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成为东胜区教研中心有史以来第一位专职美术教研员。当时全区有中小学美术教师108人,却没有任何区域性的教研活动和比赛,各学校闭门造车,互不往来,美术学科像一片干涸贫瘠的荒漠。如何去改变美术学科的落后局面呢?学科上既没有前辈可学习借鉴,也鲜有同行可以交流。外请专家吗?哪来的经费?申请专用场地吗?根本不现实!短暂的迷茫之后,我意识到,我必须要做一个垦荒者了!
用了两年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上摸索出一个“师师互培”的好办法:首先,我们利用“金字塔人才梯队”,结合“学区制”在东胜区展开为期两年的主题教研。“金字塔人才梯队”的“塔尖”是由教研员和学科共同体成员构成,共同体成员是从教师当中选拔出来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们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由他们对学校骨干教师(中间梯队)进行辐射和带动。“中间梯队”承担着对大批年轻教师的帮扶引领。这个“金字塔人才梯队”在历时两年严谨有序的研究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能量辐射,使我区所有教师都在不同层面上得到辅导和锻炼,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大大缩短。美术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很快得到提升,同时也使东胜区美术教研氛围变得活跃起来。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的专业示范能力相对较弱,不敢示范、或粗滥的示范现象让我不禁思考美术教师的专业根本是什么?美术教师的魅力在哪里体现?如何提升美术教师个人专业技能成为我要攻克的又一难关。
没有名师,没有资金,没有场地,要提高专业技能唯一可行的办法还是“师师互培”。于是,我通过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调查,对全区各个学校的美术功能室进行摸底,然后和具备条件的学校校长进行沟通,提出成立工作室意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的筹划和努力,“索伦戈”工作室诞生了。“索伦戈”是蒙语彩虹的意思,我们根据美术教学内容的需求,下设了国画、工艺、书法、动漫、陶艺、综合绘画、版画七个专业工作坊。我们任人唯贤,不分年龄和资历,根据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选拔3-5名优秀教师,组成师资团队。每个工作室由一名共同体成员总体负责,每两周固定时间活动一次。每学期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自主选择工作室进行学习。这种自助式的学习方式不仅满足了教师提高专业技能的需求,更促进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无论在研究教学还是提高创作水平方面都起到了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让我们通过几位美术教师的成长经历,来感受美术工作室带给他们的变化和收获吧。
孙玉莲老师用“雪中送炭”形容工作室对她的影响。工作室成立那年,孙玉莲老师已经是一名有着11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但中师毕业的她,有许多画种根本没有接触过。尤其是版画和国画,在教学中遇到这些课时只能绕道而过。她也渴望学习,但又不知去哪儿学。之前也曾想拿起画笔,但是一没有氛围二没有整块的时间,慢慢地便不再去想这码事了。工作之余都沉溺于追韩剧、上网、聊天中。加入工作室之后,她虽然一周带二十节课,还负责学校的工会工作,但是她还挤出半天时间来学习,短短三年的每周半天,(单周三学国画,双周三学版画)让她的画技突飞猛进,现在她已经拥有了一批自己的书画作品,并在着手做国画、书法、版画的校本教材了。用她的话说:这些成果和进步是她之前从未奢望过的。
曾经在思想上对工作室学习非常排斥的一位老师叫王腊春,他觉得自己教学任务重,再加上学校琐事繁多,于是抱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应敷着工作室的学习。然而,一件事,让他彻底对工作室改变了态度。王腊春老师在学校和区基本功大赛选拔赛时曾两次落败,最后一次参赛机会来临的时候,工作室成员都成了他研课的坚强后盾。从备课到教具的制作,不厌其烦地帮他打磨了14节课,最终完赛后,听课老师们满眼震惊:这还是那个屡战屡败的王腊春吗?这次经历让他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甚至成了工作室半个老师。现在,腊春不仅谦虚善学,还自告奋勇建微信群每天和老师们进行作业交流。工作室不仅让他找到了团队的归属感,更让他的专业得到提升增强了自信,从此,他爱上工作室,爱上课堂,更爱上了教研。
