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进一步推进“科学推理”课题研究工作,促进邓楠名教研员工作室成员的成长,2023年1月23日晚上8点,邓楠名教研员工作室如期迎来了第二期第四次“同研共读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以及“科学推理”课题组成员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共同成长。
本次的同研共读活动由工作室成员车杏清老师主持,采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活动,本次活动主要针对《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第四部分“课例研究”的内容进行研讨,一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由工作室的陈欣宁老师和陈燕红老师分别对书中第四部分的四个课例进行读书分享:
陈欣宁老师给我们分享的是第四部分中的课例一和课例二的内容,欣宁老师首先给我们阐述了两个课例中的课前会议到课中观察是如何展开的,其中课前会议包括授课教师说课与授课教师与观察者交流,课中观察则是观察者按分工需求找准位置和时机进行观察并填写相关的量表。随后欣宁老师对两个课例中使用的量表进行了解析与评价,她表示,课例中各种量表的使用,充分展示了这些老师在课堂观察中的细致之处,处理十分到位。最后阐述了课堂观察过程中的课后会议的具体步骤,包括了授课教师的反思、观察者就自己的观察角度发表分析意见、形成最终结论等。
陈欣宁老师的分享
陈燕红老师分享的则是第四部分的课例三和课例四。燕红老师分为“我的读书分享”和“个人思考”两个方面展开。读书分享方面,燕红老师对每个课例,都从背景、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附件五个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思路清晰明了。紧接着燕红老师和我们探讨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她认为,课例是以一堂课为单位的研究案例,它是课堂观察行为的文本呈现,是课堂观察行为必要的跟进和延伸。再者,课例有帮助于参与者积累教学研究过程性资料,比如课题、论文等,课例有助于参与者之间展开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她认为运用课堂观察可以完善课堂的教学策略,还可以用课堂观察来检验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可行。
陈燕红老师的分享
随后,工作室成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工作室成员苏婷老师说到,在课堂观察中,团队中的每个老师的任务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一节课下来,所有的环节都能细致地观察、记录和评价。钟蕙鸿老师提到,第四部分让自己感触最大就是,在整个团队中,每个老师对这节课的付出都是非常多的,如果日常教学中,我们能在一个月至少这样子打磨一节课,那么对老师的成长,对专业和教学的把控都会得到很好的提升。车杏清老师表示,通过阅读该部分的内容,收获的除了来自课堂观察相关的指向外,深深吸引自己的还有课例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用了“假说—演绎法”来进行设计,十分新颖,车老师表示自己也在做一个关于“运用假说—演绎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课题,这节课的设计也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仔细打磨,能够更好地落实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老师们认真参加“同研共读活动”
活动的最后,邓楠老师进行了总结与展望。邓老师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有所收获,并带着自己的思考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所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果断反思。邓老师强调,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反思的力度,梳理出我们得与失,安排好明年希望与计划。最后送给我们工作室所有老师三个“成”——成长,成功,成才!邓老师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利用好我们工作室的平台,借助大家的力量,找到发力点,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自己!
文 字:梧州高级中学 车杏清
审 稿:梧州市教科所 邓 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