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学科名师工作室集锦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崔燕 - 一间工作室到一座“立交桥”的距离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崔燕 发布日期:2018-09-28

2015年新年的钟声里,崔燕名师工作室成立了。在一年的幸福征程中,我们穿梭在课堂,醉心于课程开发,沉思于课题实践。汲取、成长、飞跃。我们在共读、共写、共研中丰富着,成长着。对于我们来讲,一间装帧优美的工作室已经变成了一架成长的“立交桥”,帮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成长方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大胆创新,采用“核心问题思维导图+课例观察+读书交流+梳理反思”的模式,将读书交流会转变成一种新的教研方式,这一做法在东营教育电视台报道;我们的微论坛研究成果《一线教师如何亲近课程开发》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刊载,厘清了许多一线教师对于课程的模糊认识;在东营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四名成员的课例获得一等奖,两名成员获得二等奖,并被推送为山东省远程研修网络资源。2015年10月,万雪燕、吴兆艳参与全市优质课评选,李丽、姜晓云、张静、邵素珍多次在全校执教公开课,张静获得县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16年6月,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在《现代教育》报道,7月,崔燕老师个人教育专著《顺着孩子的目光看教育》出版……我们何以在短暂的时间里踏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一、“我的愿景对你并不重要,唯有你的愿景才能够激励自己!”

2014年底,崔燕名师工作室在制定相应的准入制度后,以自愿参与的方式招募到来自城乡的十名骨干教师。邀请东营市教科院孙传文主任和聊城师范大学教授做指导专家。和其他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一样,制订了必要的工作室规章制度,但是,与其他工作室不同的是崔燕名师工作室开放的准入和准出制度:无故不参与名师工作室活动两次的自动退出;学期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退出;中途感觉不适合自己的可以申请退出;能吃苦,想成长的老师可以随时提出申请,可以从旁听到参与,到正式成为一员,教师可以有一个较长的“试学”期。

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将名师工作室成员凝聚在一起,找到共同的发展方向,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在一个团队中,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及时给大家提出一个共同愿景,为大家带来希望之光。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动力。好的“共同愿景”往往需要与具体的“个人愿景”结缘,才能爆发出巨大的动力。正如汉诺保险人欧白恩所观察到的:“我的愿景对你并不重要,唯有你的愿景才能够激励自己。”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又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常识。因此,如果有意在一个团队中建立一个共同愿景,首先就应该持续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

(一) 大愿景,小目标

崔燕名师工作室在确定了工作室相关制度之后,将一份《个人发展规划清单》摆在每一个成员面前,“未来,你期望的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你喜欢的和擅长的教研方式有哪些?”“你的专业发展优势和缺陷在哪里?”“列举教育教学中你最困惑的三个问题”……在成员上交清单之后,名师工作室梳理和分析了大家的问题,最终确定以问题最集中的“课程、课堂、课题”为研究中心,采取线上线下两种交流方式,确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总体愿景。在这个愿景之下,每为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按照教师梯级培养层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层级(县教学能手——县名师——市教学能手——县教育名家——市名师——市特级教师(市教育名家)——省教学能手——齐鲁名师……)作为具体的目标。如,李芹老师老师选择的市教学能手,陈成君老师选择的是东营市名师,张静老师选择的是县教学能手……大愿景,小目标,让名师工作室成员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阶梯。

(二) 文化熏陶,榜样示范

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什么去推动成员成长?怎样唤醒成员成长的渴望?这是每一个名师工作室需要考虑的问题。名师工作室是一群有梦想、有追求的老师自愿聚集而形成的团队,东营市教育局为其制定了具体的考核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研究经费,但是,名师工作室的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一开始的凝聚来自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名师的个人魅力影响,但是,这种力量还不能源源不断地为团队的发展提供动力。只有依靠一种文化的力量,才能让在这个团队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因此,崔燕名师工作室日常活动从传统的任务分配转变成任务自主领取的方式,逐步让成员感受到成长需要“合作”,需要“主动”。需要大家担当的过程中享受成长的幸福。

名师工作室按照发展需要分化出如下任务:读书活动策划、课堂观察安排、教育随笔欣赏、网上论坛设计、活动信息报送、活动内容整理、课题研究等几项,工作室成员自主申领适合自己的任务,提交任务计划,大家讨论之后实施。渐渐的,一种“合作”“共赢”“主动”“幸福”的工作室文化逐步形成。

成长不仅仅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必要的外部刺激。教师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自满和自卑也经常困扰年轻的教师,为此,名师工作室需要不断将榜样展示给大家看,将信心带给大家。工作室主持人责无旁贷,不但要以身示范,而且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榜样教师,不断给团队注入鲜活的力量。胡希霞老师是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尝试在一年级开发了“小音符主题课程”,名师工作室帮助她整理和完善课程设计,并推荐她参与“东营市小班化教育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当工作室成员感觉每周记录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有些累的时候,崔燕老师展示了她一学期利用每天放学后的半小时记录的8万字的小班教育教学随笔……

更让老师们充满激情的是工作室的每次活动都是围绕大家面临的具体的问题入手,每学期的微论坛活动,四次课堂观察和研讨,阅读教研活动,教育教学随笔……这些活动都不是随意而发,而是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比如,2015年3月,围绕工作室成员李丽老师的习作指导课(某一处校园风景),通过课堂观察,大家发现 “写不具体”是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面临的难题,教师的指导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于是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将如何指导学生写具体的方法汇聚在一起,重新授课,取得了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 “这座桥只能让你走到半路,最后几步须你独行!” 

