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安龙一中的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刘光书名师工作室团队,借力团队资源,“游学”户外,且行且学,收获无限。
一、游学山门,收获翠绿
2013年10月15日,我从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级督学邹联克手中接过名师工作室牌匾。这是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老少边穷地区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面对名师工作室这一新鲜事物,困惑、懵懂、焦灼写在脸上。我在思索工作室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个个关键词在我的脑海萦绕:,工作室集培训、教学、教研等职能为一体,是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我在探寻,开始了个人山门游学之旅。我走进州、县教育局领导办公室,在领导们热心指导下,我茅塞顿开,还收获经费,得到政策。我拜访州教育局王兴华院长,体验教研课题研究过程;走进贵州首批正高级语文徐永约、特级教师魏敏等的课堂,欣赏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观摩兴义一中、兴义五中、八中教研活动,体悟校本教研操作程序。游学收获满满,我邀请到州教科院王兴华院长及首批正高级语文徐永约、特级教师魏敏、特级教师潘远江等12位教师组成工作室专家团队。根据专家所在学校办学特色或专家特长,成立安龙一中教育教学综合研修基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附中、兴义一中、五中、八中教学技能研学基地、安龙县史志办地方历史文化和课程资源研发基地,册亨民中教育科研实训基地等。充分发挥各研修基地培训、教学、教研等职能,分期分批派学员到各基地开展“游学式”研修。2013年冬天,我带着工作室8名学员踏上本土游学的征途。我引领学员到安龙一中、兴义一中、五中、八中、师院附中、龙广一中、册亨民中等学校,与省级语文教学名师徐永约、魏敏、潘远江、刘周、郭书航、杜正武等老师开展磨课、同课异构、双师同堂授课活动。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敏上了一节《塞翁失马》的示范课,魏敏老师激情演绎教学技艺,课堂亮点迭出,让学员耳目一新。兴义五中省级骨干教师郭书航、杜正武为学员开展了同课异构示范教学活动,两位教师对苏轼的《赤壁赋》一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学员饱尝了一顿丰富的文化盛宴。在教育科研实训研修中,工作室借助兴义五中、安龙一中、新桥中学等学校,让学员参与教研活动、观摩教育科研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中期评估、结题鉴定会。在对地方文化与课程资源研发学习中,聘请安龙地方文化专家王仲坤、安龙县史志办副主任唐保华、安龙县文管所所长易奎香为指导教师,带领成员到安龙招堤、十八先生墓、王宪章将军园、兴义府试院、草纸街17号等名胜景区,为学员具体讲解安龙本土历史文化,学员亲身触摸安龙厚重历史文化,拓展了学员学习的视野。原生态教学与科研,处处缀满绿意,大家且学且研,惊喜不断。
二、省外游学,大快朵颐
省外游学,缘于北京中教市培研究院2014年9月26日至30日在厦门举行的全国第六届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会,我组织第二期14名学员到厦门参加为期三天的学习。在厦门,我们有幸认识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特别是北京中教市培顾问徐安德先生,对工作室极大关注与帮助,在专家引领下,工作室拓展了研修领域,形成 “本土跟岗+游学研修”特色学习模式,成功开展厦门全国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展示、上海市教科研专项引领、走进北京一零一中学、二十二中、景山学校等名校,通过参观校园、聆听报告、观摩课堂、参与教研活动等方式,分享省外名校的教育故事,感悟名校文化特色,欣赏名校课堂教学艺术,可谓高端引领而又接地气。且行且学,拓展视野,收获智慧。
2016年3月28-29日,工作室26名学员走进北京首都师大附属丽泽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二十二中,观摩了语文名家赵谦翔及教坛新秀王海兴等老师执教公开课,赵谦翔的《记承天寺夜游》,赵老师精神矍铄,在幽默机智而富有情趣的课堂上,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含英咀华,熟读精思,展现中华文化之精粹与魅力,春风沐雨,寓教于乐,让人感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听相声,真是心中有绿,足下生花。
丽泽中学韩飞老师的《爱探究之乐——文言文比较阅读》、白杉老师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两位老师通过君朋组合作的形式,分组展示合作探究学习内容,让听课教师充分感受该校“两端”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如听白杉老师讲授《老北京的小胡同》,白老师在授课的前两周,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首都博物馆和南锣鼓巷,搜集相关网络资料,分组自制PPT。课堂上由孩子们展示汇报,分享收获与合作的快乐。
