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正高特级引领工作室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胡兴桥 - 彰显地域特色,秉承岭南文脉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 胡兴桥 发布日期:2019-05-20

好的工作室,一定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为特色老师愿意加入,因为特色学生更感兴趣。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从2006年开始,就着手研究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问题,这是我的优势与特色。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强调“教育要秉承传统文化”,勿“去中国化”,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现实教育问题高屋建瓴的声音,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我认识到,作为曾一度被调侃为“文化沙漠”的广东,我们的师生应该有所作为,而且,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大省,怎样面对自身的地域传统文化、如何面对多彩的外来文化,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广东的学生才有可能真正从思想上安身立命,做个有胸襟同时又具有本土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特质的岭南人。只有教师培养的学生具有本土情怀、具有岭南和中华的传统文化情怀,他才是一个真正能够走向世界的人。于是,我开始了较长时间的顶层设计。

第一部分:胡兴桥名师工作室的顶层设计

一、工作室命名:“岭南语文工作室”。

作文语文教师,自当与学科挂钩,说“岭南语文”,是说“语文学习”打上浓厚的“岭南色彩”,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语文教学。因为从2010年开始,我所主持的“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文化教学”的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的子课题,该课题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而该套教材是在陈佳明等老一辈粤派语文人的努力下编辑完成的,结合粤派语文教材进行文化教学,岭南特色十分明显。有据于此,将工作室的名字定位为“岭南语文工作室”,既有理论支持,也有实践依托,便于工作室开展持续性的深入研究工作,也能出特色。

二、工作室的宗旨:彰显地域特色,秉承岭南文脉。

作为一个有特色的语文工作室,应牢牢地抓住本土文化做文章。我们认为,语文教育的实质是文化传承、改造、创生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曾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失败”①,而“每一种文化就其实质来讲都有地域性”②,“文化的完形是地区性的,而和种种集团之间的已知的关系并不甚关联”③。这种带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我们称之地域文化,它“是在人类的聚落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以世代积淀的集体意识为内核,形成一种网络状的文化形态、风俗、民情、宗教、神话、方言,包括自然生态和种族沿革等等,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系统。”④

地域文化深刻影响了主体深层文化心理结构,这种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处在地域文化背景中的人是“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任何具体的语文教学都回避不了这种背景,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种原生态生活的课程资源的价值,以展示语文学科的生命能量。《新课程标准》 就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以语文教学的视角,关照地域文化,是每个具有前瞻意识的语文教师的教育使命和文化责任。地域文化以何种方式关涉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大胆将工作室的宗旨定位为“彰显地域特色,秉承岭南文脉”。

三、工作室的工作方式:LDC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LDC)——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比较”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是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盖伦教授、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伊恩博士和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康长运博士共同发起的国际研究合作项目;该项目已经得到加拿大国家社会与人文科学委员会的批准和资助。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中国项目组(LDC)由李玉平、刘可钦、康长运共同主持,主要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不同层面建立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策略和途径,通过引导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和合作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以适应社会变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对于这项研究成果,笔者曾作为湛江市校本研修专家,进行过专门的解读,所以大胆引用进来进行理论指导。

第二部分:胡兴桥名师工作室的开展方案

一、形成工作室特色的基础雄厚:以课题作沉淀

1、本人对粤教版教材已有较深入的研究。针对粤教版教材的探究,本人主持课题“高中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获得湛江市教育成果二等奖;2008年,本人主持的“新课标背景下探究式语文学习模式研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育教学艺术成果一等奖”; 2009年,本人主持的“紧扣新教材,践行新作文”课题,获得广东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2、本人对岭南文化已有较深入的研究。2010年10月,本人带动全校语文科组老师,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之前为十一五)“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的子课题——“粤教版背景下文化教学与文化作文”研究,并在重庆、北京、湖南等地与全国10多生省市进行交流推广,于2013年10月顺利中期结题。2014年3月,本人的专著《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一书,已经通过“语文出版社“的出版选题,将于2014年公开出版。

