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区.贺兰县小学美术联动教研活动 “家的故事”大单元课标、教材、学业评价深度梳理

作者: 美术名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 2025-10-22 阅读:( 71 )  

金凤区.贺兰县小学美术联动教研活动“家的故事”大单元课标、教材、学业评价深度梳理

贺兰县兼职美术教研员  卜强

 

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家的故事”单元,以“听过去的故事,更珍惜现在的时光”为核心立意,构建了“老物件记忆—童年游戏—家乡变迁”的主题链条。本梳理将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大单元课标对接、教材内容解析、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三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全面挖掘单元教学价值,为一线教学提供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参考。

一、大单元课标梳理: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定位与内容对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美术学科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家的故事”单元作为一年级下册的重要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要求,将课标理念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形成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框架。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总目标

本单元通过“老物件、童年游戏、家乡变化”三大主题载体,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实现以下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 图像识读:能识别老物件(如座钟、旧相册、奶奶的纺车)、童年玩具(如陀螺、铁环、沙包)、家乡景观(如老房子、新楼房、田野、街道)等图像的基本特征,理解图像背后蕴含的时间信息、情感联结与文化内涵;能初步区分油画、中国画等不同画种的视觉特点,感知作品中的空间、色彩与情感表达。

• 美术表现:掌握剪贴、拼摆、简单手工制作(如缠绕、穿孔、折叠)等基本美术技能,能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美术语言,结合自身对“家”的理解,创作老物件相册、多彩陀螺、家乡拼贴画等作品;在创作中初步尝试构图布局(如中轴对称、近大远小、疏密搭配),提升造型表现能力。

• 审美判断:感受老物件的质感美(如木质的温润、金属的光泽)、童年玩具的趣味美(如陀螺转动的动态美、铁环滚动的韵律美)、家乡风貌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如田野的开阔、老街的古朴、新城的现代);能结合自身经验,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对美术作品(如《记忆的空间》《常熟田》)的审美感受,初步形成审美感知能力。

• 创意实践:能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如彩纸、瓶盖、纸板、废旧布料)进行创意制作,在老物件相册装饰、陀螺图案设计、家乡场景表现等活动中,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与方法,体现个性化的创作思路;乐于探索材料的特性,感受创意表达的乐趣。

• 文化理解:理解“家”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通过老物件故事体会家族记忆的传承,通过童年游戏感知民俗文化的延续,通过家乡变化认识时代发展的脉络;建立对家庭、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萌发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

(二)分课时课标内容对接

单元内3课时内容分别对应课标中“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各课时与课标的具体对接如下:

1. 第1课《走进旧时光》:图像识读与美术表现的初步融合

本课时聚焦“老物件与记忆”,对接课标“造型·表现”领域中“观察、认识与描绘生活中的事物,运用多种媒材进行造型表现”的要求,以及“欣赏·评述”领域中“感受不同美术作品的情感与内涵”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 引导学生观察家中老物件的造型、色彩、材质,学习用文字、图像记录老物件的基本信息,落实“观察生活事物”的课标要求;

• 通过赏析油画《记忆的空间》《一个教师的工作台》,感受作品中老物件所承载的情感与时光印记,初步培养图像识读能力;

• 运用剪贴方式制作老物件相册,学习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构图方法,实践“运用媒材进行造型表现”的课标内容。

2. 第2课《难忘的童年》: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的双向渗透

本课时围绕“童年游戏与玩具”,对接课标“造型·表现”领域中“运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以及“文化理解”领域中“了解美术与生活、文化的关系”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 结合宋代《货郎图》(局部),了解古代童年玩具的形态,感知玩具文化的历史延续性,落实“理解美术与文化关系”的要求;

• 通过采访父母的童年玩具,对比不同时代玩具的差异,培养文化感知能力;

• 利用纸条、瓶盖、纸板等材料制作“会转动的多彩陀螺”,探索材料的特性与制作方法,践行“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要求。

