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研科研- 教研科研培训
教研科研

SCIENTIFIC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程红兵:围绕核心素养的明德课程改革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6-05-04

5d6396b2b11ae.png

 程红兵:教育学博士,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专家委员会顾问。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入选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华东师大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特聘教授;现任职于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围绕核心素养的明德课程改革

关于核心素养,有多种多样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提出的五大支柱说,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经合组织2005年提出的关键能力说,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欧盟2005年提出的八大素养说,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文化表达等八大素养,共同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这些说法都给了明德人以有益的启发、积极的思考。 明德人理解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明德的培养目标上:明德正心,自由人格。明德正心( Bright virtue and upright mind ):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包括:明德,至善;诚意,正心。所谓明德即光明德性;所谓至善即至纯至善;所谓诚意即意念诚实;所谓正心即心灵安静。自由人格(Free personality):这是现代教育的精神,包括:自主,自为;自律,自立。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学会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所谓自为就是学生最终学会自主实施自己的人生规划;所谓自律就是学生将实现自我约束;所谓自立就是最终让学生人生自立。

明德的课程改革紧紧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希望将东方教育精华与西方教育精华融合,建设多元选择,充满活力,具有较大张力的学校课程。着力于课程重构,明德的课程重构也不是简单增减一些内容,而是结构性的变革。结构的变革首先是组成结构的元素增加或减少,其次是元素之间的不同组合。

明德学校的课程结构是动态结构不是静态结构,反映在学校课程系统上面不再是“课程体系”,而是“课程谱系”。学校的课程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课程谱系包括:国家课程,必修,其改革方向是校本化实施;学校课程,选修,其改革方向是生本化建设;特需课程,自修,其改革方向是个别化构建。明德的课程改革也不是单一层面的改革,不是停留在改课堂、改技术、改教材的某一个层面上,而是立体的课程改革,是课程结构的变革,包括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本文仅以课程重构、学科重组为例。

课程重构

(一)课程重构——引进、借鉴、穿插、整合。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国际课程为参照,将中西方课程教材融会贯通。明德课程教材主要是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但是我们在许多课程教材中都有意识地借鉴美国课程教材、英国课程教材有益的内容。

以初中理科为例,美国科学课程教材相比我们的教材有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十分重视联系社会生活,注重还原,还原科学原理、定理的发明、发现过程,还原当时的情景,介绍这些原理在今天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他们十分重视实验,几乎所有章节都有简便易行的实验项目作业,让孩子们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实际操作实验,这是我们课程教材所不及的,我们见贤思齐,直接引进,将实验项目为学生所用。

再以数学为例,明德实行彩虹数学学习计划,其课程内容不是单一的基础数学,而是除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内的双基数学之外,还包括人文数学、生活数学、活动数学,之所以命名为“彩虹数学”,就是让学生学习“赤橙黄绿青蓝紫”多层次、多维度的数学,试图寻找数学学习的最佳结构模型、最佳结构方式。

双基数学以课标为准,以国际数学评估理论TIMSS为基本指导思想,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对于极少数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我们为其设置“高斯俱乐部”,培养他们对数学本真的热爱和追求;对于一部分数学相对薄弱的学生,我们开通“数学大篷车”,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为学生今后或升学、或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保障。生活数学就是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去除以往数学“去生活化、去情境化”的弊端,既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从抽象到抽象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数学、学以致用的意识习惯,小学数学的直接抓手就是选择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绘本”作为数学学习的课程资源。人文数学,就是将数学家的故事有机地融合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以数学家的科学精神作为激励学生成长的榜样力量,学习他们的认真求知、不倦探索的精神,学习他们不为名利、默默专注于研究的态度,努力实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数学,即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都创设一个数学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以致用,也是很好的巩固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途径。

具体的教学安排是这样的,以小学数学为例,在基础课程的目标环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和国际数学评估理论TIMSS的要求;在数学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方面体现人文数学,讲讲数学家的故事;在数学技能的学习方面体现生活数学,阅读学习绘本数学;在单元小结方面,组织相关数学活动。在数学拓展课程方面,分层分类教学,组建“数学高斯俱乐部”,开动“数学大篷车”,开设数学绘本课程。

学科重组

(二)学科重组——将传统的学科课程加以重新组合,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资源。小学一年级、二年级我们进行学科重组,建构主题式综合课程,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四门学科进行跨学科组合,架设学科通道,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的学习面向生活,面向问题。今天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是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教材编写各自为阵,学科教学互不往来。其实语文和数学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思想品德和语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英语和思想品德也有着内在的联系,英语和数学也有着内在联系。

