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目标导向下的深度教学 ——武建川美育名师工作室联动教研活动心得

作者: 青衣与豆 发布时间: 2025-10-23 阅读:( 30 )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武建川美育名师工作室联动教研活动,并承担示范课任务,工作室组织金凤区·贺兰县两地小学美术教师进行教研讲课活动。这次活动如同一场甘霖,滋润了我对美术教学的思考,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回首整个过程,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一、 课堂观摩:在大单元教学的盛宴中看见无限可能

 

本次活动,我既作为授课者,也作为听课者,双重身份让我有了更全面的视角。

1. 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

李凌瑶老师执教的《难忘的童年》让我印象深刻。她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而是让孩子们先闭眼听一段节奏变化的音乐,再睁开眼感受童年玩具的故事。瞬间,课堂变成了探索童年玩具的游乐场。带着孩子们了解各种自己童年的玩具,再聚焦到爷爷教她做的竹蜻蜓玩具,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情感的表达。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美术课的重点并非培养“小画家”,而是保护并激发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

贺兰县铁西小学的许岩老师上的同一课《难忘的童年》则用开启自己童年玩具百宝盒的方式巧妙地引入课堂。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童年玩具,还让学生课堂上玩玩具,并展示怎样玩。整个课堂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做中学,玩中悟”,不仅了解了传统玩具,更在协作中完成了美的创造。这启示我,美术课堂完全可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架通学科壁垒的桥梁。

 李筱老师执教的《家乡变了样》,从了解家乡新旧对比,让学生知道家乡哪里变了样,比如建筑、道路、农民使用的工具等,再重点讲到建筑的变化,通过几何图形让学生拼摆,改变几何图形的高矮,前后遮挡及疏密关系,表现建筑的变化与组合,最后将学生拼摆的作品,通过AI变成立体构成,学生非常开心。

2. 学生主体的课堂氛围:

在所有的精彩课堂中,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师真正做到了“退居幕后”。老师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鼓励者。他们用启发式的提问代替简单的指令,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独特的创作。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是发亮的,他们是放松的、自信的,敢于下笔,乐于分享。这种“以生为本”的课堂生态,才是艺术萌芽的最佳土壤。

 

二、 自我反思:在“研”的镜子里审视自身不足

 

观摩了同行们的精彩表现,再反观自己的教学,我看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执教的《走进旧时光》,理念上,有时仍显“保守”,无形中给孩子的想象力套上了枷锁,今后,我要更敢于“放手”,珍视孩子们作品中的“偶然”与“个性”,将评价的重点从“技术”转向“思维”和“情感”。

方法上,需要更多“巧思”。对比其他老师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有时略显单调。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跨学科项目的设计、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这些都是我未来需要深入探索和尝试的方向。

知识上,亟待持续“充电”。美术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涉及艺术史、美学、设计学乃至科技等多个领域。只有教师自身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才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更广阔的艺术之窗。

 

三、 未来展望:在“教”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这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赋能。我对未来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转变角色,做学生的“点燃者”。我将努力转变为学生艺术热情的点燃者,更多地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让美术课成为他们释放天性与表达自我的安全港湾。深耕课堂,做教学的“设计师”。我将更用心地设计每一堂课,思考如何将知识点融入有趣的活动中,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尝试项目式学习,引导孩子们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探索和创作。坚持学习,做永远的“修行者”。我将主动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网络上的优质资源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让我的课堂永远保持活力与新鲜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次小学美术教研讲课活动,对我而言是一次洗礼与重塑。我看到了美育的星辰大海,也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桨与帆。我坚信,只要我们心怀对美的敬畏与对孩子的热爱,不断钻研,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美的种子,静待它们花开满园。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