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一个懒人,习惯于安于现状,可以说入选“东营市名师工作室”是我个人成长历程的转折点,发展的新起点。我深知,工作室是一个成长共同体,它的成长影响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作为工作室负责人,我不敢再偷懒,很想带领我的团队大干一番。可是,由于我们是东营市首批名师工作室,可以说,身边无师可从,更没有现成的经可取,所以,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我们始终像没头的苍蝇,找不到发展的方向,没有多大建树。然而,一次成都之行后,我们迎来了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春天。
2016年11月的成都之行让我们结识了她—— “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专家委员会”,。她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组成。每次论坛,她都聘请多位全国教育名家、学者为学员做报告,开讲座,并分享各位成功的名师工作室的成长历程,这次论坛已是第十届了。此次成都之行,点醒了我这梦中人,也为我们的工作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我终身学习的典范
论坛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分享到佛山团队、银川团队、长春开发区团队和双流中学团队四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团队的成果汇报。在他们的分享中,“徐老” “徐教授” “徐院长” “徐老师”频繁出现,他们都得到了这位“徐某”的莅临指导,并共同参与研究,令我浮想联翩。这些称谓是一个人,还是多个同姓的人。如果是一个人,他是什么样的神圣,又是怎样的三头六臂,从祖国南方的佛山到北方的银川,从西南的成都到东北的长春,足迹踏遍祖国各地,这得需要何等的精力与体力呀!
下午,一位动作稍显缓慢,步履不算矫健的白眉白发老人走到了主持台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让这么个老人当主持呢?”正要对坐在旁边的同伴发发牢骚,他开口了。他一开口,我竟哑口无言了。那洪亮的声音、清晰的谈吐、敏捷的思维、睿智的语言,没有一条让我把他和“老”字联系起来。那,此人是谁?原来,他就是大家一直频频感恩的“徐老”。
在后来几天的接触中,他一直坐在会场的第一排,盯着大屏幕,边听边记,还不断点头表示赞成发言人的观点,其认真程度,令我折服。论坛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上午八点半到十二点,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十分,中间无休息时间,一坐就是半天,我们都觉得腰酸背痛,可从老人家的表现,看不出让我们找心理平衡的地方,倒是更显得我们无地自容。在我们的单位,有多少老师,刚过四十,就开始要求学校给予这样那样的照顾;又有多少老师,晋上高级职称后,便要求退居二线,享清闲。就是我自己,都以“老了”“记性不好了”“身体不佳”等借口,原谅自己的职业倦怠。哎,想想徐老,我无地自容。从他身上,我深悟——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坚持,一个习惯,一种行为。
二、进一步领悟了“获得名师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的内涵
几天的交流、分享,与全国教育专家、名师同室而坐,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进一步理解了“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并找到了自己工作室的发展方向。
通过分享各个成功工作室的发展成果,我发现,所有的工作室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以一个核心课题为载体。围绕这一核心,共同体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在忙碌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在疲惫中收获成功。
★严师出高徒。听一听工作室成员的汇报,无一不流露出对工作室主持人的敬畏与感激。敬畏于主持人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反复修改,感激于主持人的耐心帮助。一堂常态课、一场讲座、一次发言,随处都留下主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有专家引领。成功的工作室,都离不开专家的理论导航。他们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工作室的工作, 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工作室工作的纰漏, 并能帮助工作室少走弯路,调整发展方向,快速成长。
★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支持。所有成功的工作室背后,都有坚强的后盾支撑,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给予了坚定的支持。记得在听完四川省德阳市王星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果汇报后,论坛组织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魏续臻将陪同他们工作室前来的领导(区教育局长、区工会主席、区电教馆馆长、学校校长)请上了主席台,并向他们深鞠一躬表示敬意。魏教授激动地说:“正是因为你们这些领导者的英明决策,才给了各个工作室成长的土壤和空间,我代表所有的工作室感谢你们。”魏教授的爱才之情可见一斑。
三、打铁必须自身硬,艺高才不怕巷子深
此次成都之行,有两位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们的发言时不时地引起我的共鸣。一位是银川市来的特级教师仇千记工作室主持人仇千记老师,另一位是著名教改“探险”专家程红兵教授。
