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平
做温暖教育的践行者——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至于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008年北京市班主任工作室首批学员,东城区万平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史家小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1981年参加工作,曾在北京朝阳区、西城区任职,先后担任过少先队辅导员、音乐教师(合唱指挥)。1995年调入北京东城史家胡同小学。从教三十余年,始终工作在一线,勤奋工作,勉力奉献,在德育工作(少先队及班主任)、音乐教学以及语文教学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北京市小学市级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2011年,个人专著《教育是温暖的》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其事迹在《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台及《中国教育报》、《北京教育》、《时代教育教育家》、《班主任》等媒体获得广泛报道。
教育自述:
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
一
“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至于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万平1981.7
这段话,写于29年前。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个炎热的下午。胖胖的林桂英校长,拉着我的手将我从一扇门带入了另一扇门,我从一名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说起来那是多么简陋的一座学校啊,只是一座新落成的四层小楼而已。一色儿的本色红砖,若不是窗户过于齐整,你几乎看不出它和旁边的居民楼有何区别。进到学校,一扇绿漆铁门,一根旗杆,水泥抹地,沙土操场,裸露的白墙,崭新的桌椅——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二小学,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座为小区配套的新建学校。
“来,说说吧,为什么要当教师呢?”林校长笑眯眯地,第一次面试本来应该是很拘谨的,但是,她的笑颜让我们毫不紧张。大家没有讲套话,纷纷说着自己真实的想法,虽然还难免略带生涩。林校长听着,微笑,干脆拿出纸来,让我们这几位小老师写写自己的职业愿望。
于是,我随手写下了这段话:“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至于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她看了看,抬头看看我,又低头看看纸,收好,没有说什么。
之后的六年多里,我当了六年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当时的年轻老师们吃住都在学校的宿舍,大家过着以校为家的生活。那段时光,我们极尽所能,带着孩子们开中队会,过大队日,办夏令营,跳集体舞;歌咏、广播、朗诵、排练小剧;每逢节日,我们还组织全校的家长一同与孩子们在劲松影剧院召开隆重的集会……队鼓声声中,我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大姐姐”。
这是六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候,我能够将各个班大中小队干部的名字叫出来,对每个中队的队活动也是了如指掌,就连各班有几个“小闹儿”都一清二楚,成了一名真正的“孩子王”。年轻人有着忘我的工作热情,有着使不完的干劲儿,有着许多的创造愿望和灵感,有着向着目标一往直前的气概,有着对学生的满腔关爱,人几乎是不知疲倦的,只是一个劲儿地向前奔。
忘我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一举获得了四项全国少先队“创造杯”奖;获得了北京市朗诵比赛的一等奖;获得了北京市集体舞普及的最佳组织奖……
初当教师时所写的教育愿望我并没记住。后来我因故调离劲松二小,林校长虽然不舍,却又决然放行。她在签署了意见后,与我做了一次聊天儿似的长谈,最后更是提起了刚来学校时写的那段话:“你这孩子心量大呀!去吧,不论到哪儿,有这份心量,你都能行的……”她说。
“心量大”?恍惚间我若有所思,回味着自己写的话语,仿佛一颗已经出膛的子弹在回味弹道的痕迹:
“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至于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时,工作已近七年的我不再是一个“零”工作经历的学生了,但是,心依然年轻热诚。再次重温审视这段话,我感受到了一颗初次踏上教育之路的心灵所蕴含的力量——这是一份为着学生的利益,为着学生们的一生利益做出努力的志向……
初愿,就是种子啊!有了成熟的机缘是会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什么针对“零教龄”教师的培训机制,连书店都很少,读到好的教育论著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谈不上任何工作经验,对孩子们的了解也仅限于书本和自己孩童时的一点残留影像的毕业生,要完成从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过渡全凭着身边老教师的影响,同时还要仰赖于所在学校领导潜在的工作培养与支持……
林校长就是这样一位校长,她始终在关心培养着一个她看好的“有心量”的年轻人,并始终为她的工作默默提供着支持。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小万这孩子有股子冲劲儿,也能干,就让她干吧。没事儿,我在后面给她拾掇着就行啦……”
“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她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感觉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是个孩子。”
——苏霍姆斯林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版 81页
在工作的最初几年,这个有一定“心量”的愿望帮助我避免了因为经验缺失而导致的对孩子行为处理上的简单粗暴或者冷漠;避免了因为个人的局限性或情绪化而导致的对工作的任性随意;避免了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与工作的不诚实或者不负责任——回首当年,我深切地体会到,即使我们年轻,经验缺失得“一无所有”,但是,只要是真正拥有对于儿童与工作的诚心,我们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面对孩子做到耐心、冷静,不倦,并为此而努力。
