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名师需要我们仰望,成为我们成长的标杆,更需要我们追随、学习,成为我们精神和专业的导师和灯塔,引领我们不断前行。很荣幸,我拜在了锦秀先生的门下,尊称先生师父。相比“师傅”,我更愿意称其为“师父”。 “师傅”是个很常见的词语。人们常用它来表示对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而徒弟对给自己“传授技艺”的人,可以称“师傅”,也可以称“师父”。锦秀先生就像一位严父,我等承门户之业,受过庭之训,故称其“师父”。先生传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艺、专业,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引领,包括做人应该坚守的品质,领导的艺术,为人处事的原则,待人接物的方法,还有应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师父教诲良多,提起笔时,方恨自己文字浅薄,搜肠刮肚,却终发现难以用只言片语来表达进入师门后的心得和体会。左支右绌,录得二三事。
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父,家长举教者。先生既是良师,又是严父。她以身作则,正身率下。父亲对于子女的表率作用,无庸赘述,师父对弟子的垂范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作为徒弟,跟随师父左右,无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要用心,就能从师父的一言、一行中受益不菲。师父是校长,全校的学生都有她的电话,都能随时敲开她的办公室与她交谈。开始时我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深觉这样有失妥当。全校三千多名师生,如此“民主”,校长怕是一天24小时,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被电话和访客占据去了。事实确实如此,师父办公室门口,总有学生、家长排队等候,于是师父在门口摆放了几张软椅,让来访的人能坐下等;她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处理工作言简意赅,干脆利落,接起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却和风细雨,不厌其烦。师父付出了时间与耐心,收获了学生的“锦秀姐姐”的称呼和师生的衷心爱戴。而这种爱戴,进而转化成了执行力:2016年秋季开学,师父宣布在全校禁手机。亲其师,信其道。出于对校长的爱戴与拥护,手机在校园里基本绝迹,一个困扰学校许久的问题,被温柔一刀斩断。原来,一切的付出,都不会是徒劳的,一切的真心,终会换回温暖。师父教给我们一种胸怀,教会我们去爱学生,教会我们用真情去打动学生。
二
师父脾气略急,性子直,每当我在工作中有所差错时,总害怕挨师父的批评。师父不一定总能发现,一旦发现,则攻瑕指失,疾言厉色。初入师门时,心气盛,面皮薄,每次挨了批评,心里服气,但总觉下不来台,心里暗怪师父大马金刀,不留情面。一次主持升旗仪式时,因议程过多,且安排不周,故导致晨会拖沓、超时,第三节课铃响起时,还有两个议程未进行,于是我自作主张,草草结束了晨会。会后,师父不留情面地指出我的两条错误:安排不周,自作主张,并直言“凡事都要多用用脑子”。事后回想,师父批评得极是。升国旗是一件极其庄严、神圣的活动,国旗下演讲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必须经过周密安排和精心策划,如何能随心所欲?缺经验、欠考虑正是我犯错的根源。这件小事,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那之后,再面对任何人真诚、直接的批评,我都能不羞当面,从谏如流。我不是完美的人,但我应该学会做一个聪明的人。同样的错误,在“用脑子”之后,方能行不贰过。
因为害怕被师父批评,不得不事前迁思回虑,事中脚踏实地,事后反躬自省。一段时间之后,蓦然发现,工作失误少了,效率提高了,师生们对我的工作也更满意了。此时方知师父的一针见血弥足珍贵。
三
师父是个爱读书的人。她曾说,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读书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修身养性,开启心智的过程。是的,我一直觉得,“读书人”是世间最华丽的称呼。
我无法得知师父每天读什么书,读多久的书。但腹有诗书气自华,言谈之间,师父往往旁征博引,诗文、名言信手拈来,谈起一些读书人,她总是毫不掩饰脸上的钦佩之色。师父要求我们每天必须至少读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书,要求我们每个月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
师父对我们的影响,终究是有限的。但,她引领着我们,走进了一个更为浩瀚、更为广阔的天地,她是在“逼”我们把读书,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用心良苦!
拜入先生门下,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