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AI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还能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学习和教育模式的转变。2024年11月21-24日,浙江省中小学人工智能骨干教师高级研训班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上院成功举办。
应上海交通大学邀请,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钱塘教育》执行主编、文学博士研究生、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孙琍老师赴顶尖学府上海交通大学,在此次学分专题培训活动上为浙江省师训平台选课教师开设了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古典诗词的写作场景探索》的专家讲座,深受好评。
孙琍老师在讲座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智慧课堂从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向“深度融合”转变,实现课堂教学生态重构。她以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宋词教学为例,通过AI赋能课堂,谈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古典诗词教学模式的转变。
孙老师从“全景技术:打破诗词创作的时空限制,剪映APP:实现课堂学习的真实生成,Numbers:深度理解词人的生命历程”等三个维度展开讲座,展现了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引领学生完成视频创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诗歌进行二次自我解读,从而选择恰切的视频素材、解读音频和背景音乐。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有效解决学科中的痛点、难点,实现信息科技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位技术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思维的拓深。
孙老师认为,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多停留于情境的创设,任务最终导向诗歌文本的单纯解读。而人工智能赋能古诗词教学,在自主自发的解读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趋向深化,学习过程从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转为真正的主动获得,从而更感同身受地走进词人的写作场景。教学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学生产出成果——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将所学以朗诵音频、脚本设计、视频制作的方式,由此实现教学效果的可视化,真正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学赋能。
讲座最后,孙老师深刻诠释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理念。她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课堂不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成为学生生命智慧成长的殿堂。作为教师,应当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将人工智能知识融入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AI素养与商数,培养他们成为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专家名片
(供稿:杭州市钱塘区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