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学科名师工作室集锦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胡兴桥 - 彰显地域特色,秉承岭南文脉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 胡兴桥 发布日期:2017-03-08

好的工作室,一定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为特色老师愿意加入,因为特色学生更感兴趣。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从2006年开始,就着手研究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问题,这是我的优势与特色。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强调“教育要秉承传统文化”,勿“去中国化”,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现实教育问题高屋建瓴的声音,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我认识到,作为曾一度被调侃为“文化沙漠”的广东,我们的师生应该有所作为,而且,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大省,怎样面对自身的地域传统文化、如何面对多彩的外来文化,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广东的学生才有可能真正从思想上安身立命,做个有胸襟同时又具有本土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特质的岭南人。只有教师培养的学生具有本土情怀、具有岭南和中华的传统文化情怀,他才是一个真正能够走向世界的人。于是,我开始了较长时间的顶层设计。

第一部分:胡兴桥名师工作室的顶层设计

一、工作室命名:“岭南语文工作室”。

作文语文教师,自当与学科挂钩,说“岭南语文”,是说“语文学习”打上浓厚的“岭南色彩”,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语文教学。因为从2010年开始,我所主持的“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文化教学”的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的子课题,该课题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而该套教材是在陈佳明等老一辈粤派语文人的努力下编辑完成的,结合粤派语文教材进行文化教学,岭南特色十分明显。有据于此,将工作室的名字定位为“岭南语文工作室”,既有理论支持,也有实践依托,便于工作室开展持续性的深入研究工作,也能出特色。

二、工作室的宗旨:彰显地域特色,秉承岭南文脉。

作为一个有特色的语文工作室,应牢牢地抓住本土文化做文章。我们认为,语文教育的实质是文化传承、改造、创生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曾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失败”,而“每一种文化就其实质来讲都有地域性”“文化的完形是地区性的,而和种种集团之间的已知的关系并不甚关联”。这种带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我们称之地域文化,它“是在人类的聚落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以世代积淀的集体意识为内核,形成一种网络状的文化形态、风俗、民情、宗教、神话、方言,包括自然生态和种族沿革等等,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系统。”

地域文化深刻影响了主体深层文化心理结构,这种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处在地域文化背景中的人是“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任何具体的语文教学都回避不了这种背景,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种原生态生活的课程资源的价值,以展示语文学科的生命能量。《新课程标准》 就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以语文教学的视角,关照地域文化,是每个具有前瞻意识的语文教师的教育使命和文化责任。地域文化以何种方式关涉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大胆将工作室的宗旨定位为“彰显地域特色,秉承岭南文脉”。

三、工作室的工作方式:LDC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LDC)——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比较”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是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盖伦教授、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伊恩博士和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康长运博士共同发起的国际研究合作项目;该项目已经得到加拿大国家社会与人文科学委员会的批准和资助。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中国项目组(LDC)由李玉平、刘可钦、康长运共同主持,主要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不同层面建立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策略和途径,通过引导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和合作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以适应社会变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对于这项研究成果,笔者曾作为湛江市校本研修专家,进行过专门的解读,所以大胆引用进来进行理论指导。

第二部分:胡兴桥名师工作室的开展方案

一、形成工作室特色的基础雄厚:以课题作沉淀

1、本人对粤教版教材已有较深入的研究。针对粤教版教材的探究,本人主持课题“高中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获得湛江市教育成果二等奖;2008年,本人主持的“新课标背景下探究式语文学习模式研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育教学艺术成果一等奖”; 2009年,本人主持的“紧扣新教材,践行新作文”课题,获得广东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2、本人对岭南文化已有较深入的研究。2010年10月,本人带动全校语文科组老师,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之前为十一五)“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的子课题——“粤教版背景下文化教学与文化作文”研究,并在重庆、北京、湖南等地与全国10多生省市进行交流推广,于2013年10月顺利中期结题。2014年3月,本人的专著《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一书,已经通过“语文出版社“的出版选题,将于2014年公开出版。

