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云端,聚焦科学推理,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邓楠名教研员工作室主题研讨活动

作者: 邓楠 发布时间: 2022-05-20 阅读:( 2002 )  


2022年5月12日下午,邓楠名教研员工作室开展了主题为 “基于核心素养下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培养”同课异构暨2021年度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课例展评活动。本次主题研讨活动分为观摩课例、评课议课以及专题讲座三个环节。活动由该工作室成员车杏清老师主持,邓楠名教研员工作室成员、“科学推理能力培养”课题组成员以及全体高中生物教师参加研讨活动。

首先,与会成员观摩了梧州高中于焕梅、梧州十八中陆凤彩两位老师基于高一新教材呈现的课例——《基因重组使子代出现变异》。两位老师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运用模型与建模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演绎与溯因的过程中,理解基因重组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不同的是于焕梅老师使用轻黏土让学生操作,更具有立体感;而陆老师则通过卡纸片以及染色体模型的方式,使学生操作更具方向性。两节课例的教学设计立足新课程标准,聚焦科学推理,脉络清晰,匠心独到,让人耳目一新。为提升学生科学推理能力,促成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梧州高中于焕梅老师的课堂

62c012580f708.png

梧州十八中陆凤彩老师的课堂

随后,进入评课议课环节,大家一致认为:于焕梅老师的课教学设计源于生活回归于实践,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升了科学推理能力。陆凤彩老师的课堂是以溯因推理方法步骤为主线设计,第一步发现事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第二步提出问题串:基因重组的概念?非等位基因重组的发生机制?第三步溯因推理,作出假设:1.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交叉互换发生重组的。第四步分组合作建模,观察比较得出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第五步推论证实:基因重组使子代出现变异,基因重组原理应用于杂交育种,最后引导同学们“喝水不忘挖井人,吃饭牢记袁隆平”。该课例为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构建了一个较好的实践模型。评课老师们对比浙科版和人教版的异同点,就这两节课充分发表了自己见解。会后,我们对高一新教材浙科版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62c012c0e8e82.png62c012a55271b.png

各高中学校组织老师们集中观摩学习

最后,梧州市教科所高中生物教研员邓楠老师作了题为《基于“三新”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专题讲座。首先,邓老师对两节课例中教师渗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做法表示赞赏。随后,邓老师与大家一起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并分享了基于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自己的思考。他从课堂教学中三个关键问题:去哪儿?怎么去?到了没?谈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教、学、评”的一致性。其次,他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与科学推理的关系,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关键能力的要求,用案例分析梳理了“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生物学教材”、和“高考真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指向科学推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实践路径。

62c012d45b3ad.png

邓楠老师作专题讲座《基于“三新”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

本次主题研讨活动以钉钉直播方式在线举行,各高中学校组织老师们集中观摩学习,来自各县市高中生物老师近30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文字:车杏清 

审核:邓楠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