在课程开发方面颇下功夫的王锐老师一直对本土文化发掘情有独钟,但是从哪方面入手呢?带着这个课题,她和工作室的伙伴们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探索·发现鄂尔多斯课程”渐渐孕育成形。课程将美术课、语文课、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内容包括:鄂尔多斯服饰文化;鄂尔多斯建筑文化;鄂尔多斯美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四大板块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在学期末的成果汇报中,邀请了全区的美术教师进行了观摩:一年级的孩子们用欧克泥制作举办了“舌尖上的鄂尔多斯”美食展;二年级的孩子用废旧材料制作蒙古袍,并上演了一场气势恢宏的民族环保服装秀;三年级的孩子在参观鄂尔多斯风格前卫的现代建筑后,以刮蜡画等形式进行绘画创作展示;四、五年级的孩子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大漠青铜系列,把鄂尔多斯源远流长的青铜文化,以纸版画的形式进行了独特的展示。这场展示,不仅是一次对本土艺术的的课堂化探索,更让老师们体会到工作室就像蕴藏无限创意的能量场。只要融入其中,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工作室里,除了充满学习热情的老师们,还有为老师们倾心付出的任课教师。徐巧荣当时是一位毕业仅3年的年轻教师,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她对工艺极其热爱和专注,所以任命她为工艺工作室的任课教师。起初,她有很多顾虑,怕自己年轻,缺少经验,难以服众,但是通过向‘非遗’传承人温丽桃老师学习中国传统剪纸后,又将现代纸艺与之进行融合,技法从传统的剪、刻、折到现代粘贴、穿插、叠加、拼接的综合运用,半年的摸索,她与其他几位授课教师各取所长,在备课交流中碰撞、在纸艺教学上开发出了一系列课程。并成功在自治区教研观摩课中,作了精彩的汇报和示范课。同时她在业余时间绘制的线描图册已被北京798签约出版。
巧荣说:当老师的老师,你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会得更多,从而也会比同龄人成长更快,而这一切成长都源于在“索伦戈”工作室任教的经历。
综合绘画工作室里还有一位热情憨厚,幽默可亲的老教师,大家戏称他“石帮主”。他专业全面,在老师们中间很有威信。他总会想出各种办法经营工作室,设计实用有趣课程,无私分享高档鉴赏资源给大家,绘画材料不齐都可以从他那里无偿取用等等不胜枚举。他们课上一起画画交流,课下时常小聚增进感情,周末还相邀郊外写生,他的热情和人格魅力就像磁铁,凝聚着综合绘画工作坊的旺盛人气和作品的高质高产。
此外,在工作室,大家除了专业学习,对艺术探讨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后来竟然自发开拓了更多的学习渠道,一个名为“蔚美境-艺早”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了,老师们将自己的原创和搜集到的关于艺术人物、艺术现象、艺术作品以及新鲜有趣的创意信息资料定期发在这个平台,它不仅丰富了教师们的艺术生活,更成了美术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资源包,通过老师们微信圈的转发,为提升广大家长们的艺术素养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索伦戈”之路走得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前期的轰轰烈烈之后,几个工作室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出勤不齐,懈怠溜号的现象。为此,我也绞尽脑汁,最后终于摸索出“以赛带学,以展促学”的有效发展机制。
“索伦戈”工作室要求每年都要以一或两个工作坊牵头,全员参与来举办形式各异的大型比赛或展示。有的活动拉企业赞助,有的是借教研之机推出展示。
2014年5月,“索伦戈”国画工作坊在全市教研工作会议中作了现场教研展示,获得全市各旗区与会领导高度赞誉和认可。同年9月,自治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在我区举办,“索伦戈”工艺工作坊又代表鄂尔多斯市教研做了隆重而新颖的教研成果展示。活动中,我们全体美术教师不仅向全区与会者呈现了现场的教研活动课,还展示了使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四大主题风格的服饰走秀,以及教师们在工作室学习创作的绘画和手工作品,整个活动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东胜区美术教研新模式也受到自治区教育厅高度赞誉和推崇。2015年,以书法和陶艺工作坊牵头举办的“华研杯书法陶艺大展赛”由我们学科自己联系企业赞助,号召整个教育系统参与,仅现场参赛人数就达到180多人,这一活动,使“索伦各”工作室的知名度和学习成果在全区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宣传和关注。
“以赛带学,以展促学”教研机制,已成为工作室汇报学习情况的常态,它时时提醒着教师们摒弃懈怠,积极进取,你追我赶的教师学习氛围在美术学科中蔚然成风。
工作室的学习,对教师个人成长作用更是有目共睹。近两年在自治区基本功大赛中先后有四位教师折桂。在市级基本功和能手赛中我们无论在获奖人数还是讲课质量上都是令其他旗区艳羡和称道。每年的全市科技艺术节上我们东胜区的师生美术作品均以数量多、质量高取胜。今年又有三位教师获得全国第十四届《少儿美术》杯课例大赛一等奖。
工作室的成立,也促进学科课题研究的深入。2015年3月,我们的《民族艺术课堂化探索》课题被东胜区教研中心列为重点课题并正式开题。现在,已经拥有成型的校本化教材的学校有六所,其中第九小学的《彩沙画》和万佳小学的《壁挂》两课已被编进“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美术教材当中。今后,逐年会引导更多的实验校参与到课题中来,使课题校本研究逐步科学、系统、成果化。
“索伦戈”工作室创造性地整合师师、校校、区域优质资源,汇聚不同专业的教学力量来弥补和改善现有条件的不足,引领美术教师们从荒漠走向绿洲,并且一起创造和描绘着更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同修、共研、共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