3、该项目将获得广东省教研部门的理论支持。2013年12月,本人受省语文教研室王土荣先生的邀请,参与他主持的“构建广东特色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教材体系”研究,并承担该课题的子课题“以粤教版教材为蓝本,融入岭南文化”的研究,本人的这一子课题,是最能体现“广东特色”的,将直接得到来自省教研部门的理论支持。

二、形成工作室特色的可行性阐述:以课题作方向

(一)地域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背景语境。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斯基曾经提出过“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不了解语言的社会传统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的确切含义。他又将语境分为“文化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文化上下文”指讲话者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⑤。 实际上,这只是从语义理解的角度承认文化语境的作用。我们赞同语文教学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成以符号为媒介的一种交往活动,想要达成广域的教学主体交往,交往的内容、手段,以及主体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马林斯基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因为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的主体是人,基本来自于同一文化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同的思维方式,而教学行为也必然受到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生活在同一文化地域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受到当地社会习俗的影响和制约,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用适合当地文化语境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二)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地域传统文化特点。

倪文锦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教材编制的本质在于选择文化”。⑥他重点谈的是语文教材对文化的纵向选择, 而实际上,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的文化选择还存在着一个横向选择的问题。语文教材由以前的一纲一本变成了一纲多本的形式,各个地方可以编写自己的语文教材了。由于教材的编撰者有自己特定的地域文化,又因为教材的受众是广大的学生及教师,教材编撰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一定会考虑教材使用者方面的一些问题,而教材使用者的一些特征又正是包含地域性文化在内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者在考虑教材受众特征时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受众主体的地域性文化因素。这也就意味着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了。

(三)地域传统文化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每一所学校总是处于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于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便成为影响学校差异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学校中的学生、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还是与课程相关的其他活动,都处于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这决定了学校课程、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富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学,必然要考虑到地域文化背景因素,立足当地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钱理群先生在《贵州读本》一书中说:如果年轻一代,对中国这块土地,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上无知,在情感和精神上疏离,我认为是很可怕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遗产,不仅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关系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因素,可以从文本研读、课后阅读、 写作等方面多方位着手,贯穿课堂。教师不妨以课文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比如《故都的秋》、《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等,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的时候,可以以这些具有突出地域色彩的文章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引导等等,后文会详说,此处略。

三、形成工作室特色的具体运作:以课题为抓手

关于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前者只是后者的教学资源,而不是现成的教学内容,目前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一体两翼”,即以中学“教材”为主体,以“阅读”和“写作”两翼来构建有效的地域文化教学。

1、以教材为主体

地域文化的多元与教材编写的多元,为中学语文教师教材运用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长期以来,我们把教材奉为圭臬,自有其好处,也有其弊端。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正在逐渐改变这种情形,尤其是“必修”和“选修”的出台,学生阅读的视域正在扩大,教师的教学选择的余地随之变大。以“教材”为主体,是对教材的尊重,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无疑具有丰厚的文化含量,而那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本土”篇目,更具有鲜明的“本土”风貌及情怀;对于写作单元的教学,自然可以将写作的笔头融入鲜活的地域文化生活。同时,以“教材”为主体,降低教师文化教学的难度,一般不用单独编辑教材,当然,条件成熟的亦可。

2、以“阅读”为翼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深入,在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阅读”的方式、内容更为灵活,以教材阅读篇目为蓝本,定向选择一些有地域特色(包括其他地域特色)的篇目,比如教贾平凹的《秦腔》,陕西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实地观摩,集体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充分感知“秦腔”的产生背景,生成条件以及表现形式,进而分析得出“秦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在精神。充分利用好地域文化特色,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真正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当然,并非所有篇目都具有地域特色,这需要教者把握好适当的“度”,进行因势利导最好。