虽然平凡而且年轻,但是我们确信我们的心能够知道我们在做着什么;我们确信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出恰当的衡量;我们把握并遵循着我们的教育直觉——一切出发点都基于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
这是不能偏离的,因为,这是教育的准绳。
二
之后,我有七年时间是在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度过的。
刚到那里,我做了一年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有机会因为一个特殊学生小坤的转变初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并为后来在史家小学任教的十余年“日记教学”奠定一个好的基点。但是,一年后,因为学校工作的需要,我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一名在专家指导下的童声合唱团指挥……为期整整六年。
至今,我一直庆幸在自己的生命结构中有了一段音乐艺术的学习、教学经历,而且更加庆幸的是遇到了好的启蒙教师。说起来,人在27岁时由《哈农练习曲》起步学钢琴,学五线谱,学试唱,学习和声,学习指挥,并梦想着考进中央音乐学院……这似乎是一件不靠谱的“玩笑”。
但是正因为有这个“玩笑”的存在,我得以沉下心来,咬紧牙关,一往直前。在那段时间,我得以阅读大量的音乐家的著作和指挥家的传记(《指挥家的境界》、《音乐的魅力》、《论钢琴演奏》、《孤独与超越》、《音乐是不会死亡的》……),得以和音乐大师的作品静静相对,得以接触到当时音乐教育界最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专家和指挥家,更得以通过学习感受到了世界上著名的伟大音乐家们的天才、激情、魅力,从而获致了一种对艺术人生的深刻认识:伟大的艺术家们基于他们对于生活、艺术的终生的纯粹追求,最终迸发了生命中原本含有的潜在的天才、热情与力量……他们为人类贡献了如此之多的美丽境界,给予我们的生活一种真正宝贵的精神营养……
六年的时间,寒来暑往,我的教师生活中除了无休止的教学、排练、演出、比赛、练琴、上课、学习,还是无休止的教学、排练、演出、比赛、练琴、上课、学习……最终,展览路一小新月童声合唱团在区级比赛、市级比赛、国家级比赛、国际合唱节都获得了最好的奖项,而我也在1993年的5月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开始师从吴灵芬老师学习童声合唱指挥……
一个“玩笑”最终成就了一个“梦想”,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我甚至觉得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音乐世界那梦境般的灵感以及无比严谨有序的构建规则,让我摒弃了曾有的工作中的那种不经意间的“想当然”,这种因为年轻的小小“狂妄”往往让我们轻视工作中许多必要的过程,忽略细节导致工作的粗糙与平庸。
学习音乐的过程是极为艰苦的,我曾对着巴赫的复调练习曲流过泪水,曾对着比赛的总谱彻夜难眠,曾对着音乐学院的期末考试题张皇失措,甚至连大三和弦都听不懂了……而获奖的时刻总是一瞬即逝,排练厅里挥汗如雨的日子更是四季如一……说实在的,对于半路出家的我来说,这样学音乐绝对是“疯狂”的,我开始领略一个目标可以这样难以企及!但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却极为珍贵,以至于深刻地影响了我今后的工作作风:
——我从中却获致了一种做事的最基本的态度:笃实、扎实、务实;一种工作最基本的作风:有序、有效、恒心推进,持之以恒。滤去所有的“想当然”以及似是而非的平庸苟且之念,让自己做事的心不再毛躁,坦诚并且恳切。
我终于做好了担任一名合格班主任的基本准备。
三
1995年,北京东城史家胡同小学,我终于成了一名语文教师、班主任,这是一次全新的工作体验。之后15年的一线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对“教师”这个角色内涵的基本认知,让我知道了“教育”是教师与学生 “零距离、多角度、全方位”的一种生命互动:我们唤醒心灵,我们期待成长,我们引导生活,我们创造可能,我们弥补缺失,我们给予力量,我们成全孩子……当我们用无比温暖的心怀拥抱一颗颗通向未来的童心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收获属于我们的幸福——因为我们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职业初衷与愿景。
史家小学的门槛很高,由于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四位音乐教师各司其位,秩序井然,我这个曾经的音乐教师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岗位。当时主管教学科研的是项红主任,看了我的简历后,了解到我是个曾经获得过四个市级荣誉大队辅导员、音乐教师,觉得应该可以到低年级教语文当班主任。她让我完成一张低年级的试卷(现在想来,应该是笔试中的一项),在我做试卷的过程中,她看到我满手的繁体字,而且倒插笔,愣了,问我怎么回事。我如实告诉她,我曾经练了十年的《九成宫》(书法欧体的法帖)一时改不过来。她说,难怪,字是真不错,但是让你教低年级,孩子也就毁了……最终,我被暂时搁置,直到暑假里我才接到通知,原来一位五年级的教师怀孕了,一个教学班出现了空岗,我终于获得了正式任职的机会,1995年9月,我上任了。
54位学生,一个热情满腔却几乎“零起步”班主任、语文老师,一定是让学校揪着心的。但是,凭着对工作与学生的全情投入,凭着对教育教学整体模式有序有效的学习、探索、推进与构建,凭着以往练就的务实、扎实、笃实的工作态度,凭着“用心做到最好”的做人做事准则,我带的这个毕业班收获了可喜的成绩:在最后一届(1997届)小学语文统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38名同学获得了语文作文的一类文,平均成绩在92分以上,在全区名列前茅。
之后,1998年,我带领我在史家任教的第二个教学班,获得了东城区首届“东兴杯”教学比赛高年级的一等奖,1999年,出版了13万字的小学生在校日记专集《马方日记》;1999年,我获得了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编制的一等奖,综合素质全市第七名的好成绩, 2000年,我和项红老师共同开发的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小学生探究性研究》在教育部立项,“小博士工程”成为北京市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不相信任何成绩来源于偶然。当我回首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最初几年的收获的时候,我思考并寻找着自己忘我工作取得成绩的关键支撑点: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为什么会迷上“日记教学”每天不厌其烦地阅读孩子的日记,沉醉于给孩子的小日记写上有针对性的评语?并且躺在病床上为孩子的日记出版做最后的编辑工作?