我们的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特征是亲近儿童,始终站在儿童立场上来编写,努力体现儿童意识、儿童视角、儿童心理、儿童话语。一句话:顺应儿童,就是顺应低幼学段儿童的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学习规律。儿童认知事物是由近及远的纵向顺序,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是这样,我们的教材就按照这样的顺序确定主题,空间上由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时间上由秋天到春天(一年级新生9月份上学,10月份进入秋季)。儿童喜欢熟悉的东西,我们的教材就把本校的学生、教师、校园景观放入教材之中,孩子们很喜欢在教材中看到自己的同学、老师,看到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社区,创造一种可亲可感的生活情境。儿童喜欢生动可爱的形象、曲折有趣的故事,我们的教材就大量引用绘本故事,大量的形象插图,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教材。

初中我们也进行了学科重组,文科重组,第一阶段我们将语文与历史进行散点式组合,即将客观上有着内在联系的语文课程内容与历史课程内容加以组合式教学,如:语文课的《石壕吏》与历史课的《安史之乱》组合起来,要读懂杜甫的《石壕吏》需要了解唐朝的安史之乱;反过来,要透彻的理解《安史之乱》,可以借助杜甫的《石壕吏》获得真切而实际的感受。语文课的《木兰诗》与历史课魏晋南北朝的《府兵制》组合起来教学,要读懂《木兰诗》,就必须搞清楚当时的人为什么要让年纪大的人上战场,为什么当兵还要自己买武器装备,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所规定的;反之,要理解“府兵制”,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去阅读《木兰诗》。语文课的《孙权劝学》与历史课的《北宋恩荫制》组合起来,司马光要借孙权劝吕蒙学习想表达什么意思,说到底是司马光要劝北宋官员学习,这是为什么?其实就是北宋恩荫制下一些人不学无术凭着祖上恩荫可以做官,官员素质太低。其他语文课的《赤壁怀古》与历史课的《文字狱》可以组合起来。文史组合教学,相得益彰。

历史与地理也可以组合,克里米亚事件出来之后,我们的历史老师和地理老师联合起来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克里米亚既是政治问题,也是历史问题,还是地理问题。组合教学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感兴趣,学会正确分析,正确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科重组的第二阶段,我们开设了《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并编写出版相应的教材,将历史、语文、思想品德整合在一起,我们常常说文史哲不分家,但客观上我们总是把它们分成三个学科来教学,而且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很明显的弱点,就是语文课文的编排缺乏贯彻始终的主干线,有点零乱;而今天的历史教学虽然主干明确,但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那就是只有骨架的历史,没有血肉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历史纲要,缺乏历史人物的重要作品的学习。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则基本停留在想方设法说教上,我以为德育不应该是孤立的德育,德育一定要和其他学科糅合在一起,是自然的德育,而不是刻意的德育。于是明德的《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以史纲线为纵线,选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适合于孩子们阅读的文章,作为教材,让学生阅读学习,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应该知晓曾经塑造我们民族精神的那些精神食粮,因此中学教学理所应当地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塑造,这些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中华文化精华,就成为了明德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由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执教。

理科教学我们也是这样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也是散点式的教学组合,比如地理与生物的组合,地理课的《雾霾》与生物课的《呼吸道》组合起来教学,面向生活,面向问题,将知识学习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

第二阶段我们开设了《红树林湿地研究》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应的教材,我们将生物、地理、化学、物理四门课程组合起来,深圳市福田区有一个国家级的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湿地是地理问题;湿地里有很多植物,湿地滩涂上有成千上万只弹涂鱼,有很多长相可爱的招潮蟹,有南来北往的候鸟,湿地因此又是生物问题;湿地人称地球之肾,它有降解排毒作用,它又是化学问题;湿地的红树林能够抵挡风潮,因此又是物理问题。于是跨四门理科课程的学科组合课程应运而生。

我们还有形式的组合,比如戏剧组合,初中有课本剧,小学有绘本剧,剧作表演其实就把语文、英语、美术、舞蹈等学科组合在一起了。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意义在于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说是面向丰富多彩生活,不仅仅是几个学科;是让我们的学生关注复杂社会系统,不仅仅是知识系统;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是着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仅仅是学科能力;是着眼于未来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的学习。

无论基础课程,还是拓展课程、特需课程,我们始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建构,明德正心,自由人格,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