3、以写作为翼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地域性的文化心理同构,本地域的人文精神,学生大都亲身濡染,作文立意、个性可因此得以彰显;同时,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生活构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比如地域性的古迹、名人、绘画、戏剧、建筑、美食、方言等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触点,而这些素材耳听目见,甚至可以信手拈来。第三,本地域特有的语言,援引得当,也可增强文章表达的生动性。概言之,从文章的立意、选材、语言等方面加以考量,自然会解决当前学生作文“假大空”的败局。

另外,我们还根据工作室的需要,吸纳了九江中学、阳江一中、湛江一中、西樵小学等学校的成员,使得课题研究更加具有代表性。

第三部分:胡兴桥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开展

一、活动过程简述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再说,任何作家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割裂其在生活地的文化经历,抹杀地方文化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正所谓鬓毛虽衰而乡音难改,世事消磨而镜湖旧波。所以解密他们作品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无疑会为阅读者新开一扇窗户。很多入选初高中教材的文学作品带有浓浓的地域文化色彩,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如果仅局限于一般意义的诠释,可能会导致理解抽象化符号化;如果能更好地解读文章中隐含的地域性文化密码,则会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1、实地考察阅读文本内容,感悟岭南文化

如果教材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我们不妨引领学生进行一番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中去感悟岭南文化。比如我们执教《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通讯,该通讯内容反映的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针对的是深圳的改革开放,作为珠三角的学子,首先是有很直观的感受的,表现在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的现代文明十分发达,具有其他地域不可比拟的优势。学生如果进行实地考察,对于某些乡镇的今昔对比,对于某些亲历者的调查采访,就可十分生动地凸显这篇通讯在改变深圳这座城市之中的关键性的历史意义。就会明白深圳人为什么那么敬仰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将他的画像、字迹等内容矗立于深圳街头。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会进一步了解深圳人集体凸现出来的岭南人文精神,他们开放、兼容并包、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特别是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都会通过各种鲜活的实物、典型的事迹、生动的教材呈现出来。

如此,上好一篇课文,感悟了一方水土一方政治一方文化,学生所做的这些功课,是入心入情的,因为案例就在自己的身边,一篇看似充满政治气息的课文,却在学生心中演绎非常感性的地域文化认知,这就是新教材关注地域文化因子,有意识让学生在母体环境中学习语文的初衷吧。

2、结合岭南文化阅读文本,加深文本理解

如果遇到非岭南的地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岭南的地域特色,对照阅读文本的相关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根据文中所写的“祝福”情景,要学生思考湛江本地过年有哪些习俗,与文中叙写的有哪些相似或不同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就会来了兴趣,纷纷发言。很快地缩短了语文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课堂气氛也会随即变得活跃起来。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本地过年的习俗与江浙一带的习俗大同小异: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过年:扫房子、贴春联、办年货、杀鸡宰鸭,细心地准备年夜饭、一家人吃年夜饭,互相祝愿、放爆竹辞岁、给小孩子封利是、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等。这样一引导,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文中“祝福”的情景之中去,接着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放在“祝福”的环境氛围中去展放,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中学习,一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会迎刃而解。

3、借助语文活动与实践课,提升阅读厚度

语文的其他课程形式,充满了岭南特征,利用好这些新形式,也会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认识自我”这一活动单元时,可根据课文设计,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出生地:通过实地观察、追问、会谈、拍照、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出生环境、时代、亲人、朋友,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的事件等,进一步了解这些事物与当地的环境、历史传统有无联系。还可组织学生调查老一辈岭南人的特点,当代岭南人的生活方式等。通过活动,学生定会发现自己的成长有一个人文环境,而这些环境可能关涉到文化层面;通过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开展以“某某名字的来源”为题的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了解本人的家族渊源。

条件允许的,还可以“本地方言”为题,让学生考察本地的俚语、俗语、谚语及本地流传的众多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还可进一步考察本地人的服饰、建筑、岁时节日、传统信仰、人际交往等。还可开展“搜集与本地有关的古诗文”活动。还可组织兴趣小组,集体活动,调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溶于一体的名山,进一步了解本地人与此山的情结,了解本地文化的发展脉络。所有的这些研究性学习,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升,以及讨论、交流,相信学生对本地文化会有一个多角度的深入的认识。这样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的能力,收到全方位的效果,使得阅读教学充满厚度。