3、该项目将获得广东省教研部门的理论支持。2013年12月,本人受省语文教研室王土荣先生的邀请,参与他主持的“构建广东特色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教材体系”研究,并承担该课题的子课题“以粤教版教材为蓝本,融入岭南文化”的研究,本人的这一子课题,是最能体现“广东特色”的,将直接得到来自省教研部门的理论支持。

二、形成工作室特色的可行性阐述:以课题作方向

(一)地域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背景语境。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斯基曾经提出过“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不了解语言的社会传统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的确切含义。他又将语境分为“文化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文化上下文”指讲话者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 实际上,这只是从语义理解的角度承认文化语境的作用。我们赞同语文教学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成以符号为媒介的一种交往活动,想要达成广域的教学主体交往,交往的内容、手段,以及主体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马林斯基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因为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的主体是人,基本来自于同一文化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同的思维方式,而教学行为也必然受到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生活在同一文化地域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受到当地社会习俗的影响和制约,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用适合当地文化语境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二)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地域传统文化特点。

倪文锦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教材编制的本质在于选择文化”。他重点谈的是语文教材对文化的纵向选择, 而实际上,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的文化选择还存在着一个横向选择的问题。语文教材由以前的一纲一本变成了一纲多本的形式,各个地方可以编写自己的语文教材了。由于教材的编撰者有自己特定的地域文化,又因为教材的受众是广大的学生及教师,教材编撰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一定会考虑教材使用者方面的一些问题,而教材使用者的一些特征又正是包含地域性文化在内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者在考虑教材受众特征时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受众主体的地域性文化因素。这也就意味着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了。

(三)地域传统文化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每一所学校总是处于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于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便成为影响学校差异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学校中的学生、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还是与课程相关的其他活动,都处于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这决定了学校课程、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富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学,必然要考虑到地域文化背景因素,立足当地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钱理群先生在《贵州读本》一书中说:如果年轻一代,对中国这块土地,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上无知,在情感和精神上疏离,我认为是很可怕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遗产,不仅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关系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因素,可以从文本研读、课后阅读、 写作等方面多方位着手,贯穿课堂。教师不妨以课文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比如《故都的秋》、《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等,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的时候,可以以这些具有突出地域色彩的文章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引导等等,后文会详说,此处略。

三、形成工作室特色的具体运作:以课题为抓手

关于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前者只是后者的教学资源,而不是现成的教学内容,目前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一体两翼”,即以中学“教材”为主体,以“阅读”和“写作”两翼来构建有效的地域文化教学。

1、以教材为主体

地域文化的多元与教材编写的多元,为中学语文教师教材运用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长期以来,我们把教材奉为圭臬,自有其好处,也有其弊端。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正在逐渐改变这种情形,尤其是“必修”和“选修”的出台,学生阅读的视域正在扩大,教师的教学选择的余地随之变大。以“教材”为主体,是对教材的尊重,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无疑具有丰厚的文化含量,而那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本土”篇目,更具有鲜明的“本土”风貌及情怀;对于写作单元的教学,自然可以将写作的笔头融入鲜活的地域文化生活。同时,以“教材”为主体,降低教师文化教学的难度,一般不用单独编辑教材,当然,条件成熟的亦可。

2、以“阅读”为翼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深入,在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阅读”的方式、内容更为灵活,以教材阅读篇目为蓝本,定向选择一些有地域特色(包括其他地域特色)的篇目,比如教贾平凹的《秦腔》,陕西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实地观摩,集体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充分感知“秦腔”的产生背景,生成条件以及表现形式,进而分析得出“秦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在精神。充分利用好地域文化特色,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真正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当然,并非所有篇目都具有地域特色,这需要教者把握好适当的“度”,进行因势利导最好。

3、以写作为翼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地域性的文化心理同构,本地域的人文精神,学生大都亲身濡染,作文立意、个性可因此得以彰显;同时,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生活构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比如地域性的古迹、名人、绘画、戏剧、建筑、美食、方言等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触点,而这些素材耳听目见,甚至可以信手拈来。第三,本地域特有的语言,援引得当,也可增强文章表达的生动性。概言之,从文章的立意、选材、语言等方面加以考量,自然会解决当前学生作文“假大空”的败局。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