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强美术名师工作室学员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贺兰县第三小学 乔一鑫
时光飞逝,一学年的工作已经结束,回想自己加入工作室学习的点点滴滴,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在工作室名师卜强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工作室预期的目标以及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虽然感觉到很忙碌、艰辛,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现对本学期的学习与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我提升:在自我学习中进步
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长流水”。
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后,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我激励着自己不断充电。在学校期间长期订阅《中小学美术》《艺术启蒙》等美术专业教育教学书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加入工作室后,主持人卜强老师为工作室每位成员推荐订阅了大量图书,我及时阅读,并且坚持写读书笔记,同时还学会了撰写读书心得。通过自身对读书内容的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慢慢地积少成多,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平时读书的过程中,当自己的思维与书中所写产生共鸣时,我会随时写下反思。每一次的工作室活动结束后,我都及时总结和回顾,并撰写活动感。
利用课余时间坚持个人创作实践,涉及水彩、彩铅、综合材料等。参与工作室组织的教师基本功训练(速写、色彩构成、手工制作等),保持并提升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教师基本功是赢得学生敬佩、有效示范引领的基础。拓宽视野,汲取灵感,利用假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观看高水平的艺术展览;关注当代艺术动态和优秀的插画、设计作品,不断汲取新鲜养分,反哺于教学。
二、协同共进:在工作室沃土中汲取养分成长
工作室是专业成长的摇篮和能量场,加入工作室后,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积极参加工作室所举办的每一次交流活动,工作室的成立,使我认识了一批有干劲、有智慧、有追求的伙伴,开阔了我的思维和眼界。
1.名师引领,深化理念:积极参与工作室主持人及外聘专家的专题讲座、示范课观摩、教学评析活动。通过系统学习,对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学习评价改革等前沿理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并努力将其内化、运用到自身教学实践中。
工作室成立的同时恰逢新教材的推行,卜强老师为了推进工作室老师更好把握新课标教材的落实,把握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同时解决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以新课标下美术教材 大单元教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现场示范课由卜强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承担,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全情投入,深挖教材、巧妙构思,以独特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技艺、丰富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各具风格的示范,也让我对大单元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思考。
工作室的送教活动为老师之间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也为美术工作室学员提供了实战锻炼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对促进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此次活动中我也带来湘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拼音图画》一课。通过“拼音王国的舞会”创设出有趣的情境。利用闯关游戏收集装扮锦囊的方法,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们在课堂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出一个个生动可爱的拼音字母形象。此次送教活动更为教师们提供了观摩、交流、领悟、提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增强思想意识和转变教学观念,同时促进了“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送教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工作室还积极开展专业素养培训,参加由“自治区中小学美育名师武建川工作室”与“金凤区美术学科工作室”联合开展的第二期专业素养培训,聚焦书法实操,旨在提升书法专业素养,强化工作室交流合作,推动区域美育事业蓬勃发展。培训特邀宁夏著名书法家刘志骋老师。刘老师以深厚造诣与丰富教学经验,带领老师们开启精彩书法知识之旅。从篆书、隶书起源讲起,详述各书体特点与代表人物,后以《米芾行书字帖》为经典范本深入剖析。教学中,他逐字拆解笔画,精准演示起笔、行笔、收笔,让老师们体悟行书流畅节奏。
在整体布局上,阐述字、行疏密变化营造的灵动韵律美感,助力教师欣赏与创作。在工作室的书法专业素养实操培训中,工作室主持人、贺兰县兼职美术教研员卜强、贺兰县第十小学教导处杨婷两位老师分别进行授课。此次培训,卜强老师从硬笔书法入门讲起,系统讲解钢笔字的握笔姿势、运笔技巧及结构规律。他以日常书写场景为切入点,示范如何通过控制笔尖压力写出轻重变化的笔画,并针对教师备课笔记、作业批改等应用场景,重点演示了钢笔字快速书写与工整美观的平衡技巧。在粉笔字教学中,卜强老师则通过演示手腕发力控制笔画粗细的方法,逐步深入到楷书基本笔画的分步示范。针对教师日常板书场景,他重点讲解了汉字在黑板格中的结构布局,并结合不同字体特点,分享根据教学内容调整书写节奏的方法。
2.同伴互助,思维碰撞:珍视工作室成员间的每一次研讨交流。每次在送教活动以及观看之后,卜强老师都会组织大家坦诚交流教学困惑,分享成功经验,互相启发,共同破解难题。在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案例分享、问题诊断等活动中,例如,在关于“如何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主题创作”的研讨中,成员们分享的“关键词引导法”“图像素材库支持法”“分步骤示范法”等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3.资源共享,聚力前行:主动分享个人收集的优秀课例、教学素材、艺术家资源、电子书籍等。工作室定期组织的读书分享会,同时也受益于工作室搭建的资源平台和成员们的无私分享,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教学资料与灵感来源,工作室建立的线上资源库成为日常备课的重要支撑。
三、 收获与反思: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一)主要收获:
1.学生素养显著提升:通过在工作室的每次学习,我将所学习到的带到课堂中去,学生普遍表现出更高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更积极的创作态度。观察能力、想象力、创新思维、审美判断力以及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均有明显进步。学生作品在各级展览比赛中频频亮相并获奖,校园艺术氛围日益浓厚。
2.教学理念与方法优化:对“以美育人”“以生为本”的理念理解更加透彻。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过程体验、多元评价和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课堂实效性增强。
3.专业能力获得发展: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美术专业技能、教育科研意识等均得到切实锻炼和提高。在工作室承担的专题研讨活动中,承担现场课例展示,效果良好;《线条的魅力》作业案例在贺兰县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毛笔字作品在卜强老师的指导下,获全区“笔墨中国(宁夏)”读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教师组三等奖,在工作室平台的推动下,个人成长步伐加快。
(二)存在的不足与反思:
1.理论研究深度有待加强:对某些前沿的美育理论(如神经美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社会性艺术实践等)理解尚不够深入,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还需提升。
2.跨学科融合的系统性不足:目前的学科融合多停留在主题关联层面,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学科间的核心连接点,设计出真正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课程单元,需要更系统的思考与实践。
3.个性化指导的精准度需提升:面对大班额教学,如何更高效地识别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和发展瓶颈,并提供更及时、精准的个性化指导策略,是持续面临的挑战。
4.数字化资源建设与运用能力:在利用信息技术(如建立美术学习资源平台、运用数据分析辅助评价)方面,能力和资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未来展望:笃行不怠,向美而行
展望新学年,我将在工作室的引领下,继续深耕美育沃土,重点从以下方面努力:
1.深化理论学习与研究:聚焦一两个研究方向(如表现性评价、项目式美术学习),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文献研读和实践探索,力争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2.探索“AI+”美术教育新形态:积极学习并谨慎尝试人工智能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如AI辅助构图与配色、AI艺术风格体验、生成艺术启蒙等),探索其对学生创意激发和效率提升的积极作用。
3.构建美术学习数字资源库:着手系统收集、整理、开发适用于各学段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逐步丰富工作室共享资源库。
4.加强成果凝练与辐射:积极参与更高层次的交流展示活动,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案例,将个人和工作室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争取在更广范围内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美术教育是一场充满惊喜与创造的旅程,关乎心灵的塑造与美的传承。我深感责任在肩,亦满怀热忱。未来,我将继续在卜强美术工作室这片沃土上,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携手并肩,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扎实的行动、更加炽热的爱心,不断探索美育的真谛,用心浇灌每一颗艺术的种子,静待他们在阳光下绽放出独特而绚丽的光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