4、借助“以写促读”方式,提升阅读广度

以写促读,是一种创新的阅读方法,如果能与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结合,自然会让阅读效果提升。比如,广东的阳江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历史上名人辈出。有位教师结合选修 9《人物传记》的教学,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到本地域的名人中来:“大家都知道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一万个理由》的演唱者郑源是我们阳江人,除此之外你还认识多少家乡名人呢?”教者拿出大学书本,问道:“大家知道老师的大学课本《现代汉语》是谁编著的吗?”随之引出了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教者这一问,学生寻找家乡名人的兴致一下子被提起了。为了更全面深入地开展寻找家乡名人的活动,展示成果,教者模仿电视节目录播的形式让学生做一期《寻家乡名人足迹,学家乡名人精神》电视节目,学生热热闹闹地行动起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好角色(主编、记者、电脑制作员、主持人等)去寻找各个领域的家乡名人:喜欢历史的介绍南朝越族首领冼夫人;爱好书画的介绍黄安仁、苏天赐;喜爱诗词的介绍阮退之、谢绍祯;喜好音乐的介绍何士德、冯国栋;等等。优秀稿件正是一篇篇优秀的人物传记,教者将这些优秀成果展示到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中,大家在欣赏杰作的同时感受到名人的精神品质并深深地为阳江名人而自豪,那最后来进行《人物传记》的教学,就显得轻松而富有成效。

同时,在教“必修3 第一单元”《感悟自然》时,该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美好情感。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阳江有着丰富的资源:千年古船“南海一号”、 “中国最美十大海岛”海陵岛、“南国第一名胜”凌霄岩,还有阳江温泉、白水瀑布、八甲仙湖等等。于是在这一单元的扩展学习里,教者组织了《阳江美景推介会》活动,引导学生亲近、介绍身边的家乡美景。学生们各出奇招:有的配图讲解,有的唱山歌宣传,有的以小品形式介绍,更有学生介绍家乡一些没有开发的自然景观,呼吁大家跟随他去旅游等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和体会,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并提高了对于美的感受力、想象力等等,这都是借用地域文化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范例。

5、借助地域特色语文课程,提升阅读宽度

在现阶段,有些特色学校的特色科组,创设了很好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包括校园文化)的课程,再此单独提出,给予强调。比如,有学校利用晨读时间,除了让学生朗读背诵规定课文外,还编写了本地域著名人物的诗、词、文章印发给学生诵读,比如孙中山和梁启超,教师们编印了如《孙中山文选》、《梁启超文集》等校本读物,要求学生对孙中山的成长史、梁启超的爱国精神耳熟能详。通过诵读,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了解了孙中山、梁启超对民众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的同情与关注,对国家社稷的前途的忧思,感受其民本思想的光辉。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内涵,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达到了以教育传承文化的目的。

6、借助地域特色语文素材,提升写作质量

(1)指导学生进行文化素材的积累

要改变学生喜读怕写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因为针对的是中学生)关注身边的知名文化品牌:比如粤语、粤菜、粤剧、岭南服饰、岭南盆景、岭南建筑、岭南画派、岭南民俗等等,进行专题搜索积累,丰富学生的素材储备。

(2)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岭南文化素材

一是在叙事中融注文化现象。在作文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融注相关的文化现象,使自己的文章因为岭南文化素材的介入,从而更加真实、真切,也更加动人。二是在抒情中设置文化背景。写人叙事,我们要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将这些人与事置于大家熟知的岭南文化背景之下,那么这些情感会因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而更加生动,更加感人。比如有个学生写“怀念”这篇作文,就给文章设置了一个“年例”的文化背景,来怀念外公的可亲与可爱!三是在议论中援引文化素材。生活中存在很多关于文化的现实问题,如果学生在针对文化现象进行文化议论时,自然会叙议结合,并且会传递相应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里面自然也会关涉到文化素材⑨。有了较强烈的岭南文化素材意识,学生在平时作文、考场作文中,都能自觉地向岭南文化方面进行牵引、拓展,文章也因为考生具有鲜活的生活体验、感受、认知,也进而能深入地切入文化内核,进行文化方面的思考与开掘,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引领,在学生、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文化作文教学,出现了很动人的气象。