名师工作室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应该是一座立交桥,让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发展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在这里,名师提升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素养、提炼自己的特色,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为他人树立榜样,对他人进行引领。名师在这里是大树,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挺拔了自己。因此,工作室不仅仅是一个office,而应该是大家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workshop”各种思想观念在这里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它成为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试验田。

名师工作室给予你平台,给予你启发,给予你指导,但是绝不会替你行动,躬身实践和独立思考是每名成员需要你独立完成的。就如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桥》中所说“这座桥只能让你走到半路,最后几步须你独行!”成员面临的问题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需要随着思想认识的逐步深入找到解决的思路。一年多的时间里,崔燕名师工作室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鼓励教师带上自己的思想和激情走向广阔的教育实践中。

(一)从共同的问题出发,寻找不一样的精彩

许多名师工作室是把名师的研究问题作为全体成员的研究问题,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并且这样也很难调动大家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个问题与个人成长需求联系紧密,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因此,名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提取大家在教育教学中共同遭遇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崔燕名师工作室将成员的困惑进行了归类:

一是课堂教学中遭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低段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呈现耗时多、效果差的现问题。二是对于课程的认识模糊,课程开发有一定难度,将活动与课程混淆。三是课题研究问题,教师尝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但是缺少课题研究的意识,急需这方面的指导。面对这些多数教师遭遇的问题,名师工作室进行了规划,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一线教师如何亲近课程”作为首要研究的问题;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吴忠豪先生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法》作为基础阅读篇目。在总体规划之下,各位成员根据自己所教的学段,所感兴趣的点选择不同的子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既保证了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又保护和激发了教师各自的研究兴趣点。

2015年4月,在交流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邵素珍老师通过断词、断句,抓停顿指导一年级学生克服拖音、唱读问题;陈成君老师则研究了一年级和二年级朗读的具体要求,应该重在“正确”和“流利”,而不应该刻意在低段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张静老师则通过反复研究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具体标准解读出来……

(二)从平面阅读走向立体式阅读,让理论与实践快速对接

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功训练。过去,都是选择自主阅读,而后进行读书交流的方式。大家无非谈自己的感受或者受到的启迪,或是反省以前的错误做法。总之,阅读是感性的,和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联系甚少,所以很多人觉得阅读是枯燥的,是平面的。

怎样让阅读所得与我们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快速对接呢?崔燕名师工作室推出了“1+3”读书交流会模式,采用核心问题思维导图+课例观察+读书交流+梳理反思的模式。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而后阅读相关书籍或者章节,形成自己的认识;而后观看课例或者课例片段,将自己的读书所得和课例观察结合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就将系统思考问题和课例观察、阅读思考结合在了一起,读、思、议、做相融合,教师阅读和课例观察更具针对性,一些停留在理念的东西在和教学实践结合中“鲜活”起来。

比如,五月份开展的读书交流活动:名师工作室首先指导成员围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问题,画出思维导图,李出自己在这个核心问题之中最关注的问题。而后,认真研读吴忠豪先生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关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章节。观看成员或名师教学课例,讨论交流,形成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本认识和策略。

这种读书方式就将老师的问题有意置于核心问题系统之下,结合所读、所观的课例,将教师的认识引向深刻。教师阅读中获得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进行了对接。

(三) 从独立走向融合,实现工作室问题与学校教研问题的相互转化。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成长共同体是独立的,但是,它同时也是学校的一部分,如果从学校教研活动中分离出来,则会失去生命的活力。依托学校教研活动,把名师工作室融入到校本教研中,建设成动态、开放的平台。崔燕名师工作室将名师工作室重点研究的问题与学校日常教研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学校听评课活动中抛出研究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同研讨;而学校重点研究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评一体化”也成为名师工作室探讨的重点问题,并且启发工作室成员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时刻将课程标准作为依据。4月份,在研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名师工作室邀请教研组长、教研员一起参加,最终厘清了低段朗读的重点在“正确”“流利”而非“有感情”,改变了教师刻意拔高朗读教学,增加学生学习难度的行为。

名师工作室因其成员较为分散,网上联络是比较快捷、及时的方式。每次都邀请学校其他骨干教师一起参与,每次微论坛都有一个主题,比如围绕“一线教师如何亲近课程”可以设计三个讨论小主题:一是我们离课程开发有多远?二是什么是学生需要的课程?三是如何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四是展示大家开发的课程。这样成员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对“课程开发”全面性系统的认识。

三、“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怎样学习更重要。”

李希贵说:“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怎样学习更重要!”名师工作室选择教育公益活动满足教师成长的心理需求,提升成员的思想境界。名师工作室确定了农村定点服务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名师讲座、课程诊断等方式,和广大农村教师一起教研,一起成长。其次,主动承担县区新教师培训任务,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成长比较系统,生动的现身说法对青年教师更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工作室成员也在公益服务活动中发现了成长的意义。再次,承担新教师跟岗指导活动。每年,学校都会有一部分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需要同伴的帮助,名师工作室成员承担一个月的跟岗指导工作,老师的特长不一样,擅长班主任工作的,擅长课堂教学的,擅长学生管理的,擅长与家长沟通的……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室成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

2015年6月份,工作室成员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老师在教学汉字时不知道字理字源,胡乱解释,或者由着学生去任意想象。老师,不具备一定的汉字文化知识,难以完成汉字文化的传承任务。于是,崔燕老师首先在假期里完成一年级上册100个汉字的整理工作。而后,征求工作室成员意见,大家按照自己所处的年级分头将每一册语文书要求会写的汉字字源进行整理,为老师教学提供一本工具书。在整理的过程中,工作室成员的汉字文化知识得到了丰富,在教学汉字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更重要是在这次活动中,工作室成员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从名师工作室出发,向着成长的立交桥迈进,或许还很遥远。但是,因为有梦想,有激情,有同伴,这条路注定会洒满阳光!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