王海兴呈现的精彩的示范课《中国人的文字魔方——简谈对联》,活化教学内容,趣谈对联,妙解文字魔方,短短40分钟,学生尽享国学知识,涵永丰富。在听景山中学周群老师介绍《唤醒诗心、传承风雅——景山国学教育实践》专题后,大家为景山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学教学特色而惊叹。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安龙县组团进京研修,好学精神深深打动了全程陪同观摩活动的北京中教市培顾问、原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书记、80岁高龄徐安德书记,能进入北京名校研修,主要源于徐书记的人脉资源。午饭时间,来不及扒下最后一口饭的徐书记,匆匆走上讲台,动情地说:“我很想和贵州一线的老师们唠唠家常,谈谈我自己。请大家允许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和大家一块儿交流。”质朴谦逊的话语,感动全场,他用整整两个小时,站着为大家讲授《三心相印结成共同体 建构名师成长新路径》专题讲座。徐老以自己学习和教学经历,介绍教师成长的秘诀,探索出“引路、寻路、筑路、上路”成长历程。从他娓娓道来中的几次“顿悟、被猛击一拳”及他52岁时立誓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70岁被聘为中央教科院兼职教研员,80岁高龄仍孜孜不倦行走在路上的经历时,唤醒了我们这些研修者的心智。徐老为大家制定个性化研修方案,要求本次研修按团队实现“四带”:一带研修课题;二带研修理论;三带破解难题;四带研修的“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问题聚焦,设计与被设计”。形成“布置研修——游学研修——课后研修——结业研修——聚焦问题研修——设计改进”研修环节,要求且行且学,且行且鸣。在学习先进学校经验中,与人交往,碰撞生成智慧,形成教学主张。“我在52岁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自己前进的发展方向。一个问题,我要随时钻研,我总想着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写点什么,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会继续下去。”“我不满足于现状,我不断地在想我到底该去思考些什么,我不可能让我的人生就这样徜徉在社会的大洪流里。”“我现在80岁,我还想继续研修,我不是一个专家,我仍然在路上。”“教育家从农村产生,你们回去后要努力成为教育家”。一位年过八旬老人的谆谆话语给大家打开了一扇窗,曾经的职业倦怠在此得以点醒,按照兴隆中学赵兴元副校长的话说:“听了赵老的讲座,我的大脑被格式化了,没有任何理由不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我找到了做一名幸福教师的动力。”
海子小学姜雪花说:“从徐老耐心细致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草根课题’是自我研修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在徐老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一位老人信仰的执着,也感受到了学习的真谛。在岁月的长河之中,惟有奋进,才能在自己的天地中驰骋。”
三、且行且鸣,一路前行
三年来,工作室提前完成培养目标,工作室58.3%的成员已成长为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研究的行家里手,孵化出贵州省徐永约、魏敏、潘远江、余继华、贺伯东、王先学等7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和尹学慧、郭书航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其中主持人和潘远江、徐永约成长为特级教师,魏敏、潘远江、邓定虎评为正高级教师,魏敏、徐永约、潘远江评为教学名师。66.6%的学员实现专业提升, 20多名学员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成员、学员发展方向明晰,正向上一级目标冲刺。
为引领更多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我们正整合9个名师工作室专家资源,抱团成长。切实提高工作室成员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形成充满教育智慧的名师工作室团队。
工作室在“游学”中形成主持人教学主张:且行且学,守正笃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真语文,传核心素养”。“游学”丰富学养,凝练智慧,习得教法,传道求真,笃实做事。工作室要求成员、学员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如徐永约对科研课题的笃实,用台账法记录课题研究过程;魏敏的群文阅读实验,执着于金州国学读书活动;潘远江细化乡村名师工作室培训目标,具体实用。大家且行且学,有了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形成了“守正笃实”的教学研究群体。
三年的工作室建设实验经历,凝练了集体智慧,形成了个人特色,搭建了平台,丰富人生哲学,这里精彩无限。日升日落,时光常新,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将一路前行,将工作室真正成为本地名师的摇篮,教学的基地,研究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