二、工作室活动个案举例

活动刚开始是个小游戏,根据足球、篮球等十二个运动项目制作若干个小卡片,每人抽一张,然后寻找相同项目的同伴,不过不能说话,只能通过动作寻找。在快乐当中,大家找到了自己的伙伴。

主持人蔡沐瑶和姜春红上场。

蔡:刚才大家通过活动找到了自己的研伴,很开心是不是?(齐答是)

姜:今天咱们围绕粤教版教材,来研讨写作怎么更好地体现岭南文化。(根据分组,自主选择研究研讨,喝茶研讨环节略。)

蔡:好了,咱们分组研讨了近20分钟,下面我们请工作室的书法家冯永和(和叔)做记录,大家开始集中发言。(和叔拉出工作室黑板,进行现场板书。)

姚巍:我不小心和黄校长同组,觉得压力特大(笑)。所以先开个头,咱们研究的粤教版教材必修一中的作文教学。咱们觉得必修一中的“认识自我”,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父母、长辈、师长、查询网站、搜寻自身成长照片、视频;充分了解自身出生的岭南文化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了解自身身上的岭南文化特点,写一篇具有岭南文化特点的“自传”。

罗敬雄:老妖(姚巍的昵称)的点子很不错,生于斯、长于斯,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有岭南文化的影子。(微笑)

黄旭涛(黄校长):让孩子们动起来去收集岭南文化因子,在写作中碰撞出生命的火花,一方水土一方人,老妖的这个建议很好,相信这样的自传别人爱读,学生爱写。可能会出现很多用心的文章,给老妖点个赞。(笑声,和叔板书:第一单元:岭南文化特色自传。)

刘凡珍:我跟仙女(王卫阳老师在我们工作室称“仙女”)在一组,我先说,后面“神仙来指路”(笑声)。我们研讨的是必修二的写作单元,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验情感”,我觉得学生可以结合咱们岭南文化特色,来表达自己对这些特色的喜爱。我想看看仙女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王卫阳:叫我仙女,都不好意思了(脸红,大家笑)。我觉得珍爷(刘凡珍在这里通常被叫做“珍爷”)说的不错,如果稍微进一点,比如岭南人具有“敦实开放”、“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等特质,这些特质肯定在孩子们自己或他人身上都有体现,如果从这些方面直接让孩子们去体验,是不是更好?

姚巍:果然是仙女啊!(笑)珍爷和仙女的两种方案都不错,我更爱仙女!(笑声一片)(和叔板书:体验情感:岭南特色、岭南性格。)

张志云:我跟雷泽兵老师一组,我们研讨的是必修三的写作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悟自然”,我觉得岭南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珠江、岛屿、大海、越秀山、白云山、各色岭南植物、动物;各色水果、庄稼……“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一方文化”,可让孩子们选择感兴趣的岭南自然景观,结合背后的文化精神,写一篇写景类的文化散文。(掌声)

雷泽兵:张志云说的已经很好了,不过,我作为禅城区政协委员,近几年也做一些关于咱们佛山自然环境保护的提案,觉得一些很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因为经济的开发,导致了认为的破坏,学生是否也可以围绕自然景观的破坏发表一些看法、建议呢?

