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在工作室发展规划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海城市初中数学赵长海名师工作室/赵长海
一、指导思想
初中数学赵长海名师工作室以“示范引领、同组互助、网络研讨、共进共勉”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研讨为交流载体,融交流性、实践性、研讨性于一体的研修团队。通过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努力,提高工作室成员及所有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专业水平,培养工作室成员逐步成为数学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师,并努力建设充满教育情怀的名师工作室团队,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二、工作室的职责
1、开展“青蓝工程”
(1)采用以老带新制度,工作室主持人及老教师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师傅,实现一帮一,一对红。
(2)定期组织开展灵活有效的研讨活动,如校本教研、课例研讨、教材分析、专题学习和教学反思等学术研究。
(3)设立名师工作室网页,加强学术性交流,及时发布交互信息,互评互跟帖,达到资源共享。
2、教育教学研究
(1)每学年上学期,举行教学研讨课和专题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2)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级别的培训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平台。
(3)协助进修学校,组织集团级教师培训讲座、研讨会。
3、创新研究及成果推广
积极开展学科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研讨会,现场观摩指导等形式呈现,铸造一批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三、学期任务
1、名师工作室成员每周听课1—2节。
2、每学期组织召开四次研讨会,就课标、教材、教法、教学效率及本期教学重难点进行研讨。
3、举行“送教下乡”等形式的观摩课。
4、开放“主持人课堂”。每周四下午为“活动课堂日”。
5、每学期的假期编制练习题和测试题。
6、定时派名师工作室成员外出培训和学习。
7、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课题研究,并提倡教师进行课题申报。
四、活动形式
工作室以理论学习、教学研讨、课堂观摩、专家引领等为主要的研修形式,定期参加研究院的专家培训活动。
五、活动规律
1、工作室成员定期举行例会,平时可通过名师工作室教师微信群,若临时有重要事需召集会议,成员须按时参加会议,并要根据要求做好相关的准备。
2、工作室成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教科研部门组织的有关教研活动。
六、工作室个性化
1、有一支专业、优秀的工作室团队专家,建立了“研究院潘建明海城初中名师工作室”。
2、通过成立”特岗教师班”和网络互动互评形式。
3、有专门的“海城教育网名师工作室专栏”和“数学名师工作室公众号”。
工作室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成果
一. 课题研究
1.国家级课题:《脑功能开发与数学思维训练》,
2.国家级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次”模式研究》
3.国家级课题:《初中数学“七步教学法”模式研究》,
4.国家级课题《初中数学“章前图”引课的研究》
二. 论文获奖或发表
杨君:《论学困生的转化》发表于《辽宁教育》
王晓彤:《分层教学的尝试》发表于《现代教育论丛》;
王岩:《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发表于《辽宁教育》
张琪:获省级论文评选二等奖。
王春梅:获省级论文评选三等奖。
三、市级以上示范课、观摩课、专题讲座
在“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中,有9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市、省、部级优课。李燏老师的视频课获评部级优课;郝莹、张健两位老师的视频课被评为省级优课一等奖;张逸群、赵丹、周颖、张强四位老师的微课被评为省级优课二等奖;尹长东、吴宝强两位老师的微课被评为省级优课三等奖。
2、在鞍山市中学说课大赛中:张琪老师荣获一等奖,郝莹老师荣获二等奖,张强、王岩老师荣获三等奖;
3、周颖、王岩,张琪老师荣获在鞍山市说,评,授课比赛二等奖。
工作室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教研为本。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研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师的成长需求,由此也应运而生了一种新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既依托于传统教研系统,又区别于传统教研模式,它很好地打通了教师进修学校与个人专业成长的教研渠道,让工作室成员既能够有机会沐浴各级各类教研组织的雨露,又能够有一块沃土,自我研修,协同奋进,实现专业成长。
工作室通常会以一位学科名师为主持人,他不是成员的领导,而是职务相同的教师,对于成员们来说,有天然的亲近感,同时,主持人又是在学科领域内享有盛誉的名家,让成员们发自内心的有一种信服感。这样的特性,决定了主持人特别适合做一只“领头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而当工作室壮大到一定程度,将会迸发出巨大的辐射作用,能带动整个地区的学科发展。
“海城市初中数学赵长海工作室”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创立并开展工作。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两年来,在教育局党委的殷切关怀下,在海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扶持下,在海城市第四中学的倾力培育下,工作室致力于名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力求通过工作室的引领,带动全市初中数学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根植集团主席校,全方位提供保障。