3. 第3课《家乡变化大》:审美判断与综合表现的协同发展

本课时以“家乡变迁”为主题,对接课标“造型·表现”领域中“综合运用多种美术方法表现生活场景”,以及“欣赏·评述”领域中“感受美术作品对自然与生活的表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 对比家乡的老照片与现状图,观察建筑、环境、生活设施的变化,培养观察与比较能力;

• 赏析中国画《常熟田》,感受中国画对自然景观的表现特点,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剪、拼、贴、画等综合方法表现家乡新风貌,落实“综合运用美术方法”的课标要求。

二、教材内容梳理:主题递进式的单元结构与教学要素解析

“家的故事”单元采用“感知—探究—实践—创作—拓展”的教学逻辑,以3课时为载体,构建了层层递进的主题链条。每课时均包含“情境导入、图像赏析、技能探究、创作实践、展示评价”五个教学环节,教材内容的编排既注重知识技能的螺旋上升,又强调情感态度与文化理解的逐步深化。

(一)单元整体结构与主题逻辑

单元以“时间”为主线,从“过去(老物件)—现在(童年游戏)—未来(家乡发展)”三个维度展开,形成了“个人记忆—集体回忆—社会变迁”的主题递进关系:

• 第1课《走进旧时光》:聚焦“个人家族记忆”,通过老物件这一具体载体,引导学生感受时光的痕迹,建立与祖辈、父辈生活的情感联结;

• 第2课《难忘的童年》:拓展到“集体童年回忆”,通过不同时代的童年游戏与玩具,让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共性与差异,感知民俗文化的传承;

• 第3课《家乡变化大》:上升到“社会时代变迁”,通过家乡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建立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这种主题逻辑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从“自我”到“他人”再到“社会”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逐步拓展视野,深化对“家”的多元理解。

(二)分课时教材内容深度解析

1. 第1课《走进旧时光》:老物件里的时光印记

(1)情境导入:唤醒生活经验

教材以“奶奶的旧座钟”为情境切入点,通过提问“你家有这样的老物件吗?它有什么故事?”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老物件,如旧照片、妈妈的缝纫机、爷爷的老花镜等。这种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生活,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入美术学习状态。

(2)图像赏析:感知美术作品中的老物件

教材选取了两幅油画作品:《记忆的空间》和《一个教师的工作台》。

• 《记忆的空间》:画面中摆放着旧皮箱、老相机、陶瓷花瓶等老物件,色调温暖柔和,营造出静谧、怀旧的氛围。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老物件,思考“这些老物件可能属于谁?它们见证了哪些故事?”,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的老物件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情感与记忆的载体。

• 《一个教师的工作台》:画面展现了教师工作台上的旧课本、粉笔盒、放大镜等物品,细节丰富,充满生活气息。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到老物件与职业、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平凡物件中的不平凡意义”。

(3)技能探究:记录与表现老物件

教材设计了两个核心探究活动:

• 老物件信息记录: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造型、色彩)、摸一摸(材质)、问一问(故事)、拍一拍(照片)”的方式,记录老物件的基本信息,并制作简单的标签。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 相册构图学习:教材呈现了“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均等分布”三种常见的相册构图方式,并配以示意图例。通过对比不同构图的效果,学生能初步理解构图对画面美感的影响,为制作老物件相册提供技能支持。

(4)创作实践:制作老物件相册

教材明确了创作要求:选用自己收集的老物件照片或画像,运用剪贴的方式制作一本简易相册,注意画面的构图布局,可添加简单的文字说明(如老物件的名称、故事片段)。同时,教材提供了学生作品范例,如“爷爷的旧怀表相册”“妈妈的童年布娃娃相册”,让学生有直观的参考,降低创作难度。

(5)展示评价:分享记忆故事

教材建议以“旧时光故事会”的形式开展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老物件相册,并讲述背后的故事。评价环节聚焦“是否能清晰描述老物件的故事”“相册构图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对老物件的情感”三个维度,鼓励学生相互倾听、相互评价,在交流中深化对“记忆与时光”的理解。

