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学科名师工作室集锦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刘乃志 - 数学工作室做加法,得数是……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刘乃志 发布日期:2017-05-25

山东省胶州市教体局为了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创建优秀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平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及名师队伍,2015年在全市设立了首批30个名师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刘乃志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就是其中的一个,也是这30个工作室中唯一一个主持人是乡村教师的工作室。

刘乃志老师现任胶州市第八中学副校长,是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读书先进个人。他多次出示青岛市数学公开课、观摩课、青岛市名师开放课、青岛市城乡交流课等。曾获得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山东省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一等奖,青岛市首届微课大赛一等奖。

在数学教学中,刘乃志老师研究出了一套教学法:注重通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动手操作、创新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喜欢课堂,逐步形成了“激趣—探究”的数学教学法,多次受邀在各地出示观摩课或做报告。

近几年,刘乃志老师笔耕不辍,出版《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与研究》等三部本个人专著,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杂志》、《中学数学》等重要数学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曾经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多家期刊作为封面人物,参与了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等的微课制作。

“十二五”期间,刘乃志老师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学案引导下的高效数学学习方式研究”、“MOOCs背景下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与案例研究”和“初中数学微课程的制作与应用研究”。

刘乃志老师在自我的专业成长中寻找到了教育研究、教学研究的乐趣,多年的农村教育教学经历,也让他摸索出了一套教师成长的办法、总结了一些引领教师成长的规律。如何为老师们做些事情,特别是为农村教师进步做点事,让他们快速成长?他觉得应该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城乡学校教师聚在一起,让他们沟通、互动,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由于具有以上突出的教学、研究等成果,所以他顺利的通过了胶州市第一批名师工作室的申报、竞选,成为胶州市第一批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

工作室成立以来,刘乃志名师工作室有些特立独行:工作室做了几道加法题,一年来,得出几个得数……

第一道加法:一个人+几群人=?

自工作室成立之初,主持人刘乃志老师就开始思考工作室的引领辐射的方式和进程,工作室的创设初衷是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劈开一条成长路,但是后期的发展却出乎意料——随着工作室活动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在胶州教体局安排或者个人的申请下,加入了工作室的活动。

一个人,开始带领几群人前行!

第一梯队:工作室核心成员梯队。

工作室对核心团队成员的选择是慎重的,抱着吸有智力、有能力、有耐力的同志的态度,工作室选拔核心成员的要求一是要有研究能力,特别是有研究一些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有实际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工作室核心成员中有2人是山东省数学优质课比赛的一、二等奖获得者,其他几人都拿过青岛市、胶州市优质课一等奖;三是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促成丰厚的学科素养。在这样的标准下,9位数学痴聚在了一起。因为选拔标准的独特,这群人聚在一起做事情就特别得力。工作室希望能在共同的数学研究中,核心成员之间形成思维碰撞、结伴同行,并能够最终产生一些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名家。

第二梯队:核心成员的徒弟们。

在一次工作室活动中,主持人刘乃志老师亲自上课,和胶州23中的一位青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在听完23中老师的授课之后,刘乃志老师静静地在23中的校园里想了很久:这位青年教师入职两年,上课充满激情,对数学教学充满激情,对学生教育充满激情。可是,其教学设计的陈旧、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学方式的陈旧,却深深刺痛了刘乃志老师。这样的青年人,如果不及时引领,实在太可惜了!此时,胶州教体局也提出了工作室成员带徒弟的要求,这和刘乃志老师的忧虑不谋而合。于是,经过工作室核心成员的一致同意,他们每人选择了一位农村青年教师作为帮扶对象,进行拜师仪式,和农村的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此,一部分农村的青年教师有了领路人。结对以来,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帮助他们修正成长方向,并加速其成长。迄今为止,核心成员和他们的徒弟们已经进行各种交流活动十余次,被帮扶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也已渐入佳境。

第三梯队:胶州市青年数学教师团队

一个工作室,9个核心成员,9个农村教师徒弟,就把数学教研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18个人,愉快行进在成为优秀数学老师的路上。不成想,这样的行走像磁石一般,将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吸”了进来。

2015年下半年,为了充分发挥工作室的带动辐射作用,胶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教龄在5年以下的34名青年数学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胶州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成长团队,工作室的9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青年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指导工作。工作室为第三梯队成员制定了详细的“成长”方案,引领甚至“逼迫”青年教师迅速的成长。

一是参与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每次活动都是一个教学研究的交流平台和教学智慧的引爆器,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每一次的听评课、报告、读书沙龙、主题研讨等活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现场学习力、反思力,在与专家和教育前辈的有形或无形的切磋与碰撞中生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

二是与工作室成员进行“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说法或许在有些人眼里已经不再时髦,但是“同课异构”的实效关键要看怎么操作,对什么人操作?工作室每年举行18节“名师课堂”活动,每位工作室成员每学年出示两节示范课,每次出课都和一位青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对于刚刚走入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渴望成长,渴望得到指点与引领。能和名师一起对同一节课进行思考,然后进行课堂教学,过后通过评课进行对比反思,这种流程的设计,让青年教师学会了“照镜子”,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让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找到方向。

从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到引领一部分成长,到带动一群人一起成长,刘乃志数学工作室形成了影响全市数学教学的骨干力量,不得不说,刘乃志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力量正在汇聚更多的“数学痴”,一起走专业发展的道路。

第二道加法:农村+城区=?