在接受一个混乱的班级时,我为什么要开通“家校直通车”,为着某一个,某几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和矫正倾情投入不计得失?
学习之余,我又为什么带领着孩子们将目光投向课堂外面的世界,让孩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时,我再次重温了自己在工作最初写下的职业志愿:
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至于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历经了15年一线班主任繁劳工作的磨砺,历经教育教学中的坎坷、失败与成功,经由无数次自我反思与觉悟之后,我渐渐褪却了曾有的对工作成果与业绩的虚幻的急功近利的贪求,内心里对“教育”这两个字肃然起敬,同时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也更为清晰而具体。
我告诫自己,只要是一名教师,就要在教育教学中耐得繁劳,耐得烦恼。我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单纯专注深入地投入工作:零距离、多角度、全方位地与学生的生命互动,以爱育爱,以能养能,以德培德,以心传心。
家长会上,我告诉孩子们的爸爸妈妈,我期望“了解每一名孩子的生活”,我愿意“让我的教室里每个孩子的心灯都点亮着”,我致力于我的每一个孩子心灵的灯光是明亮而不是黯然的,如果黯淡了,我愿我再次拨亮它……
我认为儿童要有属于儿童的留得下童年色彩的学习生活记忆……这是教师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之一;
我认为孩子应该是勤奋的,专注的,生动蓬勃,欣欣向上的……尤其是那些需要特别的爱的孩子,对于他们而言,深入的教育应该是一对一的。我能够体察一个被忽略了内在要求的孩子,当他一旦被关注,被爱护之后,当他的心声能够得到教师切实的回应的时候,他的精神面貌会焕然一新……
孩子的童年时光是如此宝贵!我渴望我的孩子们每一天的学校生活都拥有一定的收获……在未来,不论他们走到哪里,暮然回首,还会感受到一份收获时心弦的拨动……
——是的,我明白这就是我的愿望,并且清楚地知道,我要为此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因为我绝对不能够拒绝自己的心声。
——是的,这一切并不是为了什么夸赞与荣誉,只是为了教育者心灵深处的一份踏实,坦然。我们就如同上路的人在路上行走,要一步一步地步步向前,因为我们踏上的是一条求取教育真经的路。
——是的,教育和任何人类最美好的事物一样,它的本质是爱……而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
所以,让我们沉静下来,静下心来,倾听来自每一个孩子的心声,静静地聆听童心的呼唤……
用文字在孩子心中播种幸福的种子
——日记教学及其教育意义的探索
第一部分
简述:对日记教学的初步认识与感受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日记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日记,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商务出版社 2007年第五版1152页)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对日记与学生作文的关系是这样论述的: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事实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6页)
孩子对日记是这样感受的:每当我翻开这篇或那篇日记的时候,就像从窗口看见我成长的脚印,尽管她幼稚,却是实实在在。看到了我的日记,就看到了我。(《马方日记》华文出版社1999年出版)
作为一名带着孩子“写日记”的语文教师,日记又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觉得日记是一种毫无负担的,很自由的表达方式,是孩子们喜欢的小练笔。学习生活中,吃的、玩的、感受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孩子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留住童年的光与影;
其次,日记还是一种与自己交流、与同伴交流,与老师交流的方式,老师通过日记评语对孩子们进行指导帮助,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日记是对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一种丰富。鉴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孩子对于规格要求相对严格的作文是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的,但日记则不然,它以其活泼个性的特点深受孩子的欢迎,通过写日记,孩子们轻松地记载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自然地形成对习作能力的积累。
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作为班主任,我深深体会到日记更有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在一定的时候,日记的育人功用甚至超出了教学的价值范畴。
在一个教育者的心中,日记又意味着什么呢?
