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移动机器人研发项目为例
桂西北星火名师工作坊/李国勇
名师工作坊怎么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工作坊的建设目标是“以组织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和推动科研为抓手,以营造研究氛围,提升研究水平,锻造教学精品,把工作坊建设成优秀成果展示的平台,职教名师成长的摇篮,机电技术服务的中心,助推职教发展的示范”。我在教务处分管教科研和信息化比赛工作,承担学校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任务。这些工作已经与我的工作坊建设目标基本重合了。其他的名师工作坊建设也趋于同质化。
如何让我的工作坊建设成效更突出一些呢?适逢学校与广西现代职院共同开设机器人专业,打造西南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3月至7月,我有幸受学校委派,带领工作坊四位青年老师,去江苏昆山巨林科教实业有限公司实践了四个月。通过全程观摩与操作,我对柔性制造技术也有了较深的感性理解。熟练掌握了AGV机器人操作与控制原理,立体仓库手动操作与控制原理,机器人工作站控制原理与操作等技术。
查阅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后,我们五人团队,决定引入移动机器人科研项目,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将工作坊打造成职教名师成长的摇篮。
由于本身科研实力有限,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产物,我们的认知甚至还是停留于名词阶段。因此,我们走出学校,进入企业一线,进行考察学习,突破自己的认知瓶颈,打开自己的思路和眼界。我们参观考察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的多个企业。包括了江苏无锡优之为物流智控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深圳市兴颂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通过广泛调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移动机器人研发思路,撰写了2万多字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报送学校领导审批。学校领导批给了我们5万元科研经费。实际上我们只用了3万多元。
从项目立项、技术方案确定到零配件的采购我们足足花了1年时间。制作、调试过程用了6个月时间。功夫不负苦心人,我们赶在今年4月份河池市职教活动周前完成了这台多功能移动机器人研制,并在职教活动周期间进行了产品展示,受到全校师生高度好评。
移动机器人的研制系统地运用了机电专业所有的技术,对于我们各方面能力提升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是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机器人的研制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整个团队的交流、磨合过程。从构思到落地,是我们思想碰撞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对于团队能力的提升是大有帮助的。因为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让别人了解,同时要不断通过合力完成一道道工序,实现一个个的功能。这些都是宝贵的机会,能够教会我们从团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在专业技能方面,我们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提升。由于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大型的科研项目经历,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大多还是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对于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没有概念。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参与,我们慢慢能够将专业知识落到实处,成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让我拥有了更为深刻的技术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大量的研究资料查找和零配件采购,我们深入了解了专业知识,了解了当前机电技术发展情况,了解了行业企业状况。这些让我们不断去提升自己,紧跟专业发展的潮流。
通过机器人研制,我们对机电专业建设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机电专业需要建立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与技能对接、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对接的“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科研项目引领,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只是我们的一次尝试。将工作坊打造成职教名师成长摇篮之路还很漫长,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国勇 高级讲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现任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机电学科带头人。主持的项目荣获2014年广西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参与的二个项目分别获2017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指导学生在广西区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多次获学校和河池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分别在《机电工程技术》、《广西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现代职业教育》等杂志发表二十篇论文,主编出版了8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