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京地区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例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201410期 作者:肖林元
作者简介:肖林元,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内容提要: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培养力度的加大,以名师工作室为重要载体带动和引领骨干教师发展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一种选择,名师工作室建设也因此有“井喷”的态势。但是,在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发展特色不够突出、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运作成效良莠不齐和规范管理有待提升等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要通过制订成立名师工作室的标准严把入口关,通过实实在在的经费支持提供物质保障,通过成立监督检查机构和制订奖惩考核制度巩固和扩大成效。
名师工作室建设如何从“栽花”之势形成真正的“开花”之效,仍需各方作出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本文拟以南京地区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例,分析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要特征和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效性的推进策略。
标题注释: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项目编号:FHB120479)研究成果
名师工作室顾名思义,其核心人物或领军人必定是在一定领域内有影响且知名度较高的名师,通常以名师的姓名或学科特色而命名。近两三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培养力度的加大,名师工作室建设似乎有“井喷”的态势。就目前情况看,教育发达地区的名师工作室呈现出喜人的竞相“栽花”局面。一些名师工作室也不负众望,的确成为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锻炼骨干教师、培养优秀教师、打造领军教师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然而。从已建名师工作室的现状来看,还有不少地方仅仅停留在“挂名”状态,并没有进入实质性运作;有的即使进入了运作状态,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名师工作室建设如何从“栽花”之势形成真正的“开花”之效,仍需各方作出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本文拟以南京地区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例,分析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要特征和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效性的推进策略。
一、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要特征
(一)稳步推进
名师工作室最早发端于新课改前期。从调研数据来看,南京市最早的2个名师工作室建于2002年,基本上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同步启动,这在全国也基本上是走在前列。2002年至2008年,南京市名师工作室数量处于小步伐稳步增长状态,每年以1~3个的数量增加;2009年至2013年,南京市名师工作室数量进入大步伐稳步增长状态,每年以15~30个的数量增加,其中,2012年全市新建了30个,占总数的25%,达到了历年增长的高峰。从12年的发展历程看,名师工作室的“栽花”之势较好。
(二)草根拉动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得益于教育行政的外部推动,但主要取决于名师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依据调研数据,最早由南京市教育行政主导挂牌的名师工作室建于2007年,至今仅有8个;由区教育行政主导挂牌的名师工作室则始于2002年,而且此后的12年间一直持续稳定增加,未有间断,目前已经达到了70个;由学校主导挂牌的名师工作室也从2008年起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目前已经达到了42个。由此可见,名师工作室建设具有较好的“草根性”,呈现出明显的“自下而上”的特点。
(三)双向提升
名师工作室是由名师带领一批优秀教师组成教与研的发展共同体。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名师工作室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具有学科领域的实践智慧和先进理念,因而对其成员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名师的带动和影响下,工作室成员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操作活动,积淀扎实的学科知识,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培养敏感的研究意识,锻炼高超的教学技能,为今后成为名师打下丰厚的基础。与此同时,工作室成员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思维方式的个性化等因素,也为名师创造了启迪思维的“场”。因此,无论是名师还是成员,他们在参与工作室的各种活动中都不断得到了提升。
(四)多维辐射
从发端之初,到目前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井喷”态势,名师工作室之所以能够得以持续稳步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使命不仅仅是“一枝独秀”,还有“百花齐放”,即名师工作室建设不只是满足自身成员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还要把团队的智慧和成果推向全校、全区乃至全市,进而实现多层面的提升、全方位的引领,推动教育事业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南京市有些名师工作室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由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领衔的“曹勇军名师工作室”,不仅带动了其成员的发展,而且辐射影响到玄武区一大批语文教师的快速成长。
二、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突出问题
经过12年的发展,名师工作室建设成效显著,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在教学研究、队伍培养等方面发挥较好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典型。但我们也必须直面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栽花”和“开花”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发展特色不够突出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不仅是因为他出色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效,在某种程度上还在于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工作室冠以“名师”称谓,这就意味着工作室应该围绕“名师”发展特色,充分挖掘每一位成员所具有的名师潜质,用“名师”的特色激发、培育成员的潜质。因此,从理想状态来看,有多少名师工作室,就应该有多少种风格。但通过调研发现,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特色并不突出。首先,从工作室命名来看,120个名师工作室中有99个遵循了一般性规则,即以“名师姓名+工作室”的方式命名,如“孙双金名师工作室”,所占比例为82.5%;有16个是以“名师姓名+任教学科+工作室”的方式命名,如“王伏才政治教育工作室”,所占比例为13.3%;有3个是以“研究特色+工作室”的方式命名,如“‘潭之韵’工作室”,所占比例为2.5%;还有2个是以“学校校名+工作室”的方式命名,如“虹苑中学名师工作室”,所占比例为1.7%。其次,从工作内容上看,名师工作室一般还是围绕具体的学科教学开展活动,重点是学科教学业务指导,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在凝练工作室特色、形成品牌效应等深层次活动方面探索较少,难以体现工作室团队成员的研究价值。再次,从工作形式上看,工作室的活动往往还是拘泥于听评课、专题讲座等传统形式,缺少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新型活动形式,难以调动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