日记,是儿童对我们敞开的心灵,即或不是全部,也是心灵敞开的一个小小的窗口……一个孩子想记日记,并且愿意将他的日记给你看,期待着你给他写出评语,就意味着他的心灵向你敞开了。
关键是我们能够从这扇敞开的门中看到什么?我们从我们看到的又能做出如何的判断,我们又能给予怎样的引导?继而给予他怎样的激励、帮助、扶持、肯定甚至安慰?
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需要洞察力:洞察人性,洞察心理,洞悉小孩子内心世界的感受,聆听到孩子心灵的呼声……教师给孩子的日记评语应该是对孩子心声的回应。
真正的教师,应该是具备这种回应能力的人。也正基于此,“教书育人”在日记教学中得到了如此完美的统一:教师通过日记教学出色地完成着教育教学的双重使命,让“日记教学”充满魅力。
1.“日记教学”的含义:
“日记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感受、感悟等,以日记这种形式自然、真实地记录下来。作为习作教学中一种最主要的练笔形式,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的日记评语与讲评方式,及时对学生的日记给予指导和评价,使学生在通过写日记,逐渐形成对生活的比较扎实的积累,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习作学习的进步与快乐,体会并记录成长的真实过程。
2.日记教学的目的:
(1) 改变旧有的习作教学和学习模式,尝试一种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受学生欢迎的习作教学方式,从而切实落实《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的各项要求。
(2) 在切实降低习作学习难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习作教学更富于个性化、人文化。
(3) 教师用恰当的日记评语,对儿童的生活学习给予贴切的指导,教书育人,引导孩子在童年生活中切实进步、取得个性的收获。
3.日记教学的相关实践及效果:
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在我任教的5个教学班中,我一直进行着日记教学的实践探索,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日记与课堂习作的互动研究。
在此十年期间,我每天评改学生日记,每周(后因课时紧张、工作太忙改为两周)设立日记讲评课一节。学生个人累计日记练笔量(以一个教学班2学年总课时量为例)可达到十万字左右,我个人评改学生日记的累计总量达到五百万字以上。
在此十年间,日记教学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l 1997年东城区小学毕业统考中,我班54学生中有38名学生获作文考试的一类文,作文的优秀率达70%,统考成绩名列东城区前茅。
l 1998年5月,我在东城区全体小学语文教师中以《日记、作文、教师、学生》为题,介绍了自己95年至98年三年间日记教学的实践经验,在教师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史家小学也开始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不少教师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日记与课堂作文的互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l 从1998年5月始,我的“日记讲评课”成为学校开放课,我先后接待了北京、天津、大连、山东、深圳、上海等地的几百名教师及领导听。
l 1999年10月,作为第一本小学生在校出版物,十三万字的《马方日记》出版了,其中系列日记《仙人掌》(五篇)入选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
l 2000年至2001年间,在我校著名的“小博士工程”中,我的学生马方、尹航、李晟、隋思聪、孙毅不但写出了著名的小博士论文,他们的课题宣讲也在全校、全区、全市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起到了引领作用。日记教学给予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文意识的积淀在小学生自主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l 2004年暑假,我与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小学生作文教学音像资料《小恐龙学作文》共计360分钟(六张光盘)。《怎样写日记》是其中的一个专集。
l 十年来,我曾任教于五个教学班,学生在全国、北京市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7名,优秀奖多名。此外,学生作品还发表在《作文导报》等刊物上。
l 在日记教学中,教育的力量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利用日记评语对孩子加以引导,个别儿童因而得到矫正与转变。相关论文在全国课题组获得一等奖,我个人获得全国课题组优秀教育实践奖。
通过十余年日记教学的探索我体会到:日记教学这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它注重了学生能力的积累与渐进地提高,把学生的观察、思考、认识甚至灵性的激发与习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习作教学的“人文化”,全面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日记教学将教育与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以文载道,润物无声,是孩子最欢迎的教育方式之一,起到了切实的教育作用与效果。
第二部分 初衷:让学生不再害怕动笔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生活更是天真烂漫。如果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用习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下笔却又兴致寥寥。孩子害怕动笔,绝少有孩子一开始就喜欢“做文”的。在不少学生眼中,作文是一项最令人头疼的作业。一见到作文就发怵,原因是什么?我曾在任教期间做过相关调查:
学生习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1. 对习作缺乏兴趣,拿起笔就感到乏味,而且从未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没有兴趣)
2. 没什么可以写的,如果不是老师留作业,能不写就不写。(没有内容)
3. 习作总是写得很平淡,自己读着都不喜欢,更别提让别人看了。(没有方法)
4. 想得挺好,一拿笔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慢慢地就不抱什么期望了。(眼高手低)
5. 自己的习作成绩不是“良”就是“及格”,根本就不是什么写作的料。(未能得到有效的激励性评价,灰心丧气)