2. 第2课《难忘的童年》:游戏中的快乐传承

(1)情境导入:重温童年游戏

教材以“滚铁环、抽陀螺、跳房子”等经典童年游戏的图片为导入素材,提问“你最喜欢的童年游戏是什么?怎么玩?”,引导学生回忆游戏场景,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教材播放“陀螺转动”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陀螺的动态美,为后续制作活动埋下伏笔。

(2)图像赏析:古今童年玩具对比

教材选取了宋代《货郎图》(局部)与现代玩具的对比图片:

• 《货郎图》(局部):画面中货郎担上摆满了各种古代玩具,如拨浪鼓、泥人、风筝等,造型古朴可爱。通过赏析,学生能了解古代儿童的游戏方式,感受传统玩具的文化魅力。

• 现代玩具对比:教材展示了积木、遥控汽车、拼图等现代玩具,引导学生对比古今玩具在造型、功能、材质上的差异,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与思考能力。

(3)技能探究:陀螺制作原理与方法

教材详细介绍了陀螺的制作步骤与原理:

• 制作原理:通过示意图展示陀螺“轴心旋转”的原理,让学生明白“陀螺能转动是因为有固定的轴心,且重心稳定”,初步渗透简单的科学知识。

• 制作步骤:①用瓶盖制作陀螺底座(穿孔固定轴心);②用彩纸剪成长条,缠绕在轴心周围;③装饰陀螺表面(绘制图案、粘贴贴纸)。教材配以 step-by-step 的图片说明,步骤清晰易懂,适合一年级学生操作。

(4)创作实践:设计多彩陀螺

创作要求:运用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能转动的陀螺,在陀螺表面设计独特的图案(如条纹、圆点、小动物等),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观察陀螺转动时图案的变化效果。教材还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拓展,如“用不同材质的底座制作陀螺,比较转动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展示评价:陀螺创意大赛

教材建议开展“陀螺创意大赛”,从“转动稳定性”“图案创意性”“色彩搭配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陀螺,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观察他人的作品,学习不同的创意方法,拓宽思路。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个陀螺?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3. 第3课《家乡变化大》:变迁中的家乡风貌

(1)情境导入:发现家乡变化

教材以“家乡的老照片与新照片对比”为导入素材,如“爷爷小时候的家乡街道”与“现在的家乡街道”“过去的农田”与“现在的智能农业园”等。通过直观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家乡在建筑、环境、生活设施等方面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与热爱。

(2)图像赏析:中国画中的家乡景观

教材选取了中国画《常熟田》,这幅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稻田、河流、房屋错落有致,充满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景物布局、色彩运用,感受中国画“留白”“写意”的艺术特点,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家乡美景的?”,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技能探究:家乡场景的综合表现方法

教材聚焦“图形组合要素”,介绍了表现家乡场景的关键方法:

• 有疏有密:通过示意图展示“密集的房屋”与“空旷的广场”如何搭配,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 近大远小:用“近处的树木大而清晰,远处的山脉小而模糊”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的初步应用;

• 前后遮挡:通过“前面的房子遮挡后面的树木”的示意图,让学生学会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4)创作实践:小组合作表现家乡新风貌

创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家乡最具代表性的新变化是什么?”(如新建的公园、高铁车站、智能小区等),然后用剪、拼、贴、画等综合方法共同创作一幅“家乡新风貌”作品。教材提供了小组创作的分工建议:“有的同学画房屋,有的同学剪树木,有的同学贴云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5)展示评价:家乡推介会

教材建议以“家乡推介会”的形式进行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作品内容,说说“我们画的是家乡的哪里?它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为什么这样表现?”。评价环节围绕“是否准确表现家乡变化”“画面构图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是否默契”三个维度展开,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家乡,增强对家乡未来发展的信心。