生长在农村、扎根在农村的刘乃志老师深知,农村教师受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少,外出学习的机会也不多。许多农村教师只知埋头耕耘,不知道抬头看路,个人的专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更有很多农村教师,在长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始了职业倦怠,走在职业高原期。

怎样引领农村教师发展?怎样加强城乡交流?怎样促进城乡数学教学的均衡发展?一些思考开始在刘老师的心里进行。拿到工作室牌子的他,更加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

成立伊始,刘乃志工作室就明确了自己的活动宗旨:努力促进胶州市的数学教育均衡。成立一年多以来,工作室在城乡交流以及促进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

在选择成员方面,刘乃志老师就强调了工作室成员中的农村教师比例,把一定要将带出几个农村名师作为工作室的工作重点。在刘乃志老师看来,提升农村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把他们引向通往名师的大道,是工作室的重要任务。但是,关注广大的普通教师,更应该是工作室“辐射性”“示范性”的应有之意。通过一个人影响一群人,通过一群人影响更多的人,通过一个成员的成长,带动一所学校数学教师团队的建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尤其对农村教师更是如此他希望用工作室成员的辐射力量激励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开展。

孙雪芹(胶州市某农村学校教师),就是其中一位农村成员。刚刚被选人工作室的时候。孙老师带着一份惊喜,也有一份忐忑。孙老师在农村学校工作,条件相对落后,但是作为教研组长的她热爱数学教育,一心钻研数学教学,在当地的乡村中学开展数学建模的研究,探寻数学建模和数学学习的密切关系,创设了数学建模的活动形式,收获了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作为一名乡村中学的普通教师,有这样的钻研精神,对数学教学的研究思考如此深入,让刘老师深受感动,觉得孙雪芹老师正是自己要找的同路人。因此选择第一批成员时,看到孙老师的申请,工作室就毫不犹豫地把她留下了。加入工作室时,孙老师也倍感压力,担心与大家的差距太大。但是在工作室开展一段工作后,主持人刘乃志老师的帮助让孙老师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数学教学的研究方向。后来,在工作室全体成员的研究带动下,孙老师在自己的学校也成立了一个数学骨干小组,工作室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正是对农村教育的坚守,对数学教学的执着,工作室吸引了一批批优秀的数学教师加入。

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的设计方案中,也明显体现出对于城乡均衡发展的关注。每次活动,涉及的人员范围要求农村比例不低于城区;每次听评课活动,出课的教师一定要有农村教师;每月的主题活动,活动地点一定要考虑定在农村。这三个“一定”,定下来,就坚持到现在,也将坚持到未来。工作室为自己也定下来目标,要在两年内走遍胶州市所有的农村中学,工作室的辐射力量,将遍布胶州市的所有乡村中学。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刘乃志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始终记得成立之初的心愿,他们正行进在带动乡村数学教师、改良乡村数学教育的路上。

第三道加法:常态课堂+课例研究+课题研究=?

刘乃志认为,教师的根在课堂,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成长也应该从常态课堂开启,常态课即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相对应的,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靠几节公开课、展示课就能形成,而是在一节一节的常态课中培养和形成的。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提高每一节常态课的实效。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室打造实效常态课为主攻方向,而不是去追求打造几节令人称道的公开课、展示课。

在常态课堂研讨的理念支持下,工作室相继确立了常态课研究专题。如周国升的“线式复习”研究,吴宗强的“生本愉悦,高效课堂”研究,杜秀娟的“课堂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李雪梅的“数学生活化”研究,薛凤香的“类比探究提高数学综合能力”研究等。工作室始终围绕常态课专题来开展研讨,循序渐进的研讨,提升了成员的常态课理念的提升,也促进了实效高的常态课的进一步普及。

除此之外,刘乃老师倡导开展数学案例研究,并给每位工作室成员布置常态课案例任务。将每位成员教师的代表性常态课做成案例,并写出插评总评,分析其成败得失,提炼出“常态课的实效要素”,用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