6. 想往好了写,也经常读一些作文选之类的参考书,但自己一动笔还是老样子。(事与愿违,停滞不前)
7. 对着老师出的题目发呆,想不出有什么新鲜可写。(没有热情缺乏动机)
8. 肚里没词,一写就卡壳,没有耐心,只好糊弄完事。(基础不良)
9. 一参观或者有活动就让写作文,真烦!(厌倦反感)
事实上,造成学生种种畏难情绪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杭州大学教系教授朱作仁先生曾经指出:我国自古以来,作文乃童稚入学在集中识字后与阅读一起被视为必修的科目。至于在科举时代,作文的成败得失是关系到一生功名利禄,锦绣前程的大事。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婴儿出生时起,按顺序第次发展的过程,首先会听,再会说。入学后,学习读和写。但就学习汉字而言,作为书面语言的读和写也不是一开始就齐头并进的。先是学习读,在读有了一定的基础上再发展写的能力。我们可以说。写是听说读写这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四种特有能力中最难也是最高的要求。正因为此,人们往往把作文能力看作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主要指标或杠杆。
的确,习作能够综合地反映一个小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正因为如此,方方面面都约定俗成地将习作“看作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主要指标或杠杆。”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的“重视”,教师、家长、学生绝对不能对习作等闲视之。
尤其是学生,一提习作,人就“端”了起来,来自习作课堂的诸多限制与要求,又让他们觉得“写”不可能是一件自然的事:生活与习作的关系无形中被种种束缚中断了:习作是习作,生活是生活。
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溯本寻源,对症下药。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如下:
1.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又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惊醒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叶圣陶先生在1978年8月21日的讲话《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曾经说到: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如何养成,我说不出方法和程序来。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
日记教学从某种程度上真正实践并印证了叶圣陶老人的这种设想。由于日记是一种极为贴近孩子生活的日常练笔方式,在学习日记的过程中,孩子们没有丝毫畏难情绪,相反,孩子觉得那是一件再放松不过的事,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的自然:“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
是的,习作,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喜爱的,它不应该是个苦涩的过程,更不应该是一颗“苦果”!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解决学生在习作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动笔习惯,使他们能够自然、流畅、真实、尽情地表达和写作是日记教学的初衷。
第三部分 实施:日记教学在作文教学与班级教育中的应用
“日记”可以让孩子把“做文”变成一件“平常事”,在日记中,他们的生活被很随意并且真实的写照出来,自然轻松,生气盎然。
在几个班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然地生成“写”的意识,逐渐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在循序渐进中,孩子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学会思考,提高认识,养成习惯,锻炼意志,成就品质,提高能力、形成素养。让小小的日记与他们生活的广大世界相连接,与他们的未来生活相连接。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孔子将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知学、好学、乐学,所谓乐学,就是以高度的兴趣和热情来学习。两千多年后,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兴趣与作文教学》则论证:写作兴趣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先决条件;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心理保证;写作兴趣贯穿学生学习作文的全过程。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日记教学也不例外。我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天敌”为友,引发兴趣:
习作是孩子的“天敌”,如果生硬地布置孩子写日记(并作为一种作业要求),孩子即便服从也是被动的(甚至可引起孩子反感)。因此,在引入日记教学的时候,必须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节日记教学的起始课是关键的。所以,我会为学生准备以下几份资料:
① 毕业生的日记专辑或优秀的个人专辑(以及出版物);
② 毕业生给新班学生的信;
③ 作文比赛中的获奖作文。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以往日记教学的成果展示,令人信服地让孩子们懂得:
日记,其实很简单,只要动笔,人人都可以做到;日记,的确很有趣,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进步的喜悦;日记记载了童年的快乐,是童年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第二天,我就会收到第一批日记本(班级人数的40%-60%),一部分孩子们写日记的兴趣就这样被引发了。
2. 欣赏奖励,激发兴趣:
热情一旦点燃,孩子们就会付出自己的努力。于是只有一句话的日记、错别字较多的日记、句子没有通顺的日记……都交上来了,并期待着你的肯定。(见《“散漫拖磨的”小俊变了》)
即便是这样,教师也要持欣赏的态度(就像一位母亲欣赏自己孩子涂鸦的作品):欣赏孩子的真诚,欣赏孩子的努力,欣赏孩子工整的字迹、认真的态度,欣赏一切我们看到的,并且,认真地给在每一篇日记后面写上真诚的评语,让孩子知道,老师很欣赏!