名师工作室要想发展壮大,首先需要在外部发展环境上得到充分的保障。工作室对活动场地、硬件配备、经费支持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自本工作室落户海城市北部教育集团主席校——海城市第四中学之日起,学校把名师工作室建设纳入学校规划发展纲要,以校领导班子为核心,举全校之力,为工作室开辟了活动室,(位于教学楼五楼)面积60平方米,环境优美雅致,并配备了桌椅、沙发、档案柜、电脑,交互式触摸一体机等;名师工作室档案管理规范,存储了一系列的专业图书、业务报刊和音频软件等。所有的办公设备,营造出浓郁的教研氛围,保障了工作室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
此外,成员校在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了工作室专项经费,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另外,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保证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两年来,增长比例巳达到了50%。
学校对挂牌名师、成员进行了一些政策倾斜,加大了扶持力度。如减少了挂牌名师日常教学和其他日常工作,让挂牌名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名师工作室的实效;对挂牌名师、成员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挂牌名师进行绩效考核并对当中成绩突出者给予适当奖励。
二、统筹规划,规范制度,强化构架。
工作室建立之初,首先成立了由海城市教育局中教科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教处主任、海城市数学教研员、工作室主持人、部分骨干成员等人组成的核心团队,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会议论证,制定了工作室管理制度、成员分工表,工作室成员考核细则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工作室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
为保障名师工作室的有效运行,制定了工作室例会制度、工作室学习制度、工作室研讨制度、工作室运行制度等;讨论制订工作室三年和长远整体工作计划,工作室成员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计划。力图通过三年的研修,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修养、教学科研、示范指导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工作室团队成员与指导的骨干教师成为能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的团队,实现“骨干教师成名”和“名教师更出名”的“双名”目标。
2、明确成员分工
主持人赵长海作为挂牌名师,负责工作室的总体工作;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马晓东为副主持人,张琪教师为工作室团队成员的秘书长;其他成员分工到位,各司其职。主持人赵长海为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鞍山市骨干教师,鞍山市教学能手,海城市明星教师,海城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副主持人马晓东老师为辽宁省级名师,鞍山市学科带头人,。张琪、李燏、张逸群、郝莹老师为海城市学科带头人。
三、带动引领,开展活动。
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成名离不开“名教师”的引领与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名教师”这个宝贵资源群体的推进作用。
工作室围绕学校的教学工作、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几个方面,在挂牌名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工作室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快捷性等特点,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信息和成果共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与线下活动,把有关教育专题研究的资料以及相关教学案例与成员教师在线开展交流。
1、狠抓教学,形式多样
工作室每月不少于2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地对成员进行指导。指导重点是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学五个环节等方面。
(1)经验交流,送教下乡:充分发挥包括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让其他教师能经常听他们的课,并经常进行交流。
(2)个例分析,网络互评:个例分析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也是一个培训过程。教师们集结在一起,就某一个例进行商讨研究,各抒已见,各种思想火花在此碰撞、整合。同时利用辽宁省校长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网上互动,发表见解,相互跟帖。
(3)课堂研讨,实时备份:课堂上捕捉到的信息是最直接的,而且与教学也最息息相关,对课堂上教师的言语举止、学生的反应等的记录与评价,都是培训的内容,每节课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册。
(4)观课议课,总结鼓励:不间断进行教学展示及评课活动,学期初进行开学典礼,学期末进行结业典礼,通过考勤、笔记、授课展示、业务成绩等方面进行学年考核,发给结业证书。
2、引领示范,以点带面
挂牌名师、骨干、成员之间采取双向听课,挂牌名师每月至少听成员每人两节课,成员每周听成员或挂牌名师两节课,并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反馈,以促进成员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工作室定期组织相互送教活动,开展校际之间交流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落实。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工作室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工作动态、成员论文、专题研究课例设计、典型案例及评析、教育故事、活动图片等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传帮带及在线互动研讨。
