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之间出现矛盾怎么办》读书心得体会

作者: 王宏越 发布时间: 2025-06-25 阅读:( 34 )  

《家校之间出现矛盾怎么办》读书心得体会

      ——贺兰张莉名班主任工作室培养对象王宏越

在家校共育日益重要的当下,家校矛盾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课题。通过阅读《家校之间出现矛盾怎么办》,我对家校矛盾的根源、化解策略及深层意义有了全新认知,也深刻意识到化解矛盾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重塑家校信任、凝聚教育合力的关键契机。

一、追根溯源:矛盾背后的认知差异与沟通缺失

书籍中指出,家校矛盾的产生往往源于双方教育理念的差异、信息不对称以及沟通方式不当。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存在过高期待,当学生成绩未达预期或校园活动与家庭教育理念冲突时,矛盾便随之产生;而学校与教师有时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全面地向家长传递教育意图,导致误解加深。例如,家长认为学校作业量过重影响孩子休息,而教师布置作业是为巩固知识,双方因缺乏深入沟通陷入对立。这种认知错位提醒我们,化解矛盾需从“共情”与“理解”出发,打破信息壁垒。

二、化解之道:以沟通为钥,以信任为基

(一)主动倾听,换位思考

书中强调,面对矛盾时,教师应放下“防御心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动倾听家长诉求。例如,当家长因孩子在校园受委屈情绪激动时,教师先耐心倾听,不急于辩解,用点头、回应等方式表达理解,待家长情绪缓和后再共同分析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教师能更深入理解家长焦虑背后的情感需求,而家长也能感受到被尊重,为后续沟通奠定基础。

(二)透明沟通,消除误解

化解矛盾的核心在于信息透明化。学校与教师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班级沟通群、发放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学校教育动态。对于争议性问题,如课程调整、活动安排等,需提前说明背景与目标,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讨论,让家长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育参与者”。书中案例显示,某班级通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全程体验课堂与活动,有效消除了家长对教学方式的质疑。

(三)协商合作,共寻方案

矛盾的化解不应止步于问题解决,更应推动家校达成共识。教师可引导家长从“对立”转向“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学生学习习惯问题,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明确各自职责,定期反馈进展。这种协作模式既能发挥家校双方优势,又能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

三、反思与启示:从矛盾到共育的升华

阅读与思考让我意识到,家校矛盾是教育过程中的“试金石”。处理得当,矛盾可转化为家校深度合作的契机;反之,则可能削弱教育合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以更专业的素养、更真诚的态度应对矛盾,将其视为优化教育策略、提升沟通能力的机遇。同时,学校也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如设立家校矛盾调解小组、开展家校共育培训等,从制度层面预防与化解矛盾。

化解家校矛盾,本质上是一场“信任重建”的旅程。唯有以理解为纽带、以沟通为桥梁,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同心、共育未来。未来工作中,我将把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用耐心与智慧搭建家校信任的桥梁,让教育之路更加顺畅、温暖。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