如果说,第一节日记引路课是“点火”,那么教师的评语就是“持续给油”,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的保证。而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孩子,甚至班里的后进生,我们就要更加慎重,因为,他们的日记很有可能是进步的宝贵开端……(见故事《涂鸦亦美——小瑞的故事》)
3. 鼓励成就,强化兴趣;
一个孩子一本日记写完了,教师要带领全班同学为之庆祝,用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以及时的鼓励:
① 日记讲评课上针对孩子的整本日记进行全班讲评,展读优秀作品;
② 给孩子颁发小作家奖
③ 为孩子出个人日记专版、专辑,以示纪念,鼓励孩子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集体中,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同学们积极争当“小作家”,不知不觉,一本日记就写完了,一本本专辑就这样诞生了。(见故事《散漫拖磨的小俊变了》)
4. 营造氛围,巩固兴趣:
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会营造一个激发孩子真情的集体氛围,带领全班同学写“主题日记”。如三.八节《我的母亲》;家长会前《我们的心里话》;春天将至《我们眼中的春天》即将告别母校《再见,大槐树》等。在这样的氛围中,班级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中,写下了感人的日记。教师将其汇编成集,成为一份生活的永远记忆。孩子的兴趣在一次又一次主题日记活动中真正得到巩固,家长也从中感受到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见《听见花开的声音——家长会上的感动》)
5. 育人以恒,习惯形成。
“恒”,持久之意;没有持久的积累,难成良好习惯。一个小学生能够坚持写日记并形成良好习作习惯,仅仅依靠调动兴趣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学习意志。
日记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并把铸就良好习惯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作:
u 从日记写作的整体要求方面做到了:降低难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增强学生写好日记的决心;
u 在平时日记的批改(评语)中做到了:细致入微,及时肯定,个性引导,启发学生长善救失,努力进取,增强学生写好日记的信心;
u 在日记教学的主导评价中树立“不可一步登天,要持之以恒”的科学发展观,时时鼓励孩子做学习中的强者,树立写好日记的恒心。(见《曈言无忌——小神童要写一本自己的书》)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教育者认真规划,细心引导,持之以恒地运作的。目前,在我任教的班中,75%以上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努力后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30%以上的学生两年来日记累积10万字以上,45%的学生每天的日记能够做到自然、真实、放松、生动。
有关作文教学专家曾在一份关于日记教学的调研报告中写道:“我曾到史家小学搞过日记、作文教学的调研,浏览了7个班300多位同学的日记,绚烂多彩的童年生活、丰富纯真的情感世界,美好神奇的心愿期盼,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他们的日记本上,向他们的老师和朋友,向每一个愿意和他们沟通的人敞开心扉。”
二、上好日记讲评课:
1. 日记讲评课:
“日记讲评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的日记教学指导课,它虽然是学校课表上没有的课,但确实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一周或两周一次(40分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配上课的具体时间。
2. 日记讲评课的类型:
“日记讲评课”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以及学生的需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日记写作教学课:教师向学生介绍写日记的方法,对学生的日常写作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小作家赏评课:对某一个(或几个)同学的优秀日记进行讲评,发挥其示范作用,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
日记诊疗室:针对学生日记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做出集中辅导。
日记讲评课:在一个阶段内,对所有同学的日记给予集中奖评,特别注重鼓励有进步的学生。在我任教的班上,曾有脑发育迟缓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有一定的障碍,但即便是这样的孩子,也对记日记特别感兴趣,不但坚持记日记,而且,在教师的鼓励下,在家长的支持下,还出了日记专版。在阶段日记讲评课上,教师对这样的孩子,就要给予鼓励。
日记开放课: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学生日记的展示、讲评、表彰。通常对家长开放(多则上百人,少则一两人),是一种灵活的家校互动教学方式。
3. 讲评课的教材:
日记课的“教材”,一般是同学们的优秀日记、以及班级出版物。
4. 讲评课的效果:
在十年的日记教学实践中,我上日记课讲评课达百节以上,其中有一定影响的国家级、市区级接待课、公开课15节以上。获得学生家长、听课者以及专家的较高评价: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及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给予了极高的热情与爱心,意识前瞻,教风扎实,教有特长,教有实效。
三、 注重日记教学中的评价:
教师评价,是整个日记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学生日记后,教师对日记的内容、形式、语言、情感、观察、认识、思想以及学生在日记中提出的相关问题等及时地用书面评语、师生谈话、集中讲评等形式给与评价指导,从而不断地调动学生的日记兴趣和积极性;调节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认知能力;促进语言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个别儿童给予细致耐心的关爱与引导;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实现学生的进步,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童年收获。
(一)在交流(评语)中实施教师评价:
1. 教师的评语:
评语,是日记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日记内容的看法、对日记语言的评价;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是成人为孩子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可以是朋友间的谈话聊天……评语,应该是真诚的,生动的,活泼的,让学生能够真正接受的。
2、评语的类型
l 关于日记内容(见《小木桥上走出的小作家马方》)
l 关于日记形式、语言(见故事《小妞妞学写日记》)
l 关于生活的观察认识: (见故事《曈言无忌》)
l 关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见《小川的故事》)
(二)在“甜蜜”(奖励)中实施评价:
“甜蜜”是我给孩子所有奖励的总称。面对孩子们的用心、用功,我常常会给孩子发一些“甜蜜”——以各种各样的巧克力居多。(见故事《共享时刻——难忘那些甜蜜的时刻》)
(三)在《小木桥》(班级出版物)中实施评价
(四)在家校互动中实施评价:
l 启动家校互动评价,使家长成为评价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l 形成评价的互动,让孩子在激励的氛围中拥有继续进步的动力因素;
l 整合评价因素,致力于以写作能力的培养为起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建议》中指出: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因应予鼓励。”
“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 对学生的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可以用等第表示,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探索实施日记教学以来,基于促进学生习作态度、习惯、能力、个性发展的日记教学的多种评价方式正是对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印证、落实。同时,也体现了日记评语在教育评价应用中的独特魅力。
四、以文载道,以教养德,育人贵在润物无声
韩愈在《师说》中曾经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将做人的道理告诉学生,让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自古以来倡导“文道统一”,而作为班主任,能够善用教学资源,以教养德,更是得天独厚。
十年的“日记教学”,让学生们用小小日记本“以我手写我心”,而我,则“以文载道”,将班主任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融入日记评语中——
l 日记中,孩子的心事是多么丰富:
小伙伴间闹了别扭甚至动了拳头,在日记中互相告状——老师呢,则在日记中给孩子讲开了道理,劝他们彼此先找自己的错。第二天,老师又将两个小伙伴的日记互相给对方看,原来,第二天的日记上,俩人全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一下子矛盾就解决了。
l 日记中,教师的评语是多么温馨:
03年,我接了一个三年级的班,班上一个男孩子,以“散”(上课不听讲)、“慢”、(做任何事都心不在焉) “拖”、(能拖一分钟算一分钟,宁可发呆也不写作业) “磨”(一边写一边玩,没人盯着,就想入非非) 著称,让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斗志”全军覆没,用他的家长话说:没招了!
在新年将来的日记中,我给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你好着急!2004年新年到,快马加鞭好努力!要像骏马驰草原,不做蜗牛慢吞吞:因为精品在分秒,点点滴滴要努力!孩子拿着老师的评语,对家长说:我不能让万老师失望!结果,在日记评语的引导下,孩子的行为发生悄悄的变化,使得本来喝斥声声的家庭,便成了其乐融融。 仅半年多的时间,这个孩子写下了近万字的日记,评上了三好学生,还出版了自己的小小日记专辑。(见《散漫拖磨的小俊变了》)
班上的学生们逐渐喜欢日记也离不开老师的评语了:日积月累中,他们观察,思考,认识,自我教育,锻炼意志,成就品质,提高能力、形成素养。在日记本的伴随下,孩子们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有心人。特别是日记讲评课这种寓教于文的课型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因为在这样的课上,孩子们拥有了一个学习、生活的指导者,班集体拥有了一种良性的深刻的德育氛围。(见《小笔头练出了38篇一类文》)
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李林琢教授在听完日记讲评课后写到:“很高兴地参加了史家胡同小学六十年校庆活动,听了万老师组织的六、四班的日记讲评很受感动,从一方面来讲展现的学生日记都平常,这里虽没出现什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但却让我和许多家长感动,因为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日记的背后,我们看到老师的日日夜夜的辛苦,每篇日记的批改,指导、鼓励……教育孩子写小事,鼓励有志气,爱祖国,教育孩子仔细观察,从生活发现兴趣和美……教师没有死板的说教,有的是春风化雨的浸润。我们相信,在万老师的苦心、爱心之下,绝大多数学生会受益,这种对生活对工作,对品德的细微教育会使很多孩子受益终生……”
以文载道,以教养德,润物无声,小小的日记,让孩子进步了,转变了,获奖了!