这种“常态课+案例”的研究方式杜绝了类似“概念车”的花样课的出现。

在此基础上,刘乃志老师引领工作室成员更进一步,将课例研究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要求工作室成员在研究课例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为课题确定起来,每人写出开题报告。工作室在注重课题研究的同时,还保持了课题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即一个大课题统领下的多个小课题,如:农村教师成长的研究,青年教师的成长研究,集体备课有效性的研究,小初衔接的研究,农村学校备课组建设的研究,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的研究……这些开题报告由主持人亲自把关,指导成员的课例、课题研究。刘老师说,只要老师们的研究劲头有了,方向就有了;只要研究方向有了,老师们就离形成个人的教学主张不远了。

为了将上述研究活动搞出实效,工作室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活动——每学期7个“一”,即:每人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课题研究;每人整理一个最满意的教学设计;每人发表一篇较专业的教学论文;每人写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叙事;每人指导学生写一篇高质量的小论文;每人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每人读精心研读一本教育名著。

每学期结束,工作室把每个人的作品编辑整理,汇编成册,以“我们的成长脚印”来记录大家的成长足迹。

刘乃志老师说,人的成长是需要“逼”一把的,这7个“一”,就是为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成长所做的硬性规定。谈到这7个“一”中几个要创作的“作业”,刘乃志老师说,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创造”,而且会“创作”。只会上课的名师只能算是良好,优秀的名师还要会创作,善于把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仅在自己的名师工作室里交流,还能在更大范围的研讨会上发言交流或者在报刊媒体上发表交流。就是这些创作和交流的过程,才能促成一个教师教学主张的建立,教育理念的形成。要用这7个“一”,“倒逼”成员们加强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提升专业素质,在教学也研究中做出自己的“个性”成果。

一年下来,工作室成员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著作,也分享了其他成员的教学智慧,研讨了大家的案例智慧。不知不觉中,大家发现自己的常态课思路也越来越明晰,对于数学教学的研究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第四道加法:大腕云集+网络教研+本土研究=?

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在主持人刘乃志老师的教研理念支撑下,工作室举行了多次高端活动,可谓大腕云集。他们先后邀请多人(有各级教研员、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数学教材编写者等)来到工作室,和工作室成员、帮扶的青年教师以及全市的数学青年教师群体一起交流。这种高端交流,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让成员们获得了在成长过程中难得的“动力”。

在引进大腕数学专家的同时,刘乃志老师创新教研形式,依托工作室建立了全国知名的网络研讨qq群“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群”,聚集了全国各地热爱数学教育教学的老师进行高层次的研讨活动,除了工作室成员,群里还有一大批教研员、特技教师、期刊主编、编辑、大学老师等参与研讨和引领。2015年年底,依托该群在扬州开展了线下研讨活动,活动命名为“首届初中数学高峰论坛”,主讲人全部是群内的老师。从线上研讨到线下交流,让一群热爱数学的老师们如痴如醉的徜徉在数学教育里,忘记了疲倦,也忘记了时间。今年将在青岛召开“第二届初中数学高峰论坛”,这种民间自发的研讨活动让老师们更加自觉的研究数学,成长自己。

工作室通过这个网络研讨群定期举行小课题研讨,参与人员却是全国各地的数学骨干教师和部分专家,研讨中形成的主导意见会在后面的线下教研活动中进一步落实,也会在之后进行更深入的网络研讨,不断形成较为成熟的成果。

在高端大腕的指点下,在网络教研的引领下,工作室成员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大部分成员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与此同时,每次专家指点和网络研讨之后,工作室总会及时进行本土研究、线下研讨,及时收获思想,交流个人数学教学与专家以及网络教研的启示。在线下交流的过程中,原来只是在研究数学教学的工作室成员开始关注数学教育,完成了由上好一堂课的理想到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数学课的理念。刘乃志老师认为,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有一种成熟的研究成果。于是,工作室趁热打铁,举行了“教学主张专题论坛”、“我的成果发布会”等汇报活动,促成了工作室成员教学主张的梳理和生成。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富有个性的教学主张诞生了。有些教学主张,虽然尚显稚嫩,但是却正在澎湃生长。

一个数学工作室,一个农村数学老师,一群爱数学教育教学的“数学痴”,在工作室里兴奋地进行着思考与探索,收获着成功与快乐,有一群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迅速成长,有一群思想者的诞生,有数学课堂新常态的新研究,还有无限美好的风景!

序曲

刘乃志老师正在筹划着新的活动:工作室将走进小学,和小学数学老师一起研究数学教学的初小衔接问题。这又是一个大有研究潜力、“倒逼”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

与其说一年多的工作到此是一个阶段总结,毋宁说此时也是一个序曲:新的乐章已经奏响,工作室的风帆已经扬起。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工作室的研究就是在不断遇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夯实着每位参与者的脚步。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