三、学业评价梳理: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

“家的故事”单元学业评价遵循“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探究过程与创意表现,实现“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教学目标。

评价方式与实施路径

为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有效性,本单元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 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全程的动态记录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学习档案袋”与“课堂观察记录表”实现:

• 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各类成果,如老物件信息记录表、陀螺制作草图、家乡调查笔记、小组创作分工表、最终作品等。档案袋能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让评价更具针对性。

• 课堂观察记录表:教师设计专门的观察表,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如“是否主动回答问题”“探究活动中是否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时是否善于沟通”等。观察表采用“星级评价”(1-5星)的方式,操作简便,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

2. 终结性评价:聚焦作品与展示的综合评定

终结性评价以学生的单元作品与展示表现为核心,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三级评价模式:

• 学生自评:提供简单的自评量表,如“我能说出老物件的故事(是/否)”“我的陀螺能稳定转动(是/否)”“我在小组合作中尽力了(是/否)”,让学生用简单的方式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 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围绕“作品创意”“合作表现”“展示表达”三个方面,用“我最喜欢××的作品,因为……”“××在小组里帮助了大家……”等句式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评价能力。

• 教师点评:教师结合学生的过程表现与作品成果,进行综合性点评。点评注重鼓励性与指导性,如“你的老物件相册构图很整齐,要是能把故事写得更详细就更好了”“你们小组的家乡拼贴画很有创意,下次可以尝试用更多材料表现细节”,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3. 特色评价活动:让评价成为学习的延伸

为增强评价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本单元设计了两项特色评价活动:

• “时光邮局”书信活动:让学生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分享本单元学习的收获与对家乡未来的期待,装入信封后由教师统一保管。这一活动将评价与情感表达相结合,让学生在回顾学习过程的同时,萌发对未来的憧憬。

• “家乡文化小使者”评选:根据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如探究积极性、作品创意、展示表达等),评选出“家乡文化小使者”,颁发证书。这一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责任感。

评价结果的运用与反馈

评价结果的运用与反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 个性化反馈: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袋与评价结果,撰写简短的个性化评语,指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与家长。

• 教学改进依据:通过分析学生的评价数据,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问题,如“学生对中国画的赏析能力较弱,下次教学可增加更直观的对比活动”“陀螺制作的轴心固定是难点,需优化示范步骤”,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 家校协同育人:将学生的单元作品与评价结果展示给家长,邀请家长参与“旧时光故事会”“家乡推介会”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家族记忆与家乡发展,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合力。

四、单元教学实施建议与资源拓展

为确保“家的故事”单元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实施建议与资源拓展方向:

(一)教学实施建议

• 注重生活链接:提前布置“寻找家中老物件”“采访父母童年游戏”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积累生活经验;教学中多引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如“我们学校附近的公园就是家乡的新变化”,增强教学的亲切感。

• 简化技能要求:一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有限,在陀螺制作、剪贴等环节,可提供半成品材料(如预裁好的彩纸条、打好孔的瓶盖),降低操作难度;示范步骤要清晰缓慢,多采用“分解动作+错误示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技能。

• 强化情感体验:在赏析作品、分享故事等环节,创设轻松、温馨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可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如《童年》《家乡的云》),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资源拓展

• 图像资源:收集更多不同年代的老物件照片、童年玩具图片、家乡新旧对比图,建立单元图像资源库;推荐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外婆的道歉信》,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家族情感。

• 实物资源:邀请家长提供老物件(如旧怀表、布娃娃、粮票等)作为课堂实物展示,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准备丰富的手工材料,如彩色卡纸、毛线、纽扣、废旧光盘等,满足学生的创意需求。

• 数字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陀螺转动的原理动画、家乡发展的短视频;推荐儿童版“家乡文化”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儿童剪辑版、《中国家乡》动画系列),拓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家的故事”单元通过紧密对接课标要求、精心设计教材内容、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了美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文化理解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单元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时光的温度、家的厚度,真正落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艺术教育理念。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