3、以研促教,课题研发
工作室挂牌名师和成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各自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并力争做到研究过程规范,材料齐全。
(1)请教育科研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如请潘建明校长作为导师,定期为工作室成员开展线上与线下的培训。
(2)形成校级、组级、个人构成的三级课题网络,使教师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研究能力。
(3)强调教学研究与五个教学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积极开展对具体教学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案例、课例研究和教学叙事的研究,贯彻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落实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思想,达到以研促教。
(4)每年评选鞍山市,海城市,集团校,三级优秀研究课题,召开总结会,并进行奖励。工作室开展的工作使学校教育科研取得显著提高,做到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论文。
四、辛勤耕耘,略有收获
“名师工作室”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和一个阵地,成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
工作室成立以来不仅展开了大量的听课、评课、交流学习活动,成员还积极投身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得到了快速提高。参加工作室的青年教师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还在各种评比、比赛中频频获奖。
1、创建“特岗教师成长培训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岗教师伴随着课改一道成长,同时也出现一些迷茫和误区。工作室面对这一现象,针对特岗教师出现的问题,创建了“特岗教师成长培训班”,对特岗教师开展教学业务培训。培训班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指导,探讨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手段,促进了特岗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特岗教师在培训班学习新课程理论,进行教学实践,夯实了教学基本功,提高了教研水平。这样既打造了特岗班成员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水平,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工作室创立的特岗教师成长培训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止目前,开展了一系列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包括读书活动、学习交流、专题讲座、户外拓展训练、讲课说课竞赛、讲课案例分析、外出考察学习等。
2、科研成风,硕果累累
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参与成果评比活动并获奖。近年全市立项课题共54个。其中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8个,校级课题36个。国家级(4个)的主要有:
国家级课题:《脑功能开发与数学思维训练》,
国家级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次”模式研究》
国家级课题:《初中数学“七步教学法”模式研究》,
国家级课题《初中数学“章前图”引课的研究》
3、论文论著
杨君:《论学困生的转化》发表于《辽宁教育》
王晓彤:《分层教学的尝试》发表于《现代教育论丛》;
王岩:《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发表于《辽宁教育》
张琪:获省级论文评选二等奖。
王春梅:获省级论文评选三等奖。
4、教学大赛
在“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中,有9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市、省、部级优课。李燏老师的视频课获评部级优课;郝莹、张健两位老师的视频课被评为省级优课一等奖;张逸群、赵丹、周颖、张强四位老师的微课被评为省级优课二等奖;尹长东、吴宝强两位老师的微课被评为省级优课三等奖。在鞍山市中学说课大赛中:张琪老师荣获一等奖,郝莹老师荣获二等奖,张强、王岩老师荣获三等奖;周颖、王岩,张琪老师荣获在鞍山市说,评,授课比赛二等奖。
五、针对问题,思考反思
研究思考名师工作室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其应有的作用,走出一条更加健康发展的道路。
思考一:对加入工作室的老师需要加强更多人文关怀
工作室的教师均是各校骨干,工作量大(都教两个班的数学,有的还隹班主任),在每次集体研修课后,要撰写反思感悟,摘录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撰写教学论文等大量的学习压力,真正是身心疲惫。因此,应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尽量减少工作室成员在校的工作压力,并在年终考核中承认工作量。
思考二:各种研究形式应该并举,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在这两年的研究过程中,虽然注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教研和学习,但力度、深度、热度不够,面不宽(工作室成员少,大多数学校没有成员),应把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示范课送到更多的学校去,让工作室所研究设计的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市迅速辐射开来,让工作室真正起到引领全市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面旗帜。继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做大做全。