(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卢志文说:“走得快,一个人走;走得远,大家一起走。”名师工作室作为促进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应该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然而,调研数据显示,在推动该项工作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第一,数量差距悬殊。从调研数据分析,有些区虽然工作室数量不多,但全部为区级或市级;有些区虽然数量很多,但全部为校级;有些区不仅数量少,且全部为校级;有些区不仅数量多,且绝大部分为区级,少部分为校级。按照常理分析,一个区域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状况,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级别来看,应该与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程度和名师数量相匹配,但事实上有些区域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并非这样,根本原因在于区域的教育行政推动力度不够。相反,凡是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以及一些教育欠发达区域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则呈现出良好局面。第二,投入差距较大。从调研数据来看,现有的8个市级名师工作室中,6个的活动经费源自学校财务支持,2个没有任何活动经费支持;仅有6个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区级的名师工作室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其余则没有;其他12个区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对本区域内的市级和校级名师工作室给予任何经费支持。
(三)运作成效良莠不齐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是一个有组织的团队,其目标是促进所有成员的发展与进步,并通过成员的发展与进步带动更大范围内的教师发展,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要使其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团队”,必须建章立制。从调研情况来看,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有机制有成效。例如,“黄本荣名师工作室”不仅从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两个方面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而且探索出“基于项目推进方式的教育行动研究”运作模式,工作室成员定期围绕既定的话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工作室成员近三年来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发表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是,这类工作室占总数的比例不足30%。第二类,有机制无成效。一些工作室在成立之初虽然也制定了有模有样的工作机制,也尝试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却执行不到位,活动时有时无,成果也无从谈起。此外,一些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虽有成果发表或出版,但却集中于“名师”一人,工作室本身的活动缺乏推进,工作室成员没有得到较好指导和发展,整体成效缺失。这类工作室约占总数的60%。第三类,无机制无成效。还有约10%的工作室除举行了挂牌活动外,基本上再无任何动静,是名副其实的“空壳”。形成这三种类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工作室各项活动推进依靠的主要是领衔人的行为自觉,而不是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目前,由于各工作室领衔人在本区域乃至全市、全省或全国都比较“有名”,不仅平时教学工作比较忙,而且还要到处讲学指导。在此种状况下,如果领衔人主观上愿意为工作室的发展付出努力,工作室自然会发展得好一些。反之,工作室的发展则会受到很大局限。
(四)规范管理有待提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名师工作室的良好运作需要领衔人及其成员的热情和共同努力,需要具有约束团队成员的内部推进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工作室的常规管理等外在力量的推动,也是其有效运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然而,从调研情况来看,无论是校级的还是区级的或市级的,无论是有经费支持的还是无经费支持的,多数名师工作室普遍缺少这种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与引领,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成员的选拔缺少标准。名师工作室本质上应该是由名师带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一个有组织、有目标的团队。这个团队是孵化未来名师的有效平台,是推动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因此,工作室成员的选拔应该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条件。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谁能成为工作室成员,主要取决于领衔人的主观喜好,选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二是经费的使用缺少监督。尽管有些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本区或本校的名师工作室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对这些经费的使用情况却没能进行很好的监督;即便有些单位注意到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但走形式和过场的居多,缺少严格的审核。三是目标的达成缺少考核。调研显示,有些工作室不仅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且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达成了部分和全部目标;有些工作室虽然制定了发展目标,但缺乏实现目标的动力和举措,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工作室根本没有任何发展目标。对于这种鱼目混珠的情况,市、区、校都没能进行有效考核,因而导致出现“做得好,没有表扬和奖励;做得差,也没有批评和惩罚”的状况。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把好“栽花”之关
