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华师大的课堂上,47名学员 + 1名教师,就像油和水,不可调和。
身处之中,我特别感慨!这简直就是当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缩影。
47个学员中,有44人是一线教师,覆盖了小学阶段的全部学科;
其余3人是小学教研员,2人语文学科(包括我)、1人数学学科;
授课教师的身份,是2022版课程标准中提出“大单元”理念的嫡系代言人。这个“ 44 + 3 + 1 ”的组合,所有人都谦逊又礼貌、严谨又坦诚。教师认真启发,学生努力思考、积极作答!在连续的三个半天中,师生之间一直在思维碰撞、认真交流,气氛轻松活跃!抛开研讨的成果不谈,单论学习氛围和师生和谐程度,几乎满分!我的个性,是从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即便被点到名字,也会装傻,能不吱声就不吱声。但不说话,并不代表就没有观点和看法,只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值得表达:我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就够了,不必非要别人知道。就像我每天都会穿内裤,但却并不需要逢人就从腰部拉出一截展示给人看。这次研讨的主题是“大单元”,呵呵,是的,“大单元”!我和这三个字,有段孽缘。不谦虚地说,我算是能说清“大单元”是什么的!尽管在学术界还对这一概念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但我确实自认为能分辨出,什么不是提出“大单元”这一概念时的初衷。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什么是“伪大单元”。正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大单元”是什么样,所以,我知道我做不到,而且以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好像谁也做不到(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了,只是目前我没看到有谁做到)。整整12个月前,听过在国内提出这一概念的专家解读过“大单元”,我自认和他在对这个概念的界定上是能够对齐的(没敢用“不谋而合”这个词,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当时他在台上,我在台下,那一刻我俩的区别只是:他认为我们能做到,我认为我们做不到。遗憾的是,经过这一年,我赢了。其实,也根本不需要经过这一年的检验,但凡有过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经验的人,都不会得出其它结论。但事情,就坏在这里!就是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我指的“睁眼瞎”不包括不直接参与业务工作的部分行政领导,也不包括在象牙塔中醉心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专家,毕竟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实际情况。但那些为了其它原因,明知出了错,却还在为了更加现实的原因置教育发展不顾,为了自己的“山头”利益,昧着良心发表错误观点的人,就不好说了之所以我会说得如此直白,就是因为今天为我们授课的专家,让我看到了与那些奸恶之徒完全相反的学者风范!她的真实、坦诚、平易……尤其是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对过往修正、纠偏的态度,实在令人敬佩可以说,这是一位真正有担当、有学识、有情怀的学者。但让我感慨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如她这样优秀的、踏实的、平易近人的学者,即便我们都给予了对方足够的尊重、彼此礼貌到不行,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还是无法对接!44名实践者(一线教师)、3名指导者(教研员)、1名研究者(她),面对同样的学术概念,各自看到的维度完全不同,且无法顺利沟通!所以,我才会在一开头说:这不只是我们之间的矛盾,而是当下基础教育改革的缩影。对于同样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教学目标,我们三方看到的内容完全不同:
老师们想的是:这样的教学目标无法执行和操作!专家想的是:用“五步三问法”,该如何修改语言文字的表述?而作为教研员的我,看到的是这个所谓的教学目标,操作性或语言表述都不重要,关键是连基本的教学导向都错了!策略单元哪能这样教?!这是连教材的基本使用方法都没搞懂啊但依照我的个性,我肯定是不会发言的。但无奈,讲课的专家又走了过来,把麦克风强行塞到了我手里……无奈,只好再次起身,说了自己看到的问题。大家都笑了,真是“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人不是局限的。课后,讲课的专家留下了我,但和当年相比,我已经没有了课上调皮捣蛋后被留下单独谈话的恐惧和不安,正相反,我也有话想同她说。聊了十几分钟,没有了旁观者,我更率直,她也更坦诚。我说了“四‘大’皆空”,她说得比我还多,真好。经济改革又怎样,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还是慢慢来吧,总会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