思考三:名师工作室的行政化问题。名师工作室应该是名师自发的,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守教育方针政策,维护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前提下,以自身的师德威望和业务水平发起的一种活动,是纯学术性和业务性的。但目前名师工作室行政服从性严重,有的甚至成为了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这是值得思考的一种倾向,一个问题。
思考四:如何提高名师工作室的实效,真正做出成绩,做出特色,而不是游于形式,有“名”无实,有“牌”无室。要让名师工作室真正开展工作,让教师有参与度,让名师有辐射效果,从而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思考五:加强科学规划,解决工学研矛盾
工作室要认清教育发展趋势、把握教育发展现状、找准教师培训需求,加强工作计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同时要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与时间,增进与学校领导的沟通,寻求学校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妥善处理教学工作、理论学习和科研之间矛盾。
思考六:加强长效学习,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无论在工作室组织下取得了多么优秀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工作室教师的培训还应加强长效学习的管理。工作室成员应在自己的学校中进行学习和研究,应常与工作室领衔人其他成员通过网络(至今还没开通)、电话、微信等媒体进行交流、切磋、探究,继续发挥工作室领衔人的引领作用与工作室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学习型组织。
思考七: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培训实效
工作室要充分借鉴他人的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式,搭建锻炼平台,创造磨砺机会,加强对外交流,通过有效引领、传带,帮助成员内化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进一步提高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实效性。
结束语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一定会走得更远”,两年来,海城市初中数学赵长海名师工作室,一直在海城教育的大花园里,埋头深耕,滋兰树蕙,如今,已略闻芬芳,但我们从未忘记初心:我们数学名师工作室的目标,就是要团结一致,风雨同舟,精准施教,砥砺前行,把海城市的初中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带入快车道,以“高铁速度”,迅速培养出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初中优秀数学名师!
纵然凌云之志隔万里,但乘全国名师工作室之东风,我辈必能借力扶摇上晴天!
工作室在工作室发展评价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一、工作室工作要求
1、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先进教育科研理论与学校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展以校本研究为主要形式,打造高效课堂。
2、遵循循序渐进、有序推进的原则。第一年工作室将加强整体思想建设,端正态度,明确任务。第二年工作室将加强校际间的研究与交流。第三年工作室将总结科研成果,在全市进行推广,达到辐射效应。
3、坚持规范管理,注重过程的原则。工作室将通过制订一系列工作制度,对工作室成员进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
4、坚持实效性原则。工作室将通过开展学习、培训、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保证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二、工作室例会制度:
工作室每学期召开一次计划会,讨论本学期计划,确定成员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每学期召开一次总结会,总结经验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三、工作室学习制度:
一要按时学习。工作室成员平时学习以自学为主,同时要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每学期至少集中学习一次,并利用工作平台或者微信群交流学习心得。
二要按需学习。工作室成员在每学期自我发展计划中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按需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四、工作室研讨制度
1、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
2、工作室建立“每月一主题”研讨制度,每月集体研究至少一次。
五、工作室工作制度:
1.工作室每位成员按时完成工作室研究项目和个人专业化成长方面的周期发展目标。
2.工作室成员制定具体进步计划,安排培训过程。工作室成员必须参加工作室布置的学、教、研工作,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并有研究成果。
3.工作室电子档案资料要及时更新,确保交流效果。工作室要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成员论文、专题研究课例设计、典型案例及评析、教育故事、活动图片等。
六、工作室考核制度
工作室成员的考核由工作室工作小组负责。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工作目标,考核不合格者调整出名师工作室;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
七、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工作室档案制度。工作室成员的计划、总结、听课、评课记录、公开课、展示课、教案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
八、奖惩制度
1、工作室设立“工作室优秀成员”等奖项,每学期评选一次,给予一定精神和物质奖励。
2、制定名师工作室成员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依据。
3、对于不求进取,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室工作布置的成员进行劝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