作为语文特级教师,仇老师对当代语文教师的“日记”观大胆质疑,并以胡适之等文学大家的日记和全国闻名的陕西合阳农民侯永禄的60年来的日志做为自己观点的有力佐证,还原了“日记”本色,即:没有修饰,不加任何粉妆,真真切切记录一天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他强烈呼吁语文教学理念改革,呼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明白人。我想何止小学语文,我们的现代教育似乎走入了改革的误区,一会儿杜郎口,一会儿杨思,一会儿魏书生、一会儿衡水,却再也不去找适合自己那片土地的耕耘方式。
程红兵教授从宏观上对中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剖析。他直言不讳,高调批判现在的课程改革,从课程思想、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程评价等多个角度剖析了现在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他的几句经典总结令我震撼,他说“千万不要把课程标准当圣经啊!我们现在的教材:规范但平庸,没有棱角;现在课堂教学的问题是:一个模式框住所有学生;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思维套所有孩子;评价的问题是:一根尺子量所有学生;学校的问题是:一种模具铸所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使学校同质化;价值的问题是:一种价值罩所有的家长。在如此人才济济、精英荟萃、规模空前的全国性论坛上,竟然有如此论断,令我感慨不已。真是,艺高人胆大呀!没有一定的硬道理,谁也不敢如此大放厥词的!而他的这番言论也正道出了中国教育的事实真相,无可挑剔。我敬佩他的远见卓识,赞叹他为教育改革殚精竭虑。尤其赞成他对现在的优质课、公开课的看法,即“指导学生找标准答案”。我刚刚讲过一节市级评比课,感觉心很累,总觉得我不是为学生而教,而是为教材而教、为评委而教,为了完成教材内容、为了迎合评委口味而做教学设计,很累很累!
好希望英语课堂回归其学科本质,就像仇千记老师说的:“语文课、英语课是语言文字的习得课,不能上成思品课、科学课、历史课。”
四、名师工作室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
成都归来后,我迫不及待地召集工作室成员开,会上我首先汇报了这次成都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工作室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荣誉证书展示给大家时,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最感慨的就是“我们终于找到大部队了”。说实话,两年前,我把大家招募到我的工作室,根据自己对工作室的理解也摸着石头过河般的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虽说工作室小有成就,各成员也都有所提高,但比起论坛会上那些成功的工作室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自己都感觉辜负了领导和工作室成员的期望。好在,这次成都之行让我找到了向导,我不会再像迷途的羔羊乱闯乱撞,我找到了带领工作室成员前进的方向。
这次会上,我们重新认识了“名师工作室”的 真正内涵——她是我们遇到烦恼、困惑时可以投靠的温馨的港湾;她是我们慵懒、倦怠时重获动力的源泉; 她是我们播种理想的摇篮、践行诺言的舞台、收获成功的T台;她是我们倾注了心血的家。在这个家里,我们相互激励,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建设这个家,并享受这个家的雨露,通过合力,去追求每一个个体更大的教育空间,成就更高的教育价值,最终实现“成己达人”的理想境界。
会后,工作室每个成员都对自己的未来三年做了重新发展规划,大家都进一步做了自我剖析,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找到了落实行动的着力点,即如何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做到艺高胆大。虽然,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专家委员会”这样的领路人,这样的解惑者,有同伴助力,我们对未来都充满信心。
当然,我们这个小家的发展,离不了地方领导的呵护,也需要有一片更广袤的天空和汲取营养的沃土。
我们的每个小家并非孤军奋战,在区教育局高兴华副局长的顶层设计下,我们九个名师工作室成立了“黄河口名师工作室创新与各工作室对未来发展做了重新规划,九个工作室独立成体系,却又血脉相通,QQ群、微信群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得到更多的关爱,2016年12月28日,借“垦利区2016教育教学工作现场观摩”活动之际,我们在全区的教育局领导、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面前做了工作汇报,取名“垦利区市级名师工作室成长叙事观摩”。我们用不同方式向各位领导展示了我们两年来的成果,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表达了对工作室未来发展的夙愿,结果令人振奋。区教育局于泮义局长对我们高度赞扬,并号召全体校长和园长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工作室的工作,希望工作室的发展能为垦利教育带来更灿烂的明天。他的其中一句话令我感动不已,那就是“今天如果他们不展示自己,恐怕我们有些人还不知道这些名师吧”。会后,领导们和我们亲切合影。地方电视台还对此次活动做了全程报道。这就为我们工作室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天空和更肥沃的土壤。
总之,因为结识“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专家委员会”,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家,我们拥有了无穷的助力。如今,我们“黄河口名师工作室创新与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相互激励,资源共享。有“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专家委员会”为我们引路,有各级领导做我们的坚强后盾,有这样的一群盟友相伴成长,我相信我的工作室今后的路会走的更坚实,我们的这个家还会继续发展壮大。
行走在团队互助成长的路上,我们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