一个淘气包的妈妈知道孩子春蕾杯获奖后给我发来了手机短信:
“一个曾经逃避写字,逃避上课,濒临厌学的孩子,居然获奖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奖!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您!因为您的包容、爱心、耐心、理解、坚持、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细致有效的训练方法,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集班主任与母亲于一身的温情互动,职业与敬业的专业品质,理性与人性的完美体现——这一切是一个特写,却不会定格,我们感谢您,我们爱您!”(摘自手机短信05-06-19)
第四部分 认识与反思
一、对日记教学的认识:
1. 日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关于素质教育的在思考》)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课程设置的初衷,日记教学就奠定了“为学而教”的课改意识,这种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服务意识:从教学的引入到整个过程的实施以及综合评价方式的建立,日记教学均充分地做到了“不忽略任何学生”。做到了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
2、 日记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及相关理念:
l 日记教学较好地完成了《语文课程标准》写作初始目标要求:
小学期间的习作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学段(1-2年级):“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3-4年级)则要求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第三学段(5-6年级),才过渡到“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语文课程标准》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上看,日记教学出色地完成了上述要求。
日记教学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理念。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以我手写我心”。
日记教学有助于学生以高度的热情专注于写作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日记教学有助于学生在语言能力的渐进提高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用语言进行思维,用语言进行表达,用语言进行沟通,在日常日记的写作中,实现了思维能力的提高。
日记教学较好地实践并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写作评价的相关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日记教学证明,教师可以通过日记评价等方式对于班级的个别儿童给予个性化的关怀,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创设适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氛围,通过文字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努力。
3、日记教学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日记是一种可以轻松接受的习作练笔方式。由于它的内容广泛,形式宽泛,语言自由,评价灵活、亲切,摆脱了一般习作教学的固定模式,所以,深受孩子的欢迎。
4、日记教学与习作教学的互动使“新课标”指导下的习作教学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教学载体:
规范的习作教学(即根据小语教材要求设置的每周2节习作课)对于儿童而言多少是有一点“距离感”的。“自上而下” 的习作要求、指向清晰的教学过程,努力追求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孩子在习作练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像写日记一样“放松”。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儿童日记达到一定积累、水平的时候,如果还一味满足于“流水帐”式的随意与放松,就会使儿童的写作语言、思维能力停滞在一定的局限之中,此时,必要的习作方法、结构、语言的指导,又显得极为重要。
日记教学与习作教学的互动,使“新课标”指导下的习作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习作天堂”:孩子们放松、投入、积极参与并始终保持热情。
十年来,日记教学与习作教学的互动使习作教学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教学载体:
见证了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紧密沟通;
见证了班级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形成;
见证了儿童的心智成长的真实过程;
见证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
真实、科学地见证了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
二、对日记教学的反思:
1、日记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教师角色及行为的转变
1、 日记教学要求教师要潜心学习,提高修养,要多读书: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浮躁的社会环境,教师的职业角色、现实生
活都面临许多冲击与抉择,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把握住我们自己;更需要积蓄自身的力量;更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职业状态,只有拥有幸福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播种幸福的教育者。
日记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师与儿童的一种“心灵与生命的互动”,教师要了解儿童,了解生活,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教师要拥有生命的力量教育的智慧。所以,教师需要多读书。
多年来的读书生活,让好书成为我的指导者,对此,我有强烈的感受:当我们长大了,没有人再如童年时的父母兄长般呵护我们时,我们只有书——这个伟大的“朋友”教导我们,爱护我们,教给我们朴素的哲理,告诉我们教师怎样才能给学生一杯活水……
阅读如存钱,最终会享用到利息,而利息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杯活水”;
阅读是求索,求索的是生命吐故纳新需要的心灵力量,这力量使我们平凡不平庸;
阅读如拜师,让我们与人类最优秀的生命沟通,让我们得以和最伟大的人交谈;
阅读如求助,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获得及时的帮助……
读书生活应该伴随着教师的成长、成熟、成功;读书会伴随着我们,让生活多姿多彩,让学习与生命同行!
2、 日记教学尚需解决以下问题:
l 教师自我成长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日记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具备相当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真诚的关注,教师要肯于为学生付出,要乐于与学生交流,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与此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积累与教育智慧,要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在工作中与学生教学相长。
l 课程的开发与课型的进一步研究:对日记指导、日记评改以及与习作课的整合都需要假以时日,细致研究。此外,日记教学是否有推广价值?进一步的实践还需要哪些改进与修正?
以上种种,都还需要教育专家给予全面的指导与评价。
第五部分 感受:文字是有力量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十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体会到,日记教学是一种卓有成效的习作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这种习作教学方式可以使每一个孩子真正享受到习作学习的进步与快乐,对学生的生活积累、习惯培养、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作为一名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同时也理性地认识到:习作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再到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表达与写作,最终实现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思维认识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是相当具体、艰苦的。习作教学的每一个具体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努力,根据教学(学生的)具体需要进行可实际操作性的生动的细化的科学的研究与实践,这是一条永远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