名师工作室的成立,既可以放大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更多优秀教师搭建发展和成长的平台;也可以促使名师在已经成名的基础上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取得更多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还可以更广范围地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鼓励名师积极成立工作室很有必要,但必须从源头上把好名师工作室的“栽花”之关。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工作室的发展梯度。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梯式发展规律。名师工作室的数量,校级应该最多,其次为区级,市级相对更少,最终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建构模式。而目前名师工作室的现状是市级数量明显偏少,校级数量居中,区级数量最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拿在手上,需要教科和教研业务部门的合作介入。市级需要综合全市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等名师的整体情况,合理规划发展梯度。同时,要遵循“自下而上”的发展原则,选拔成立一定数量的市级名师工作室,改变市级建设“落后”的状况,形成市、区、校三级名师工作室的塔顶。区级需要从本区域名师和教育发展程度的现状出发,鼓励符合条件的名师成立校级工作室,并从中选拔和挂牌适量的区级工作室,推动区域内名师工作室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科学制订成立名师工作室的条件。成立名师工作室是名师一种自发的、自愿的和内在的需求与愿望。但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必须具有明晰的条件和规范的要求,并通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后才能批准成立。工作室成立的要求越规范、越清晰、越具体,申请人越能掂量成立之后能否适应和有效开展工作。市、区、校名师工作室的成立条件可以从挂牌名师的要求、工作室成员的要求、工作室的主要任务等方面予以细化,再通过材料审核、现场答辩、学校访谈等途径进行全面考察,切实把好工作室的组建之关。
(二)提供“育花”之需
调研数据显示,南京市120个名师工作室中,有独立办公地点的占70%,有1万~3万元较为稳定经费来源的占80%。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名师工作室没有任何经费来源,也有众多的市、区级名师工作室并没有享受到市、区级财政经费支持,比较有限的经费仅仅来自学校。此外,除少数名师工作室既有机制又有成效之外,多数处于“有机制无成效”或“无机制无成效”的停摆状态,基本上没有任何工作运作和进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第一,提供实实在在的经费支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为名师挂牌成立市、区级工作室的同时,应该给予配套的工作经费。学校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比例的经费支持,从而为名师工作室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此外,还必须制订科学具体、操作性强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范经费专款专用。第二,制订具有引领性的建设要求。成立名师工作室不是为了摆样子,不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验收,而是为了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事业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不能停留在各级名师工作室自己制订发展目标的层面,而应该根据本市、本区、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发展需求,名师及其工作室成员的基本情况等制订具体而明确的建设要求。比如,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1~2年或3~5年)的建设与发展,名师工作室在自身机制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不同层次教师培养、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发表或出版等方面究竟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作出具体规定,提出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各级名师工作室才会有压力和动力,也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第三,搭建丰富的交流研讨平台。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发挥自身成员的智慧优势,更需要借鉴其他工作室运作的成功经验。因此,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跨区域的名师工作室交流研讨制度,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也可以开展不同城市间名师工作室的对口交流活动。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建立联片教研制度,形成区域研究特色。学校可以建立起与市、区级名师工作室的网络对接,形成有效沟通机制,为本校名师工作室参与更多更高层次的交流研讨活动创造机会。
(三)讲求“开花”之效
名师工作室的“栽花”最终为的是让其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取得切实的成效。当前,尤其需要在提高和检验“开花”之效上下工夫。一是需要成立监督检查机构。从调研情况来看,各级名师工作室有无内部规章制度、有无具体的发展目标、建设成效如何等情况,均缺乏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这也是导致工作室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建议市、区、校三级管理部门在制订各级名师工作室建设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专门负责考核、督促各级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市级监督检查机构可以由师资发展处牵头负责,区级监督检查机构可以由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校级监督检查机构可以由教科室或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二是需要制订奖惩考核制度。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市、区、校三级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成效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对于那些达到或超出预期建设标准、取得良好成效的名师工作室,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在经费、人员、时间、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对于那些没有按照建设标准完成相关任务“有名无实”的名师工作室,可根据考核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提醒、督促和撤销等形式的处理,以优化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大环境,使其真正成为教育领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