、整合提效,实现有效的化学课堂。现在,围绕“以情优教”开展课例研究活动已成为工作室的常态,“有情”“有趣”“有效”也已成为工作室团队的课堂特色。围绕这一特色我撰写的《追求“有情”“有趣”“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和《表演相声、趣学化学》等论文(案例)先后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杂志,以此为理念我连续两次参加广东省中学化学实施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均荣获一等奖。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工作室提出的“以情优教”理念在化学教师队伍中迅速得到推广。近几年来,我和工作室成员洪接年等老师多次应邀在省、市、区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作题为“初中化学情趣教学法实践研究”、“‘有情’‘有趣’‘有效’”——我的教学风格案例解读”和“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等的专题报告,受到听课同行的好评。工作室成员陈贤芳、曾红英等老师也多次在工作室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会议中承担“以情优教”公开课,其中比较优秀的课例有《“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常见的酸和碱》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等。受工作室的影响,目前广东省共有30多名化学骨干教师参与到我主持的课题研究工作中。2016年9月份广东电视台以“走进名师工作室——温利广:不忘初心,上学生喜欢的课”为题对我和我主持的工作室进行专题报道。
3、工作室向往一种境界
工作室向往“有道”的教学境界。耳闻目睹的许多人和事,促使我从人文、哲学和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理科教学。我逐渐意识到,摆在教学尤其是理科教学第一位的应是“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古人说立人先立德,我把它迁移到教学中,那就是教人先授德,以理启智,以文化人。于是,在形成“有情、有趣、有效”教学风格的基础上,我结合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家培养对象教学思想凝练的要求,进一步提炼出“教学:从‘有效’到‘有道’”的教学思想主张。2016年12月,在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家培养对象教育思想论坛上,我提出的“有道教学”的主张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所谓“有道教学”是在教得“专业”、“有效”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方针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品质。近几年来,我正在带领工作室团队尝试构建“有道”化学课堂,目前已经梳理、概括出“有道”化学课堂有三个特征:首先是科学性,可以表现为规律的(遵循教学原则,符合认知规律)、 系统的(结构合理,整体把握、有序推进)和专业的(基于学科本质和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其次是艺术性,可以表现为表现为幽默的(语言风趣幽默、素材有趣生动)、巧妙的(巧妙地导课、巧妙地结课、巧妙突破重难点、巧妙地复习、巧妙地处理突发事件等)和美感的(学科内在之美,板书之美、语言之美、教态之美、教具之美);第三是人文性,可以表现为:尊重的(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情的(情感性处理教学内容、实施积极性情感评价)和人性的(要挖掘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以期“唤醒” 人,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回归到“人”的培养上)。
教学之道,止于至善。“有道教学”追求高品质高效益的课
图1:温利广教师工作室LOGO
堂教学,向往至善至美的教学境界。为了让“有道教学”的思想能更加深入到工作室团队中,我重新设计“广东省温利广教师工作室LOGO”(图1)。此LOGO蕴含工作室倡导的的教学思想:教学从追求“有效”到追求“有道”。此图外部为环形,中央为“道”的异形体,表征取意“大海”和“帆船”,内显取意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的“有道课堂”。LOGO中的波浪代表着教师工作室团队围绕教学之“道”产生思维碰撞;不同颜色代表着各位老师不同的理念,“五彩缤纷”的思想给工作室增添了许多色彩,让教学生活变得“有情”“有趣”“有效”;而工作室主持人就像是大海上的那红色的帆船
带领大家迎着大风大浪勇往直前,追求教学之“道”,享受教学之“道”。
二、我在“被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四点感悟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被学习”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多年的实践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为“师傅”的工作室主持人,如果自己都不读书和研究,就无底气要求学员读书和研究;如果自己平时都不写作,就无能力指导学员怎样去写作;如果自己都不喜欢做老师,就无资格要求学员要学做好老师。这就对工作室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本身必须是一个读书人和研究者,必须成为本学科的学者专家,必须具备浓厚的教育情怀。