众人:对,可以补充进去。(和叔板书:自然景观:爱与伤痛)

姜春红:现在轮到周影雯和胡哥(胡兴桥)一组了。(微笑)

周影雯:还是我先说吧,待会胡哥总结(众人笑)。我们研讨的是必修四的写作单元,其主题是“关注社会”,我觉得岭南社会中存有各种文化现象,各地市都有文化名片、文化代言、还有各色文化习俗、文化嘉年华等等,学生可以关注其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搜集第一手材料,发表看法,写一篇文章。(掌声)

胡兴桥:呵呵,好吧,我就做个简单的总结吧。周影雯老师涉及的社会文化现象,的确在咱们岭南地区十分丰富。基本涵盖了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写作内容。作为主持人,我觉得岭南文化就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是流动在孩子们身上温热的血脉,是写作用之不竭的财产。我们从这些方面去引导孩子们写作,孩子们就会觉得写作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些文化因子就在自己的身边,是触手可及,并且有自己的思想的。我为今天每个成员的讨论点赞!(掌声,笑声)(和叔板书:关注社会:思辨文化)

最后,黄婷老师负责合影。形成活动实录。

注:这是我们工作室活动的一个缩影,教师在“LDC”理念的指引下,真正体现了“学习发展共同体”的作用。

第四部分:胡兴桥名师工作室的阶段成果

一、课题的影响力受到地域学者的关注。

工作室开展特色研究以来,师生爱语文,特色课堂生动活波,教学成果斐然。同时也引起了岭南学者的关注,现摘录两则,以飨读者。

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研究院王土荣先生观摩了我们工作室的公开课后,他这样评价:他说,第一,岭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启发是教师学生生活资源成长历程完全可以开发为语文教育教学的资源。第二,只要将学生、学校的地域文化开发为语文资源,教学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就可以增强语文教育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令语言的表达更加充实,亲切。第三,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让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融合,无论是饮食、劳作,或是娱乐,都不会没再在低层次中徘徊,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平凡的一举一动、一枝一叶从中感受其厚重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对文化的这种感觉、知觉和意识,会自然与师生身心发展相结合,形成精神和灵魂的共振同化,并产生强大的文化力量。

华南师大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建森教授观摩了我们工作室的工作后,他认为我们工作室的价值在于:1.引领中学生回归文化之根去探究阅读。这种结合地域文化资源的作家作品学术解读,是经过自己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探究后得出来的,与那些照本宣科、或者无“根”臆测的语文阅读教学,非同日而语的。2. 从最熟悉、最喜欢的地域人物事件入手,调动中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内驱力。我认为这种通过阅读和写作教学引领中学生回归地域生活之源的语文教改,让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了源头活水,能够“展示语文学科的生命能量”。

二、工作室课题的相关专著公开出版

主持人胡兴桥老师的专著《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一书,2015年7月由学科最高出版机构——“语文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进行了“地域文化之于语文教学”的系统研究,并配发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实录,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最好范本。

三工作室老师及参与学生业绩斐然。

截止2016年3月,工作室成员积极发动学生进行文化作文的研习、写作,已经结集《文化散文》、《文化小说与传记》、《文化随笔》、《文化评论》、《节日文化作文》、《文化考场作文》、《文化获奖作文》、《文化读评作文》等作品,玉100万字,这些作品,深深地影响了        工作室的老师,是对老师工作付出的最大回报。

从2010年11月开始,我们工作室全面实施了岭南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研究与实践,工作室近30位老师、全校3000余学生均参与其中。经过3年多的坚持与不懈努力,取得了卓然成效:2011年、2012年,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竞赛,获奖达300余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10余人次;2011年—2014年,佛山三中的语文高考成绩在禅城区取得领先,多次在市区统考、高考中各项指标位列第一。参与实验的老师在禅城区、佛山市说课比赛中,多位获得一等奖、特等奖。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老师,在广东省教研室举行的高二选修课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广东省写作教学课堂案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总课题组举行的全国文化教学大赛中,分获一等奖、特等奖。我校课题组的老师,还多次担任全国文化作文、全国文化教学大赛的主要评委,并代表佛山市第三中学,在湛江开发区、恩平、阳江、重庆江津区、重庆大足、北京清华大学、湖南张家界等学校进行课题的展示与专题讲座,受到与会的专家、同行及学生的热烈欢迎。而作为最受益的佛山三中,本课题的成果正在向其他学科、其他部门辐射。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