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号活动反思与心得

作者: 李琳瑶 发布时间: 2025-10-22 阅读:( 42 )  

《难忘的童年》课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珍惜"这一核心情感,通过制作竹蜻蜓,引导学生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童年生活。整体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效果显著

以"时光爷爷的百宝箱"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现代玩具与竹蜻蜓,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情感铺垫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情感教育自然融入

在讲述过去的故事环节,配合老照片和轻柔音乐,课堂氛围变得十分沉静。有学生主动说"原来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玩具这么简单",这表明他们已初步理解了"珍惜"的含义。

3. 动手实践安全有序

竹蜻蜓的制作步骤清晰,示范到位。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作品,并发挥想象进行装饰。

巡视过程中,及时纠正了学生使用剪刀的不当姿势,确保了课堂安全。

二、不足之处

1. 对学生动手能力预估不足

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剪裁和装订环节遇到困难,尤其是固定翅膀时容易松动。这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饰,影响了试飞体验。

2. 情感升华环节略显仓促

由于手工制作耗时超出预期,最后的分享与总结时间被压缩。学生们分享试飞感受时,未能充分展开,情感的共鸣和表达不够深入。

3. 对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基础制作后显得无所适从。缺乏额外的创意引导,未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下次教学时,可将手工制作的部分步骤(如剪翅膀形状)提前准备好半成品。这样能有效节省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

2. 设计分层教学任务

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的装饰任务。基础层:简单涂色;提高层:添加个人故事图案;拓展层:设计"未来的竹蜻蜓"。

3. 强化家校联动

课后拓展作业可增加"与家长共同制作一件怀旧玩具"的选项。这样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珍惜"的理解,也让课程的情感价值延伸到家庭。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