1、读书和研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这几年来,我能顺利评上名教师、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得益于我一直在读书和研究。在2016年广州市特级教师年会上,我作为唯一的新特级教师代表在大会发言,我说我作为一个边远农村学校的普通教师能获得特级教师这一殊荣,而且荣升“年轻特级教师”行列,它的意义在于告诉大家,只要坚持读书和研究,哪怕是低起点也同样可以先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习”的含义很广,我认为读书和研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读书。每年在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开班仪式上,我都会布置一项特殊的跟岗作业——读书并撰写心得体会。我跟工作室的成员和学员说,学习的方式很多,而读书是方便的一种。作为一名教师,后天的学习非常重要。扪心自问,我觉得自己作为所谓的“名教师”,运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水平还是很不够的。怎么办呢?唯有学习!只有自己主动学习,才会有“被学习”的资本和底气。热爱学习的人从来都不会说“没时间看书”。于是有空就去逛逛书店,周末牺牲休息时间自费去大学的图书馆查阅资料。也正是因为平时潜心“修炼”,使得我能在关键时刻能有东西拿出来“露一手”。
第二是研究。研究也是学习,是一种深刻的学习方式。我想先来谈谈“教师不研究会怎么样?”首先,对于教师个人,不研究会提前产生职业倦怠,不研究难以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始终停留在经验层面,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其次,对于教师团队(如工作室、科组、备课组),不研究会导致低水平重复教研,不研究就无法形成“拿得出手”的东西(做了很多工作,也有效果,但无法提炼出可以推广的成果)。对于有教育理想的人而言,研究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也正是因为从事教育科研让我的工作室团队由教育教学改革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学习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教师一定要有成果意识
在带岗指导过程中,我发现不少骨干教师对要上汇报课非常重视,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课也上得精彩,遗憾的是汇报课结束后,教师也就没事了。这是成果意识薄弱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在这个基础上及时进行反思内化,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并形成文字公开发表,那么这项成果的影响力和受益面将会更大。为此,我常跟学员说,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我的体会是:平时多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写”;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理论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是会“写”的重要标志;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写”的最高境界。
我每年都要帮助工作室的学员修改论文并参加他们的结业论文答辩活动。我觉得,写作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写”是一个由少至多,由多至简的过程;“写”是一个由粗至细,由细至精的过程;“写”是一个由浅至深,由深至高的过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就是这个道理。好文章讲究的是功到自然成,发表文章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的学习、反思和研究,这时的“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好文章是有温度的,它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智启人。到目前为止,我所带领的工作室团队已出版专著2部(50多万字),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100多篇,课题成果获市级以上奖200多项。
3、责任,其实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责任心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记得在2016年上半年学员跟岗期间,我发现有部分跟岗学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畏难情绪,有的学员甚至想以某种借口请假回去。
而恰恰在这段时间,我的妻子身体不适住需要院治疗,每天晚上我都留在医院陪护和照顾她。 连续12天,我每天从医院到学校来回70多公里赶路。 这期间,学员住酒店,而我住在医院,但我还是精神饱满地坚持上好示范课和为学员开讲座,坚持听完所有学员和成员的汇报课并组织评课交流活动。
受我的影响,所有学员都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跟岗学习任务。其实我只是在尽一份“师傅”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与“高、大、上”无关。在这10多天里,我累并快乐着。
4、诚当一辈子学做好老师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所以要学做好老师。
作为一个已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我的座右铭很平实,很简单,那就是——一辈子学做教师,做一辈子的教师。也许在外人听来并不响亮,但笔者深谙其义,因为它概括了为人师者的内涵和努力方向,也正是对教育事业地热爱让我在工作中一直充满激情,而这种激情也感染着我工作室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好老师一定是追求教育幸福的教师。张爱玲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爱是相通的,有爱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走过24年的教师生涯。回首过去,我恍然发现——原来我爱着教育,而教育也正好爱着自己!我在车上看书时,我在整理教学思路时,我在写文章时,我在与学生谈心时,我在指导青年骨干教师时,我并不觉得累。我好想说,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学做好老师”的路上享受着教育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