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反思·成长——满在莉参会学习感悟

作者: 郑立平 发布时间: 2024-08-03 阅读:( 307 )  

“聚焦·反思·成长”这个观点是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与职业幸福创造高峰论坛”之后的最大感受。郑立平老师多次强调“聚焦”的重要性,他说:“一定聚焦,聚焦,再聚焦。无论做什么,都是如此。如果没有真正的一些身心深度参与、深刻体验的实践性改变,那些所谓努力只是在自我舒适圈内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消费而已。”而“聚焦什么,如何聚焦”都需要不断总结反思,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和成长。

66ae29b0cb471.jpg 2021年7月走进心语团队,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同行都在自己的领域独树一帜,各自芬芳:康秀兰老师班级管理小策略每天坚持分享;王新芹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室活动轰轰烈烈,卓有成效;李元兰老师的家访送温暖、共读共欣赏活动更是扎实,等等。我也不甘落后,也激发了我个人要求进步的内驱力,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最快3天读一本,最慢一周也要完成一本。但就是这样走马观花式、囫囵吞枣似的阅读并不见效,反而想法越多越不敢上台分享了;也想记录,但明明有许多想说的话一落笔就无言了……只知道羡慕别人花开的明艳,但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播种,一定是我的方法出问题了,我这样急于求成,这样贪多求全,看似很勤快,其实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劳作,终究也不是自己坚定的行进之路,不太可能带来发展。郑老师说:“落在适合自己那棵树的更高的枝头,才可以看到属于自己的美好风景。”是的,聚焦,一定要聚焦,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

66ae29ef1f9dc.jpg

 反思过去一年的时光,我也在努力聚焦,我把焦点放在了家校共育、亲子关系的构建上,这个想法也得到郑立平老师的支持。心语团队在郑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9月份组建“读书很好玩”读书群,目的是带领对自己有更高追求的学习型教师,采用深度泡课、浸润式读书的形式,不仅在读书中促进工作能力、学习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作者、优秀读者的共读共研,掌握整体建构一本著作的程序和要诀,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在这个契机下,我们启明实验学校于2023年10月,成立了“启明书苑”,下设“三人行启明读书社”,旨在通过引领家长读书,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行老师、家长、孩子“三人共读”的成长模式。

2023年下半年,我们主要是针对初一学生及家长之间升入初中之后遇到的尖锐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开展专题讲座,每次选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分享,并且邀请家庭教育专家进行指导。比如:上了初中孩子为什么不如小学时那么优秀了?家长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孩子不会跟同学相处怎么办?孩子迷恋手机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 

 纵观以上问题,大多原因还是源于父母的焦虑。好多父母都已经习惯了为孩子安排生活中的一切,学习中的一切,而到上了初中,大部分孩子住校,两周见一次,青春期的孩子宁愿跟小伙伴说心里话,也不愿跟家长说,所以好多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不能及时掌握,感觉对孩子有些失控,再加上成绩忽高忽低,进而出现无助性的焦虑。针对家长的过度养育带来的焦虑,我们决定带领家长共读一本书——美国的沙法丽•萨巴瑞“觉醒三部曲”之首的《家庭的觉醒》,就是想让家长明白,孩子成长,父母也必须跟着一起成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是完成父母本身的觉醒。我们平常使劲使错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在家校共读时光,每次选家长代表分享,包括本章概述、阅读精粹、读书感悟、自我提升四个部分。带领别人学习其实就是自己的再学习、再加工、再深入的过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因为要输出自己的观点,就必须要提前备课;因为要指导家长的做法,就必须要深入了解他们家孩子的真实状况;因为要正确引导,就要博览群书,不仅要看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也要涉猎。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自己对书中的观点也有了更明晰的认识,也能更辩证地看待问题了。

 这一年来的学习反思,还让我学会了面对问题。以前遇到学生问题,总是情绪失控,总认为学生是跟我作对,以至于大发雷霆,师生关系高度紧张。郑老师说:“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郑老师还说:“真正的高手,都不排斥问题,而是心平气和地先与问题和平共处,然后再深入地研究问题,抓住本质后,再拿出系统的解决措施;真正的高手,都不纠结于问题,而是全力提高和发展自己。因为他们知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也只能通过发展的方式来解决。等自己发展了,能力和维度提升了,原来所谓的问题大都已不再是问题。” 虽是简单的几句话,背后透着的却是一种底层逻辑和认知改变,是一种直面困难、复盘改变的勇气,是一种接纳问题、顺势而为的睿智,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淡然。这样一转念,让我突然豁然了不少,也让我不再为学生的屡次犯错而焦躁不安,反而让我觉得有时候问题也是一种挑战,面对新的命题,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家长一起反思在施教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妥。

66ae2a95cb471.jpg 通过读书,许多家长也在觉醒。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都学会了从自身找原因,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学会了控制情绪,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宋依诺妈妈说:自从参加了学校的读书分享会,我突然明白了,不是孩子不优秀,是家长太自我,执念于让孩子成为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让孩子做一些她们不喜欢的事情,一旦孩子做不到,就去指责孩子,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却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感受。通过读书,我学会了和孩子互动分享,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陪伴孩子一起进步,这让我在迷茫之中似乎看到了光明,找到了未来,也让我为自己过去一直放养的行为感到羞愧。我暗下决心,读书、分享、提升自己,深度陪伴孩子成长。张涵妈妈说:通过读书分享,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总是期待自己和孩子都是完美的,也不应该将个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允许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成长,不要让家长的情绪和期望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过度的压力和无条件的控制可能会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家长要以理解和尊重为基础,支持孩子在生活中探索和学习。现在学生虽然还会有问题存在,每天也会上演一些出其不意的“节目”,但是我和家长们都能理性地去沟通、去解决,减轻了家长的心理压力,减少了家校矛盾,也减缓了教师的情绪。这样不断地学习、反思,反而有了正视痛苦的力量。慢慢地,你会发现,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今天再次听郑立平老师的报告,又有新的收获,郑老师的观点在不断迭代升级。反思自己的“反思”,还是感觉自己反思的少,碎碎念的多。我只是做了很多,每天很忙碌,貌似很能干,但缺乏对问题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提炼,有时候偶尔有想法记录,也还是在原来的跑道上跟着惯性滑行。甚至在读书的过程中,只热衷于做笔记摘抄,而结合实际的感悟很少,其实还只是舒适区内释放情绪,并没有关注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的点,所以改变总是微乎其微。正如郑老师所言:“战术上的忙碌,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更无法弥补战略上的失误!” 是的,教育不单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甚至是一个哲学问题。

66ae2acd105b8.jpg

 一个教师成长从优秀走向卓越必定要改变认知,要具有觉醒思维,“要不断追问自我,不断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郑立平语)”。每一次对自我的审视,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每一次对工作的反思,都是迈向更高台阶的坚实脚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无尽幸福与庄严。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在教育事业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收获那份独属于我们的职业幸福与尊严。

66ae2ad9105b8.jpg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